教育孩子筆記。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園教育非常重要!家長要對教師多些理解、多些幫助,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不良的習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那么,家園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童年親子關系影響孩子一生”,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當你對愛情患得患失時,當你不斷要求伴侶的呵護時,會不會想到,這與童年時和母親的親子關系相關呢?日前,美國研究人員調(diào)查了1500名男女后發(fā)現(xiàn),父母對子女的態(tài)度會影響他們?nèi)蘸蟮男愿?、感情,乃至整個人生。
一、母愛影響戀愛模式
1、安全型愛情。
擁有這類愛情模式的人占55%左右。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督導王國榮說,母子關系主要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情感表達方式。而擁有安全型愛情的孩子大多有一個關心、愛護他們的母親。兒時的安全感讓孩子長大后,更懂得也更能夠接受伴侶的愛,同時知道如何愛對方。
2、逃避型愛情。
一個對愛情和婚姻表現(xiàn)出恐慌的人,恐怕在年幼時飽嘗過被母親冷落的滋味。王國榮分析,孩子很小就懂得看父母的眼色了,尤其是母親的態(tài)度。“媽媽的冷漠,會讓他對異性產(chǎn)生排斥,成年后則出現(xiàn)”不敢愛、不會愛“的現(xiàn)象?!?/p>
3、極端渴望型愛情。
23歲的小曾告訴記者,她2年內(nèi)換了5個男朋友?!皫缀趺看味际俏业棺贰蓚€人剛在一起時我會很依賴對方,可沒過多長時間,就會分手?!睂Υ耍鯂鴺s指出,這類人的母親童年時往往對他們照顧不夠,于是他們就認為,只有“緊纏”母親,才能獲得愛?!斑@又叫”情感饑渴癥“,放到愛情和婚姻上,表現(xiàn)為不斷追求完美,并極度依賴對方?!?/p>
二、父愛影響社會角色
如果說母愛影響孩子情感的話,那么父愛則在一定程度決定著孩子扮演的社會角色。
“在猶太國家,父親常會對兒子說,”我是怎樣把你馱在鷹背上的。“”王國榮告訴記者,這句話代表著最健康的父子關系。因為,在猶太人信奉的宗教中,有這樣的教義:為了讓小鷹學會飛翔,老鷹就用枝條撥弄小鷹。小鷹就不得不在窩外盤旋,當看到小鷹要掉落到巖石上時,老鷹就會用背接住它。通過這樣的故事,父親首先告訴兒子“你可以飛”;其次暗示他“我會無時無刻保護著你”?!斑@樣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有較強的倫理道德感,有廣闊的胸懷和責任心?!?/p>
反之,在父愛缺失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則可能產(chǎn)生反社會傾向。王國榮指出,一些犯罪的人,往往從小得不到父愛,或在父親的“高壓政策”下長大。
三、父母關系影響人際交往
父母關系則會影響到日后孩子的人際關系。王國榮告訴記者,孩子最初接觸到的就是父母關系?!氨容^完美的家庭關系應是一個等邊三角形。三個人的關系是等距離的,親一方或疏一方都可能讓孩子長大后難以對人產(chǎn)生信任。
最后,王國榮強調(diào),這絕非決定性作用。“即便親子關系好的家庭,保不齊孩子日后可能胡作非為;而親子關系不好的家庭,也照樣能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p>
小編總結(jié):在每個家庭,家長們都有著對自己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望,可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方式卻截然不同。殊不知,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是會影響到他們?nèi)蘸蟮男愿瘛⒏星?,乃至整個人生。所以,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尤為重要。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溫暖的親子關系絕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但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磐石。養(yǎng)兒教女是你我學習情感功課的最好時機,因為愛,我們學習,學習也讓我們有機會更相愛?!眮碜耘_灣師范大學人類發(fā)展與家庭學系的林如萍教授娓娓道來,和大家分享了教養(yǎng)孩子的第一課——婚姻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教養(yǎng)的第一課:婚姻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演講/林如萍 臺灣師范大學人類發(fā)展與家庭學系教授、臺灣省“教育部”家庭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插圖來源于林如萍教授講演PPT
教養(yǎng)孩子,親子互動中的“體會”、“感受”遠比教養(yǎng)“方法”更重要
我有一個大四的兒子,我來北京的時候,他跟我說:“媽媽,你應該要去。大陸好大,我們應該多認識,應該多往來?!蔽铱粗L大我就想,其實他在3歲之前是奶奶帶大的,當時我在學校剛剛起步,研究跟教學非常繁重。到了3歲的時候迫不及待把他帶回臺北,因為臺灣師大有個幼兒園,跟我的工作地點就隔一個墻。于是第一天我興匆匆?guī)ビ變簣@,他很安靜,個子小小的,他一直拉著我的衣角。可是我已經(jīng)聽到學校的鐘聲了,我就跟他說媽媽要去上課了,下課來接你,他不哭不鬧,就緊扒著不放。
晚上帶他回家的時候很心疼的,用盡各種方法跟他討論上學,可他就是一臉憂愁,不哭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他的聲音是什么。后來他跟我說,你一定記得來接我嗎?你會記得下課來接我嗎?一個剛從奶奶身邊離開的孩子,最沒有安全感。后來我靈機一動,就畫了時鐘,說了一個長針和短針的故事給他聽,還讓他帶著爸爸媽媽的照片去上學。那天老師說他進去一點點,還是沒多說話,可是不時抬頭拿出那張紙核對4點到了沒,不時低頭看一看爸爸媽媽還在,就這樣一個禮拜,兩個禮拜……當然這過程里面老師幫了很多的忙,一再安慰他:“媽媽肯定記得,一定不會忘記你”。每一天我都問他,在學校里面有沒有最高興的事,有沒有最傷心的事。他說最高興的是媽媽你準時來接我,永遠都是。終于有一天他說最高興的事情是他跟老師、小朋友一起畫圖。那天我在家里喜極而泣,那個別在他身上的圖,久了掉了,他也出門了。從此之后他不需要那個時鐘,不需要那個照片,在我接他的時候,他跟我說你來太早了,我們游戲還沒結(jié)束。
我覺得我們好像不應該在這里苦惱怎么教才有效,也許應該更了解孩子得到的訊息是什么,孩子心理的感受是什么?我跟兒子說下課就來接你,對他是什么意義?我對他說我不會忘記,那是一個什么承諾?所以,如果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不是在談教養(yǎng)的方法,是親子互動當中的體會,孩子的感覺和孩子的解讀。
在教科書上,教養(yǎng)是指父母有意識的、有計劃的把孩子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透過父母教養(yǎng)他從一個自然人變成社會化的好孩子、好學生、好公民,我們說這是一個社會化的歷程。當然在這樣的過程里,除了求學念書,他也傳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信念。
