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幼兒園說課稿。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教師與家長都需要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及時發(fā)現孩子不良的習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那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為什么孩子不愿和我交談?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頗為煩惱的問題。
說實話,孩子對家長的態(tài)度,其實是家長培養(yǎng)出來的。往往因為家長之前用了不當的溝通方式,讓孩子關閉了跟父母溝通的渠道,所以父母親應先從自己身上做些調整,讓這個親子溝通渠道的大門再度敞開。
以下提供些建議給家長們做參考。
一、要為溝通做熱身。
有一對母子在我面前示范了他們平常的溝通狀態(tài)。m.endrikfelipe.com
18歲的兒子放學剛進家門,媽媽立馬就問:“為什么昨天沒告訴我你去網吧了?”
結果孩子拎著書包,掉頭就走。
媽媽的確很有誠意跟孩子溝通,然而這個方法卻很難見效。見面就質問孩子,他的自我防御機制就會立即啟動,接下來無論父母再說什么,聽到孩子耳中,就全成了惡意的批評。
因此,家長們和孩子說話,其原理如同和陌生人見面認識一樣,先要寒暄,得有談話預熱的動作,要等到彼此建立了值得信賴的談話氛圍之后,再開始主題溝通。
一起來看看,溝通熱身的步驟有哪幾步:
*用愉快的語調和孩子打招呼;
*察言觀色,確定孩子有心情及時間說話;
*問孩子現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征求他的同意;
*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爸媽一開口,通常說的都是:“在學校有沒有聽老師的話啊?”,“學習得好不好???”,“能不能減少上網打游戲的時間啊?”說來說去,這些話題有共同特性——都是爸媽感興趣的事。
孩子懶得開口回應的原因是,他根本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既然不感興趣,那他干嘛要接話呢?
我曾經碰到過一個媽媽,在多次和孩子面對面溝通無效之后,從開始的多加責罵,轉變?yōu)楹髞淼淖栽棺园?,感覺十分挫敗。終于,她想通了,決定改變戰(zhàn)略。她開始積極接近孩子的內心,學習上網,并收集了很多孩子喜歡的明星之最新活動消息,然后用msn發(fā)給孩子。不難想象孩子收到的時候有多驚訝!而這個友善的舉動,也讓孩子理解,父母親真的很關心他。
所以,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和內容去跟孩子交流,就能為親密的親子溝通做好成功的暖身。
二、真誠地傾聽孩子心聲。
對青春期內心動蕩不安