最近這十年內(nèi),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教養(yǎng)其實是一個互動的歷程,就如同剛剛我提到的經(jīng)驗,我們這樣教,他如何解讀。我們中國人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如果沒有功勞其實孩子好苦啊,因為我們一直在孩子的“不需要”上努力。如果從親子互動的角度來看,我們這樣教,可孩子是在自己的認識里選擇性接受。如果我們沒有覺察這一行徑,還真不知道教到哪里,開了什么花,結(jié)了什么果,所以知覺(體會)跟親子良性互動遠比方法更重要。
父母“是”什么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教養(yǎng)是一個動態(tài)的社會化歷程。舉一個華人社會對青少年的研究,很多時候一個暴力橫行的青少年事實上是家庭養(yǎng)出來的,那找找原因在哪里。 如圖中Time1孩子在青少年的時候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兒,看暴力的行為,包括他對人的敵意,或許一些暴力的傾向是怎么產(chǎn)生的。
我們來研究所謂父母的監(jiān)控,跟所謂父母的教養(yǎng)。那監(jiān)控的這條綠色的線意思是:我們要孩子幾點出門,幾點回家,我們規(guī)律他的生活,我們期待他生活的常規(guī)。這條綠色的線代表對他有幫助,幫助降低孩子的暴力傾向。但是下面這條線就復雜了,是我們的教養(yǎng)。這個研究特地去找一群父母,是非常嚴酷教養(yǎng)的,打罵到幾乎在我們看來是不正當?shù)???墒沁@些教養(yǎng)會不會造成一個暴力的青少年呢?這個就是研究最關注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如果這個青少年認為父母這樣的教養(yǎng)是出于愛和關懷,孩子跟父母的關系是比較好的。這個嚴酷的教養(yǎng)就不會導致孩子偏差的行為。更簡單地說,我們說的管教,規(guī)律行為,管是有用的,但是“教”只有建構在情感關系跟孩子的意義理解之下才有效果。
所以如果從這兩個角度來看,這句話很想跟大家分享:父母是什么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例如父母愛買書跟父母愛讀書,哪一個對孩子的閱讀習慣比較有幫助呢?我們好像找各種因素,投入孩子的學習歷程,然后看他的結(jié)果,包括學習表現(xiàn)。你發(fā)覺很多時候父母做什么并沒有解釋力,可是父母本身的特質(zhì)卻有極顯著的關鍵影響。父母愛讀書,可是家中不一定要買好多書。孩子看著我們的背影,當我們在書中看到很有趣的地方,畫上重點,一下子這本書翻過來那本書翻過去,如同剛剛我拿到的《夢在青春在》,馬上翻,看到第7頁講的是婚姻與愛情。我覺得俞敏洪先生一定是浪漫的人,他說一個人生如果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就像一碗湯沒有調(diào)味。這個比喻真好,沒有調(diào)味怎么喝啊。孩子在看到我們閱讀當中找到笑容,他看到我們無時不刻用閱讀來跟他分享,于是他會湊過來,他會想知道里面寫什么,然后他會發(fā)現(xiàn)書里有小世界,有全世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化是一個互動的歷程,經(jīng)過孩子解讀后的親子關系才能夠教到他,而父母本身對于這件事情的信念跟行為,遠勝于我們的作為。
家庭生活的主體意義,對家庭幸福的追求跟自我的實現(xiàn)
我們談家庭不能僅講組成和結(jié)構,還談功能和關系,家人的關系和家庭的功能變了嗎?
這個解讀非常有意思,它標注了幾個家庭關系的改變。第一個講的是縱向的父子軸家庭往橫向發(fā)展,也提出了所謂家庭生活的主體意義,從傳宗接代慢慢要轉(zhuǎn)變成對家庭幸福的追求跟自我的實現(xiàn)。我們的家庭關系在改變。
華人社會的傳統(tǒng)型家庭,通常是三高婚姻,要身高比我高,學歷比我高,賺錢比我多。有什么搞不定了,就有所謂社會支持,爸爸媽媽來主持公道,親戚朋友來勸合,這個是所謂的傳統(tǒng)型家庭,角色分明,而其實婚姻的結(jié)合是養(yǎng)育為主。但是常常聽說,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可能“Honey”這個稱呼就變成了“孩子的媽”。婚姻在家庭里面就退位了,只剩下親子關系的軸線,可真的是這樣嗎?現(xiàn)在年輕的一代,他要的是三手婚姻,不要三高,要三只手,要什么手呢?育兒跟家務的幫手,你一半我一半,分享分擔都是愛;要生涯的新手,女孩子也念了好多的書,做了媽媽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涯;當然最后她希望一輩子親密牽手,不因為我生了孩子,當了孩子的媽,我要服侍你一輩子。你有沒有發(fā)覺我們的婚姻在變?不止是所謂變晚婚了,而是對婚姻本質(zhì)跟期待的改變。
曾經(jīng)有一個男士,事業(yè)有成,可是跟他太太的婚姻關系不太好,他來問我:“林老師,我該做的都做了,我不該做的都沒做,她還有什么不滿意。”該做的是什么?賺錢養(yǎng)家,不該做的是什么?有小三。后來跟太太聊一聊,她說他在一個創(chuàng)業(yè)研發(fā)的部門,整天在工作場合激勵自己的員工,帶領員工,陪伴員工面臨困難??墒撬氐郊?,跟她說話就是第一個字“好”,第二個字是“哦”,第三個字是“啊”。我多么希望去他的部門當他的員工。他會激勵我,支持我教養(yǎng)孩子,他會關心我遇到什么困難,因為錢我會賺,不需要他該做的只是把錢帶回來。
講到這里,你就會發(fā)覺,當我們的家庭變了,我們的婚姻關系變了,我們在教養(yǎng)態(tài)度上又是如何?家庭像一個系統(tǒng),父母跟孩子是雙向的,我教他,他解讀,我愛他,他回應,我從他的回應去調(diào)整教導,去感受他的感受。
夫妻兩個吵架,說穿了為了孩子。孩子的問題不在于孩子,而是家里。但家里的問題是有個不和的爸媽,爸爸媽媽每天吵吵嚷嚷,孩子成為彼此的戰(zhàn)場,說是為了你好,其實是把他拉過來投我一票。那個戴罪羔羊的三角連接其實是最不好的親子關系,把你帶到我身邊告訴你,天底下最慘的就是你媽我了,最不應該的就是你爸爸他了。孩子在這種氛圍底下,其實是很撕裂的。但是我們曾幾何時在親子關系的教育這一議題里去關心那個真正操控我們的所想、所思的后臺。所以如果我們來談婚姻跟親子的關系,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下面這個無比重要的概念跟作為。
共親職——教養(yǎng)是兩人三角,而非互相絆倒
Co-parenting,共親職或所謂的共教養(yǎng)。我們常常在觀察外顯的親子關系或親子行為,比如他的孩子教的可好了,他為什么這么教孩子、怎么教。其實回頭看,我們受到了共親職的影響,受到信念的影響,但根本的是我們婚姻關系有極大的影響力。如果給幾個操作的定義、行為的準則,我們可以看到一對父母,或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共親職。
第一個,爸爸媽媽都投入心力在孩子身上,我們都盡可能陪伴。這里我必須為爸爸說幾句話,華人社會里對爸爸非常不公平。我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請育嬰假,在臺灣可以請一年假在家里帶孩子。他跟太太都是老師,太太剛好有一個當校長的行政職務,于是他就在家里帶孩子。他告訴我,第一天他帶孩子到游戲廣場的時候,全部的媽媽都遠遠的看他,心里想這個人大概是帶孩子來玩玩兒。第二天來的時候大家看到他更好奇,到第五天有人跟他談,安慰他失業(yè)沒有關系。爸爸應該去哪兒呢?上班去。我們的企業(yè)從來不友善家庭,企業(yè)基本上希望我們的勞工努力產(chǎn)出,亞洲社會的爸爸大家辛苦了!可是我想投入心力不是一等一,我做一份,我太太做一份,兩人一半,而是盡可能把心放上。
第二個都看重對方的重要性。各位媽媽要注意,我們常常發(fā)覺爸爸不共親職的原因在于媽媽是守門員,你把他擋住,你說這個你不會吧,這個你不懂了,這個你做錯了,于是爸爸的信心被作為守門員的媽媽給擋到門外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看中對方的貢獻,看重對方無可取代的角色。父親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絕對不亞于母親,所以我們一定要看重對方的角色,給彼此機會。
第三個要尊重對方的判斷。有時候媽媽說了一個東西,爸爸猛搖頭。爸爸還沒開口,媽媽就潑冷水。那個判斷力在孩子面前意味著尊嚴蕩然無存。
最后一個,其實婚姻很沉重,戀愛的時候都很轟轟烈烈,可是進入婚姻關系,不見得成功。我們從來不責難離婚的人,我周遭也有很親近的朋友在這條路上沒有成功。有可能我們離婚了,但是也有可能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雖然做不了好夫妻,可不可以允許雙方仍然都成為父母?就算婚姻關系不在,為了共同的教養(yǎng),我們都尊重彼此,同意要有好的溝通。國外尤其美國,父母談離婚都要上幾堂的共親職課程。父母的離婚是孩子不可知的未來。
共親職大概有四個元素。第一個共同的家庭管理、決策。第二個相互的支持和了解,說這是夫妻之愛也可以。還有一個是勞務的合理分配,爸爸媽媽兩人三角,分擔與分享家務。當然最后最難的是教養(yǎng)的一致性,華人社會很喜歡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最難的一個叫一致的教養(yǎng),什么叫一致呢?有一種叫做支持的行為,一種叫不支持的行為。
舉個例子,傍晚要帶孩子去公園散步。媽媽說:“寶寶來,穿上外套?!焙⒆蛹敝鲩T說不穿,這個時候爸爸拿著外套,說穿上外套,天冷,這個叫重復動作的支持。
另外一個爸爸說天涼了,把外套穿上,孩子說不穿,爸爸說:“我們等一下要玩好一陣子,天黑了以后天更涼,而且我們等下還要去吃好吃的,進了餐廳更涼,我們穿上外套”——補充支持母親的指令。
當然了,媽媽有時候可能會這樣說:“寶寶,穿上外套,你看爸爸都穿上了”——要求與協(xié)助,要求對方行動協(xié)助了。爸爸立刻穿上,夸張的穿上說:“帥吧,你的衣服跟我一樣是紅色。走,我們?nèi)ヌ咦闱??!庇靡环N行動的方式來支持配偶的請求,這個叫做共同行為。
當然如果夫妻不共教養(yǎng),他們家的故事就不是這樣演的?!皩殞毺鞗隽舜┥贤馓装桑覀兂鋈ネ??!边@個時候爸爸說:“外套不用了,好麻煩,外面不冷?!蹦猛馓走@個動作也沒有,直接否定。
當然也有一種是這樣的,就事論事不支持,因為媽媽說寶寶穿上外套,天涼了,而且最近流行性感冒好多,不要著涼了。爸爸說根據(jù)研究流行性感冒是病毒的感染,穿外套沒用,就事論事直接否定。當然我們不希望看到是這種,穿外套,天底下最怕的人就是“媽媽”。情緒性的的不支持,不僅不支持還補你一刀。
如果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沒有一個共教養(yǎng)的共識、共親職的共識,每一個共親職的美好時刻,都可以成為夫妻的戰(zhàn)場。孩子在選擇性的看,他在解讀,他不只是學會了穿衣服與否這些事情,他看著我們的互動,他在里面看著我們的溝通,他在這里面看到的比我們想的還要多。所以也開始有研究,到底婚姻跟親子關系是什么關聯(lián)呢?有人說,我跟我太太搞不定,我跟我先生不好,所以我要跟我孩子在一起,這是一種補償。另外一種婚姻關系好,如同我們剛才講共親職更容易。很多研究都支持婚姻關系好,親子關系就會比較好。你一定可以發(fā)覺,這個研究是可以被支持的,也許今天就會在街上看到很多的場景,到底教養(yǎng)是兩人三角,還是互相絆倒。
學習維系婚姻的能力,構建友伴型家庭
講到這里,好像要教養(yǎng)孩子前要自己學習,自己成長,沒錯。如果說那個傳統(tǒng)的三高婚姻不在了,要走到三手婚姻,我們要怎么裝備自己呢?談戀愛是一個很浪漫的過程,經(jīng)營婚姻是個很實在的挑戰(zhàn)。大概給出如下幾個建議:
例如個人跟關系的承諾。結(jié)婚不是契約,是盟約,不能不開心就說散,不能遇到困難就說離,我們要共同在這里相互支持,給彼此機會犯錯、改過、學會、變好。
當然我們也要有更好的方式跟對方去溝通,有沒有看看身邊那位?當時年輕貌美的姑娘,帥氣的小伙子,結(jié)婚20年之后,只能看內(nèi)涵了。我們有沒有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另一半,我們有沒有用合理的方式在跟他溝通?
有人告訴我們,結(jié)了婚從沒有吵過架,你信嗎?中國人有可能,西方社會很喜歡嘲笑我們?nèi)A人社會的婚姻低品質(zhì),高穩(wěn)定,可是現(xiàn)在年輕家庭的品質(zhì)不高,也不穩(wěn)定。華人社會很怕跟別人沖突,尤其在家里,眼看意見不合,就不跟你說了,可是夫妻關系中最怕的就是撤退。一旦我們不愿意面對問題,就冰凍全家人。那個談不得的話題,通常都是核心問題。我們怕沖突,事實上錯失了解決沖突、改變關系的可能。親近的關系里面,我們不應該怕沖突,而是轉(zhuǎn)換沖突的結(jié)果。所以曾經(jīng)有一個研究說,婚姻有四大殺手:輕蔑、不屑、冷漠,然后就不再互動。輕蔑,一講話就哼。冷落,你講話我沒反應,然后不再互動,當然之后關系就越來越緊張了。所以不用怕沖突,當然好的沖突策略是比較重要的。
最后還要有創(chuàng)造并維持親密關系的能力。其實婚姻的這四個能力都代表了學習,代表了父母本身對于維系婚姻關系需要學習。
養(yǎng)兒育女是重新學習情感功課的最佳時機,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是家庭的磐石
我在大學里面教婚姻家庭的課程,有一次,一個學生突然掉下眼淚。其實很多孩子上了大學離開家后比較成熟了,再談婚姻家庭的時候,不是談他的未來,而是回過頭去看他的原生家庭。他的眼淚讓我有一點不舍,可是在課堂上我不輕易讓學生來說自己的家庭,家庭是個很私密的議題。課后我跟他多聊了兩句,他說我多么希望我的爸爸媽媽在這里聽你說。我只能說大概當我們希望能有改變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沒有改變。也許我們最幸福的是能夠在自己的家里出生,可是最不幸的也是我們不能選擇父母。我們在討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不能找理由。有人說我好怕教孩子,教著教著像我媽媽一樣。其實教育跟學習讓我們看見機會,看見改革的可能。各位要不要看看你的右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腳上都有看不見的鎖鏈,可能有家里的祝福、規(guī)章,也可能是限制。我們沒有學過婚姻跟家庭的經(jīng)營,我們沒有學到教養(yǎng)孩子,我們常常都是不自覺的反射,那個就是我們原來被教養(yǎng)經(jīng)驗的投射。可是今天我們有機會看見,如果我覺得這不好,我劃掉它,它是看不見的嗎?看得見的。可以改變嗎?當然可以。如果原生家庭影響了我18歲之前,但是別忘了我們每一天都在寫新的一頁,學習是看見一個個可以改變的機會。
2003年臺灣有一個《家庭教育法》,當時我為了這個法寫了一個細則。我覺得婚姻家庭需要CPR(Commitment,Problem-solving, Resources) 。這三個核心價值和概念是,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包括承諾,包括解決問題,當然包括尋求資源,像今天來到這里。
臺灣知名作家林良在最近的一本叫《永遠的孩子》書中說:歲月是淡淡的光影,只有童年才是連貫一生的。戰(zhàn)亂的過程當中,人情冷暖,家道中落,不覺得怎么灰心,心中的暖意是那一對和睦相處的父母,給我一生最大的祝福。
養(yǎng)兒教女是你我學習情感功課的最好時機,溫暖的親子關系絕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但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磐石。在臺灣我們有一套課程,分為恩恩愛愛做夫妻,和和樂樂共親職。有時候我說,你要不要去學學這個,學學家庭教育。大家說我們又沒有哪里不好。我們好像不是因為不好才去的,我們是因為愛,愛我們的另一半,愛我們的孩子。因為愛,我們學習,學習也讓我們有機會更相愛。
親影響孩子一生的成敗
父親影響孩子一生的成??!據(jù)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新書中論證說,你在職場中是獲得成功還是失敗與你擁有一位什么樣的父親有關。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斯蒂芬波爾特撰寫了一本名為《父親的因素》的新書。他在書中列舉了能對子女的職業(yè)生涯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幾種種類型的父親——功成名就型、心態(tài)消極型、漫不經(jīng)心型和富有同情心或?qū)熜偷取?/p>
第一種——超級功成名就型父親:如果你是超級成功型父親的兒子,你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受阻性”——出于對父親的叛逆心理,你的工作表現(xiàn)可能會遠遠不及你真正的能力,你在事業(yè)上可能不會取得太大的成就。
第二種——被動型父親:如果你是被動型父親的兒子,你可能在情感表達上會有障礙。在一個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環(huán)境中,能否與同事有足夠的情感交流十分關鍵。
第三種——缺席型父親:如果你是缺席型父親的兒子,你在與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層人物互動方面可能會出現(xiàn)障礙,你很容易對上司產(chǎn)生敵意和憤怒。而且,你可能會有打擊同事的傾向,并且常常會有憤怒情緒。
那作為父親的我們又該如何做好一個父親的角色呢?作為父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許多父親拘泥于所謂教育的內(nèi)容和原則,而忽視了教育的時機和方式,把與子女的關系搞得很僵。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家長向子女傳遞情感的過程。
有位父親曾對我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隨時隨地糾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親的職責?!彼?5歲的兒子卻說:“我覺得父親從來就沒有喜歡過我,在他眼里,我渾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沒有了快樂?!碑斠粋€父親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種責任、怕別人說自己不盡責時,就會失去對孩子的愛和溝通能力。這樣的教育缺乏良好關系的認可。越是這樣,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在多數(shù)家庭里,父親熱衷于扮演權威的角色,使教育成為一廂情愿的事,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權威會受到挑戰(zhàn)。心理學家認為,父親首先要與孩子分享情感,不能總是充當指導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須有良好的親密關系作基礎,關系的影響力大于教育的內(nèi)容。
父親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最好時機是孩子兩歲以后。這時,父親可以像一個“討厭”的第三者,進入母子關系圈中。在西方,讓兩歲的孩子擁有單獨睡房已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成長的共識。中國的孩子跟母親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說,許多兒童的心理問題都是因此而產(chǎn)生的。
其中第二個關鍵時期是孩子6歲時。這時,父親要積極參與家庭的互動和規(guī)則的建立。獨生子女給家庭關系帶來許多挑戰(zhàn),父母與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種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關系得到平衡。父親要對孩子好,必須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最后第三個關鍵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親來,在外慣了的父親更易于接納和認同孩子的獨立。在傳統(tǒng)文化中,父親常常是家庭的邊緣人,他們樂于闖天下,把孩子留給母親。這樣的父親喜歡回來誘導成年的男孩離家,和他一同涉難犯險,體味人生。由于獨生子女的關系,現(xiàn)代父親更多地扮演了非傳統(tǒng)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領路人。現(xiàn)代父親的潛意識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們怕孩子長大后與他們分離,因而甘愿聽憑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內(nèi)心困惑中摸索著成長。
在孩子的世界里,最開始只有媽媽一個人。所以,孩子是在跟媽媽的互動中,慢慢地形成健全的人格。
媽媽只有情緒穩(wěn)定,才可能和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互動,讓孩子擁有穩(wěn)定的情緒與健全的人格。
影響親子關系的最大因素是媽媽太焦慮
在心理學中,情緒穩(wěn)定是指媽媽可以自由感受事情發(fā)生時的情緒,無論多好多壞,自己都能調(diào)節(jié)到相對平穩(wěn)的狀態(tài)。
保持情緒穩(wěn)定,并不是說媽媽必須要一直高興,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但是要控制住強烈的情緒。否則,她的關注點就會在自己身上,自然就無法觀察孩子的需要,理解他的感受。
孩子生病這件事,最能反映出媽媽情緒控制的能力。
焦慮的媽媽一看見孩子生病就會馬上慌了,無論多晚都帶孩子去醫(yī)院看急診。她完全被孩子高燒不退會引發(fā)驚厥,甚至誘發(fā)癲癇發(fā)作等災難性的幻想所控制。生病后,孩子本身就很難受,需要媽媽的安撫。而焦慮媽媽完全陷入自己的情緒之中,于是孩子就更加痛苦。
而情緒穩(wěn)定的媽媽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生病,也會很著急,但同時她會進行判斷:思考是婆婆白天帶孩子出去玩著涼了?還是被其他小孩傳染感冒病毒了?再根據(jù)不同情況來靈活地應對。
情緒穩(wěn)定的媽媽有更多思考的空間,能理解孩子當下的需要,給予他不多不少的滿足。同時,也更容易得到周圍人的支持。
在中國,媽媽們表現(xiàn)出來的最明顯的情緒問題是焦慮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的祖輩受過很多心理創(chuàng)傷,包括:戰(zhàn)爭、饑荒、疾病、親人的去世、被忽視……
這些創(chuàng)傷給一個家族打上了精神烙印,代際傳承一直傳到了這一代。
焦慮媽媽可能從小就沒有或者極度缺乏積極的母愛體驗和家庭溫暖,沒有安全感,經(jīng)常處于擔憂之中。
另一方面,有了孩子,她又會想:“我小時候沒體會過的母愛,我要給我的孩子!”這種補償心理,讓焦慮媽媽不顧孩子的需要,對他過度滿足。
劉華清曾經(jīng)接診過一個男孩,他的媽媽就是一直很焦慮,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
一歲多時,孩子特別想自己吃飯。她讓老公硬把孩子按在椅子上,說:“寶貝兒,你不能動,我要一口一口地喂給你!”孩子五六歲時,她又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說:“小區(qū)里的全是壞孩子,你不要和他們玩!”
總之,她不斷地夸大環(huán)境中的危險因素,讓孩子覺得只有依靠媽媽,才能獲得安全。
實際上,孩子都是在磕磕絆絆、打打鬧鬧、犯錯誤、受挫折中成長的,他們自己去調(diào)整和處理,從中獲得解決困難的能力。
孩子有一個焦慮的媽媽,還可能是因為他有一個焦慮的姥姥。家庭教育文化也會一代代地傳承。如果媽媽自小被母親要求苛刻,那么,她就有可能復制這種親子互動模式,對自己和孩子要求苛刻。
這種焦慮媽媽就是所謂的“完美媽媽”,她們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一看到孩子有缺點,情緒就爆炸了。
劉華清經(jīng)常建議媽媽們不要做一個“完美媽媽”,而是做一個“剛剛好”媽媽,輕松、自在地與孩子互動。如果媽媽低焦慮,那么,她就能夠設身處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試探地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跟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一起。
不穩(wěn)定的情緒,會堵塞愛的通道
在劉華清看來,如果長期處于怨恨、內(nèi)疚、無助、冷漠等負性情緒之中無法自拔,媽媽可能很難表達愛,孩子更是感受不到愛。
1、怨恨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80后”和“90后”的年輕媽媽并不是自愿生孩子的。
孩子出生后,她們開始面對一系列的喪失:身材走樣、失去工作的晉升機會(或者干脆失業(yè))、沒有娛樂時間……
當孩子不聽話、哭、鬧、尖叫時,她們會非常厭煩、憤怒,甚至是怨恨:“要不是因為你,我怎么會過得這么痛苦?”這種情緒困擾,于是衍生了指責甚至是暴力。
如果,女性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是真正地渴望孩子、愛孩子,就不要施加外界壓力,讓她們倉促地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否則媽媽受罪,孩子更受罪。
另外,媽媽自身也要反省、成長,接納自己的情緒。在自己的需要與孩子的需要中嘗試尋找平衡點。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孩子。
2、嫉妒
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很多孩子在小時候被交給爺爺奶奶帶。孩子為了重新獲取安全感,讓自己更好地生存,會本能地依戀奶奶??墒牵斂匆姾⒆痈棠谈H近時,很多媽媽會產(chǎn)生嫉妒的情緒,導致對孩子過分挑剔與控制。
劉華清建議媽媽除了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外,也要真誠地感謝婆婆所做出的貢獻。
實際上,在被撫養(yǎng)的過程中,“奶奶”已經(jīng)在心理上成為孩子的 “媽媽”。所以,當奶奶被否定和指責時,孩子才會這么痛苦和混亂。此時,尊重和肯定婆婆的付出,就是媽媽對女兒最好的愛。
3、無助
在生活中,我們常??匆娪行寢屚媸謾C不管孩子,或者把照顧孩子的責任推到老人、保姆身上。其中有些媽媽不是因為沒有責任心,而是因為自己在嬰兒時期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內(nèi)心有一種絕望感和無助感。
孩子大哭時,她們的心里其實已經(jīng)翻江倒海,但是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就裝作沒有聽到孩子的需要,假裝這件事情沒有發(fā)生。
在心理上,這種媽媽就是一個脆弱的孩子,根本顧不上孩子的需要。孩子遇到問題時,她會表現(xiàn)得很無助,孩子就會覺得媽媽很無能,看不起媽媽,感到憤怒和絕望。
4、冷漠
媽媽的冷漠,也可能是有心理創(chuàng)傷。
冷漠的媽媽不關注別人,沒有能力馬上響應孩子的需要。比如,明知道孩子餓了,可她就是不過去。那么,孩子想要去控制別人的渴望就會加強。長大后,他會希望所有人都聽他的,甚至養(yǎng)成控制型人格。
另外,因為缺乏同理心,冷漠媽媽很難理解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媽媽去安慰他,冷漠媽媽的反應往往是:“這有什么啊?為了這點兒小事你就哭?”沒有理解,她自然也很難傳遞給孩子愛與支持。
媽媽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
有情緒時,可以逛街、找閨蜜聊天、聽音樂、做運動等等,用合理的渠道發(fā)泄、舒緩情緒。
這樣,情緒不會像條件反射似的爆發(fā),而是更有彈性和靈活性,更適合當下的處境,這樣就能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另外,如果媽媽的情緒不穩(wěn)定,到了青春期,孩子可能會集中爆發(fā)出很多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郁、強迫、厭食癥以及人格障礙傾向。
媽媽可以把孩子的問題作為改變自己的契機,和孩子一起系統(tǒng)接受專業(yè)化的心理咨詢與治療,自我成長。
爸爸提供好環(huán)境,媽媽才會情緒穩(wěn)定
劉華清認為,爸爸對于孩子的作用是保持整個家庭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環(huán)境穩(wěn)定了,媽媽的情緒會更穩(wěn)定,孩子就能從良好的親子關系中健康成長。
很多男人在面對婆媳大戰(zhàn)時,覺得自己應對不了就跑;或者認為“媽是親生的,媳婦可以換”,一味地偏幫母親,指責妻子。
其實,夫妻關系才是家庭關系的核心,也是家庭穩(wěn)定的基石,兩口子要一條心。
婆媳發(fā)生矛盾時,妻子有很多情緒。如果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妻子的負面情緒就會對著孩子去了。所以,這時候,男人要表現(xiàn)出力量,很穩(wěn)地站在家里,在婆媳之間起到調(diào)和與緩沖的作用。
丈夫?qū)ζ拮拥闹С郑€有很多種方式。比如,關心和傾聽妻子的需要,感謝妻子對家庭做出的貢獻,幫她分擔家務等等。
有一位爸爸,工作需要經(jīng)常出差。但是,他每次從外地回到家,無論是凌晨還是深夜,都會親手做一個大面包。等孩子們早上醒來,一聞到面包的香氣,就知道爸爸回來了,歡呼雀躍著到房間里找爸爸。妻子也從這個充滿愛的家庭環(huán)境中汲取著營養(yǎng)與力量。
保持情緒穩(wěn)定,是每個媽媽都要學習的功課;而幫助媽媽情緒穩(wěn)定,是每個爸爸都要做的事。
影響一:對語言發(fā)展之影響
不管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如果和孩子之間有良性的語言互動,孩子的語言表達會發(fā)展的非常健康。反之,則可能會出現(xiàn),語言發(fā)育遲緩、口齒表達不清、口吃結(jié)巴等問題。
舉例:孩子在年幼時期,家長常用標準的語言慢速與孩子溝通,這對孩子的語言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溝通就是建立關系,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口型。如果孩子在一個方言較多的家庭或者關系不良的家庭里,孩子就會出現(xiàn)語言表達不清,甚至語言發(fā)育遲緩。
影響二:對人格形成之影響
家長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人格的形成。如果大人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曝露出暴躁、易怒的行為,那么孩子長大后多數(shù)也會有這樣的性格。很多人會說,看你遺傳了你爸的壞脾氣,其實這是親子關系互動中,孩子的行為模仿,是可以避免的。不是遺傳!和孩子互動最多的影響最大。
影響三:對社會人際關系之影響
家庭關系融洽、親子關系親厚,讓孩子在愛的環(huán)境中,有被關愛、被需要的感覺,那么孩子多數(shù)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假如孩子一直在不和諧的親子關系中成長,那么孩子多數(shù)會不信任他人,沒有安全感,不會發(fā)展出令自己滿意的朋友關系。
所有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不被滿足的愿望,大部分都是孩子渴望被愛和關注!
如何建立和諧健康的親子關系
1、正確定位 塑造優(yōu)良形象
家長要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塑造易于親近的、美好的優(yōu)良形象??梢愿⒆幼龊门笥?,多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難以溝通的樣子。關愛和嚴格比肩并重。說到關愛,大部分的家長都能做到,畢竟是自己家的孩子,但是嚴格很多家長就不一定能做到了,有時候也許做到了又過分嚴格了,孩子就很容易出現(xiàn)逆反心理。
比如:孩子上學后對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很多家長心疼孩子做作業(yè)太晚、往往對作業(yè)的書寫要求不嚴格,又或者孩子貪玩不想寫作業(yè),這時候家長要么放棄原則隨孩子的意愿,覺得孩子高興就好,要么嚴厲指責,不達標準不準睡覺。其實這兩種都不是最好的親子關系模式。最好的方式是清楚的告訴孩子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那要對自己做的事承擔相應的后果,家長要做到對原則溫柔的堅持。不打罵,也不放棄原則。
2、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盡早發(fā)現(xiàn)并開導孩子的不良心理癥結(jié)。父母要樂于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適時否決孩子的不合理的野蠻要求,但父母不能嚴詞厲色,而是用溫和的態(tài)度,說明為什么拒絕。有時候孩子生氣不是因為得不到,而是因為你不滿足我,為什么還要兇我?這時候,給孩子溫柔的拒絕,合理的解釋,關愛的眼神,孩子多半不會哭鬧糾纏。如果,還哭鬧那我們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哭鬧過去,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3、尊重孩子 把孩子當獨立個體
父母也需要尊重小朋友,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物,合理的讓孩子分擔家里的工作,相信他們能做好,給他們自信,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深刻體會到他也是家中重要的一分子。這樣的親子關系,可以讓孩子變得有責任感。(比如說:自己的書包、物品自己收拾,這樣孩子也有物權的歸屬感!)
4、杜絕家暴 營造和諧
如今已采用科學的教育理念,給孩子空間,支持孩子獨立正面挫折,解決問題,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尊重師長、關愛朋友等好習慣。不能動輒打罵,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已經(jīng)過時了。暴力會帶來欺騙!
溫暖美滿的家庭環(huán)境,會讓孩子生成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游刃有余的解決人際交往問題。
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技巧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部分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就開始用“法官”的態(tài)度來教育孩子,沒有全面地了解孩子,高高在上單純地說教,這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抵觸心理。父母應當像“律師”一樣,充分剖析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不要輕視他們的自尊,給予并維護他們應有的權利,和他們成為互相信任的朋友,講明是非,這些才是父母應當做到的。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人生,就是一個大賽場,孩子必須自己參賽,父母不能替代孩子面對生活,更不能當“裁判”,而是應作為“拉拉隊”來給予孩子鼓勵,給孩子力量。面對日常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問題,父母要充分給予孩子空間,讓他們做出選擇,而不是一味的善作主張,替孩子決定好。
(1)選擇前。盡量不要引導孩子,導致孩子做出父母自認為好的選擇,而是給孩子足夠的選擇,讓孩子真正面對各種問題,留下印象,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
(2)選擇時。父母依舊不要提出過多的想法,除非孩子做出的選擇會傷害到他們,否則不要擅自改變他們的想法,讓孩子自行面對,讓孩子成長起來。
(3)選擇后。在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后,父母應當為孩子感到驕傲,感到開心;倘若孩子的選擇并不怎么合適,父母也不要嘲諷孩子,而是讓孩子總結(jié)經(jīng)驗,以便下回做出更好的選擇。
作為“拉拉隊”,一方面父母應當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優(yōu)秀的地方,并竭力稱贊他,為他加油,給他力量;另一方面,在孩子遇到挫折、失敗時,父母也應當支持他,適當?shù)闹敢麄兎较颉?/p>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有清楚地了解、認識到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因此,孩子只有根據(jù)對比他人的行為舉動,才能真正認識自我。這也就體現(xiàn)了父母的作用,父母要學做“鏡子”,讓子女愿意與父母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
應避免以下幾大誤區(qū)
誤區(qū)一:
避免過早的讓孩子識字、抄襲文字,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死記硬背更是不妥,而是應該通過非語言的溝通方式教導孩子,靈活多樣。理解后識記。在合適的時間找合適的人,教孩子適當?shù)奈淖种R,打好基礎。
誤區(qū)二:
俗話說“七歲看大”,父母應該在孩子7歲以前,就教給孩子全部的信息系統(tǒng)。只要神經(jīng)系統(tǒng)一經(jīng)刺激,孩子就可以自己抓住機會,做出選擇。多多激發(fā)孩子的右腦,右腦發(fā)展良好,將來孩子的理解能力就越強。
誤區(qū)三:
父母應該避免過早地、過于粗略地教育孩子對文化的分類,最好是有“不僅…而且”“既…又…”的概念。在孩子三歲前,父母的教育會讓孩子樹立是非觀。父母不要將自己成人的思想強加在孩子的想法里,這對孩子是極其不好的;要教給孩子,文化不是單一的、是多樣化的;一個人的是非善惡并不一定是正確的,角度不同,想法就不同。讓孩子發(fā)展成多元而包容的人格。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會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以下介紹了五種親子關系對孩子的不利影響。
干涉型——缺乏主見難獨立
貝貝從小到大,除了學習,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誰玩兒,都是爸爸媽媽說了算。現(xiàn)在,上初三了,父母擔心他上網(wǎng)、早戀,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會兒就打個電話問問。貝貝覺得自己就是個“電動娃娃”,有苦沒處說。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種常見的不良親子關系,占30%—40%。家長出于一種保護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為了使孩子變得更好而細心照顧,盡量給予幫助和囑咐。有的家長甚至對孩子的學習、健康、前途等過分擔憂。
但是,由于過分保護,孩子的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習慣依賴父母,他們做事沒有主見,猶豫不決。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沮喪,甚至焦慮不安。此外,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現(xiàn)對抗行為,對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故意反著做,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對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給予孩子信任,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負責??梢宰尯⒆舆m當吃點苦。第二,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家長要逐漸放手,不斷調(diào)整親子關系,制定適合孩子情況的發(fā)展目標。第三,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chǎn)”,要懂得尊重孩子,讓孩子有做決定的機會。
期待型——膽小畏縮少自信
小楠從小就聽到媽媽在耳邊說“你是媽媽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彌補媽媽的遺憾”、“媽媽一輩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現(xiàn)在,一到大考的時候,小楠就特別緊張,擔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著覺,眼前老是出現(xiàn)媽媽期待的眼神。
中國父母往往對孩子以支配的方式進行教育,稱為期待型親子關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雖有愛,但常以嚴厲、頑固、強迫的態(tài)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來監(jiān)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視子女的能力與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從父母的要求和標準去做。
用過高的期望要求和監(jiān)督孩子,孩子容易變得敏感,性格膽小畏縮,缺乏自信,獨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動性,不善與人交往。他們情緒不穩(wěn)定、易自卑,嚴重時甚至出現(xiàn)抑郁癥狀。
針對這樣的家庭,第一,家長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給孩子制定目標;第二,不要把孩子當成實現(xiàn)自己心愿的法寶,讓孩子自己決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溝通、引導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溺愛型——任性自私不禮貌
陽陽是家里的“小皇帝”,從生下來起一家人都圍著他轉(zhuǎn)。家里人想盡辦法讓他高興,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歸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買什么。有一次,陽陽看上的電動玩具當時沒有買,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鬧,委屈得不得了!
像陽陽這樣的孩子在中國并不少見,根據(jù)山東省中山心理治療與咨詢研究中心的統(tǒng)計,在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家庭中,溺愛型家庭占到70%—80%。溺愛型家庭里,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即使孩子做錯了,也要為其爭辯?,F(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四個老人,兩個父母共愛一個孩子,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有人形象的稱為“四二一”綜合征。
但是,這樣的孩子習慣高人一等、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禮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際交往中,他們?nèi)狈ω熑胃?、不懂得關心別人,難以交到朋友,逐漸孤僻離群,遇到不滿容易導致攻擊報復等反社會行為。
針對溺愛的孩子,家長首先立即停止溺愛,建立正常的家庭規(guī)則;其次,家庭里是非對錯要分清,不能盲從孩子的行為;再次,教導和鼓勵孩子用平等的心態(tài)和他人交往。
忽視型——消極冷漠愛自閉
小欣二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離婚了,她跟著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著工作、應酬、賺錢,幾乎沒和她說過一句心里話,這讓小欣變得孤獨敏感。
在國際會議上,瑞典的心理學家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研究者通過對239名孩子進行長達15年的跟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離婚對孩子可能產(chǎn)生巨大的負面心理影響。在單親家庭里,很容易出現(xiàn)忽視型親子關系。這主要表現(xiàn)為家長感情冷漠,與孩子很少溝通,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此外,忽視還可能表現(xiàn)為對孩子體罰、虐待、威脅等。
這種家庭只養(yǎng)不教,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極、孤獨自閉,人際關系敏感,難以交上朋友。對家庭和社會產(chǎn)生敵對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會團伙的引誘,成為問題兒童或青少年。
針對這種家庭,首先家長要把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納入日程,利用吃飯時間、睡前時間和孩子聊聊學校的事,談談自己的見聞;其次要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盡可能抽時間參加孩子的集體活動;再次,家長要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必要時咨詢心理或精神科醫(yī)生。
矛盾型——逆反焦慮易強迫
樂樂愛爸爸也愛媽媽,但他有時候覺得左右為難。為他報什么培訓班,爸爸媽媽已經(jīng)吵了好幾次了。爸爸說考80分去游樂園,媽媽偏說考90分去才游樂園。該聽誰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現(xiàn)為對孩子的管教態(tài)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為有時斥責、禁止,有時卻寬恕、勉勵。父母管教態(tài)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種表現(xiàn),例如父親嚴厲,而母親放縱,父親斥責子女時,母親卻來阻止。
大多數(shù)的中國家庭中,母親負擔更多的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對細節(jié)更為關注,對孩子的要求也更嚴格;父親則相對寬松。因此,多數(shù)孩子抱怨“媽媽很煩,太嘮叨”,產(chǎn)生逆反心理。但是,長期的不一致態(tài)度,孩子無所適從,做事難以決定,時間長了出現(xiàn)焦慮情緒,甚至強迫癥狀。
對此,首先,父母雙方都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統(tǒng)一教育目標和計劃,對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保持一致;其次,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要有一貫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將家庭的紛爭、摩擦、矛盾遷移到孩子身上。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的氣氛與孩子的態(tài)度、情感和個性特征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如果把家庭看成一個三角形,那么父親、母親、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個角,在這個三角形中,每條邊都代表著兩個家庭成員間的關系。
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尤其是父母雙方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形成,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從孩子身上能反應出很多家長的生活習慣,下面一起來看看夫妻雙方不同的關系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第一種
夫妻關系較近
能給孩子均等的愛
對孩子影響: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時學習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夫妻關系很緊密,會給孩子比較均等的愛。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關系中,夫妻之間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關系比親子關系更重要。一方面,夫妻關系很和睦,能給孩子美滿的家庭環(huán)境,由于父母關系很好,孩子也會對婚姻產(chǎn)生美好的感覺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樣相處;另一方面,父母雙方能給孩子比較均衡的愛,這樣,孩子便能從父母那里同時學習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會出現(xiàn)“異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時,男孩更傾向于母親,女孩更傾向于父親。在夫妻關系較近的家庭模式中,“異性相吸”也是家庭關系達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歡母親,就會在潛意識中“嫉妒”父親,“為什么母親會喜歡父親呢?”他就會在觀察的過程中以父親為榜樣,學習父親的很多優(yōu)點,所以夫妻關系融洽,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關鍵的。
第二種
夫妻關系較遠,離孩子更近
對孩子影響:可能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種模式與第一種模式比較,相對來說,父母關系較遠,兩個人離孩子更近,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孩子為中心”。這種模式常發(fā)生在夫妻關系一般,雖然沒有太大沖突,但時常處于“冷戰(zhàn)”狀態(tài)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間的關系比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尋求補償,因此孩子常常被溺愛、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這種模式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比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發(fā)展。這樣的家庭表面上看起來尚能平穩(wěn),但卻潛藏著危機。
第三種
夫妻關系完全依靠孩子維系
對孩子影響: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第三種模式是第二種模式的極端化,夫妻間距離更遠,問題更突出,兩人的關系完全依靠孩子來維系,孩子甚至成為了婚姻的阻隔、障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婚內(nèi)第三者”。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常常被極端地溺愛。徐亮認為,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是這種模式。夫妻之間幾乎沒有感情,婚姻成了“將錯就錯”,他們寧肯和對方?jīng)]感情,但為了孩子,他們還是忍著,維持家庭的完整。
第四種
女孩與母親關系較近
或男孩與父親關系較近
對孩子影響:孩子長大后,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
這種模式常常發(fā)生在以下這些情況下:第一,母親從小帶女兒,如果在2歲半—3歲時父親沒有介入,常常會出現(xiàn)女兒對母親過度依賴,與父親關系越來越遠;第二,由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母親要給女孩做好榜樣,父親要給男孩做好榜樣,所以女孩長大了,應該與母親更近一些,男孩長大了,應該與父親更近一些,因此導致同性的親子關系越來越近;第三,在夫妻關系不和的家庭中,由于父親和母親常常相互敵視,總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結(jié)果常常是孩子與父母中的一方關系越來越緊密,而與另一方的關系越來越疏遠。這種模式可能會導致在女兒的心中,父親的形象離他很遙遠,那么當她長大后就會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或不敢接觸異性。對于男孩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五種
女孩與父親關系較近
或男孩與母親關系較近
對孩子影響:影響孩子擇偶
男孩與母親關系較近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
第五種模式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問題更大。
如果兒子從生下來就給母親帶,到2歲半到3歲時,由于爸爸沒有介入,孩子在第一個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開始愛上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熱戀”,形成戀母情結(jié)。當孩子到4歲半~5歲時,開始排斥父親,討厭父親和母親那么要好。孩子是討厭父親來跟他爭他的母親?,F(xiàn)在是看到父親討厭,影響父子關系,長大后就會影響孩子擇偶。
孩子在3歲以前,家庭的主要撫養(yǎng)人是母親,這時母親怎么給他愛都沒問題,但隨著男孩慢慢長大,那么母親要和他距離遠一點,讓父親與他的距離差不多。如果男孩與母親更近,他會從母親身上習得很多女性的東西,性別角色就會出現(xiàn)問題,甚至會過度依賴母親而“戀母”,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實是沒有真正的成長的。所以孩子長到3歲左右時,父親角色應該介入,讓一家人的關系相對均衡一些。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壓在母親身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健康的家庭關系是,夫妻關系較近,都給孩子均等的愛。
如果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那百分之百是家長有問題。沒有家長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壞,之所以說孩子有問題是家長有問題,是因為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家長負完全的責任。我們要永遠記住,孩子沒有帶著任何錯誤的觀念和缺點毛病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后來涂抹上的一道道缺點毛病的印痕都是我們家長所為:有些是我們家長因為無知所為,例如我們不懂教育學和心理學所犯無心之過;有些是我們的錯誤觀念驅(qū)使我們所為,例如我們認為孩子必須聽我們的話因而強迫孩子服從由此所犯的過錯;還有些是我們因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所犯錯誤所為,例如我們自己情緒失控卻把怨氣撒在孩子身上所犯的過錯等等。孩子是一張白紙,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會在這張白紙上隨意渲染,為了孩子健康發(fā)展,我們應該處理好這些關系,還孩子一道絢麗的風景。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整個社會對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深。0--3歲教育即是我國早期教育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也是必然趨勢。
一、頭三年的教育機不可失
科學研究與國內(nèi)外的實踐證明,嬰幼兒具有非凡的學習能力,嬰幼兒期是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
1.教育應該從0歲開始。
現(xiàn)代研究表明,從出生之日起,孩子就是一個對周圍環(huán)境積極主動的探索者,在語言、動作、情感及社會性等方面有著驚人的發(fā)展?jié)撃堋?-5個月的胎兒已經(jīng)具備了視覺反應能力,出生后三天的嬰兒能將視線集中在母親的臉上,一歲以后的嬰兒開始具備推理能力和語言能力。所以,我們要從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起就為孩子不斷創(chuàng)造每個階段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環(huán)境刺激,讓孩子心理、生理和行為產(chǎn)生相互作用,刺激孩子的發(fā)展。只有從0歲開始的教育,才是不失時機的教育,才是完整教育的開始。
2.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必須從小養(yǎng)成。
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隨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不斷地擴充和熟練化,但是人的基本品性,習慣必須從小培養(yǎng),才能為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智能的發(fā)展提供保證。俗話說“三歲看老”說明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會變成比較穩(wěn)定的個性特征,所以我們要從一個人本性形成的起始點上就為其提供適時適量的條件,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當代腦科學、思維科學、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為三歲教育提供了依據(jù)。
腦神經(jīng)學研究證明:0-3歲是發(fā)展大腦的黃金期。腦神經(jīng)細胞大約有140億個左右,其中70%是在三歲前形成的。大腦的健康發(fā)育,一方面靠吸收合理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另一方面靠來自外部的刺激--優(yōu)質(zhì)的環(huán)境和合理的教育。
4.教育領域的研究表明0-3歲是早期教育的關鍵時期。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說:“人類在三歲前吸收獲取知識的能力,相當于成人花60年時間獲得的知識。"”她主張抓住嬰幼兒各項能力發(fā)展的敏感期,對嬰幼兒實施早期教育。
近年來在世界各國比較流行的"早期教育銀行論"的主要觀點是:對嬰幼兒實施早期教育,就像在其頭腦中進行了有效的儲蓄,實施適時的教育越早,將來受益越多。
5.各國政府對早期教育高度關注。
在新西蘭,1993年啟動了三歲前嬰幼兒發(fā)展與教育的國家計劃--“普魯凱特計劃”,主要研究0-3歲兒童早期教育,現(xiàn)已取得很重要的研究成果。
秘魯則建立了面向三歲前嬰幼兒的"娃娃之家"工程,專門對三歲前的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
二、0-3歲教育現(xiàn)狀的簡析
我國0-3歲嬰幼兒教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目前,父母關心的重心更多的放在子女的學業(yè)和智力開發(fā)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tài),導致父母過多的干預孩子的生活和成長,造成保護過多,包辦過多的局面,不利于孩子的早期成長。
2.父母忙于工作,無暇與孩子交流。
在我國,婦女就業(yè)率高,這就給親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看管。父母工作繁忙,沒時間和孩子游戲談話,導致親子關系淡化,這對嬰幼兒語言、動作、情感都不利。
3.年輕父母缺乏教養(yǎng)子女的知識和技能。
由于我國對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指導不夠,導致嬰幼兒出世后,年輕的父母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有的父母雖然文化層次高,能從書本和媒體中得到些育兒知識,但卻很難運用到實踐中。
4.重養(yǎng)輕教,教育意識淡薄。
許多父母認為,教育應從幼兒園開始,三歲前就是讓孩子吃好,這樣孩子就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百依百順,忽視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5.親子游戲的時間少,空間小
親子游戲是家庭內(nèi)成人與孩子交往的主要方式。可實際上許多父母沒時間和孩子玩,且不會自制玩具,家庭給孩子辟出游戲角更是稀少。
改善我國目前親子教育的現(xiàn)狀,必須依賴于全社會對0-3歲嬰幼兒教育的重視,依賴于現(xiàn)代育兒理念的傳播,更依賴于家庭教育天地的拓展。
三、推行早期幼兒教育的策略與方式
1.建立專門的研究、指導機構
由于0-3歲兒童的主要施教者是父母,而絕大多數(shù)都不懂方法,所以必須有專門的部門及時對他們進行指導,組織他們進行專題學習和討論,使之變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2.編撰系列科學,具體可行的教育指導書。
為使家長的自學,進修和研究有所依據(jù),應該推行一系列參考書籍,相應用于兒童各個發(fā)展階段和發(fā)展最佳期的教育指導,要既有科學的依據(jù),又有可操作性,以保證實效。
3.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
促進社會立法,對未婚、新婚夫婦進行培訓,要求掌握其方法,為其提供系統(tǒng)資料,告訴其咨詢、研究的方法,使家長培訓規(guī)范化、制度化。這對于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將產(chǎn)生不可供量的積極作用。
4.建立施教者培訓機構。
為了保證施教者的專業(yè)素質(zhì)與從教能力,必須對其進行培訓,使他們能夠具備必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指導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要制定相應的大綱,明確目標和要求以供培訓學校參考使用。這項工作可由學前教育師資培訓類的學校負責。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zhì)、修養(yǎng)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xiàn)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俊本蜁o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fā)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伙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fā)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干什么?!边@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焙⒆泳蜆酚诮邮芰恕?/p>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么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么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里就會產(chǎn)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贊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都有表現(xiàn)欲,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xiàn)。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yōu)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边@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贊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么好,繼續(xù)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xiàn)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jīng)]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jié)教訓,積累經(jīng)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wěn),真笨?!边@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系,以后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边@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童年親子關系影響孩子一生》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溫暖的親子關系絕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但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磐石。養(yǎng)兒教女是你我學習情感功課的最好時機,因為愛,我們學習,學習也讓我們有機會更相愛?!眮碜耘_灣師范大學人類發(fā)展與家庭學系的林如萍...
親影響孩子一生的成敗 父親影響孩子一生的成?。?jù)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新書中論證說,你在職場中是獲得成功還是失敗與你擁有一位什么樣的父親有關。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斯蒂芬波爾特撰寫了一本名為《父親的因素》的新書...
在孩子的世界里,最開始只有媽媽一個人。所以,孩子是在跟媽媽的互動中,慢慢地形成健全的人格。 媽媽只有情緒穩(wěn)定,才可能和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互動,讓孩子擁有穩(wěn)定的情緒與健全的人格。 影響親子關系的最大因素是...
影響一:對語言發(fā)展之影響 不管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如果和孩子之間有良性的語言互動,孩子的語言表達會發(fā)展的非常健康。反之,則可能會出現(xiàn),語言發(fā)育遲緩、口齒表達不清、口吃結(jié)巴等問題。 舉例:孩子在年幼時期...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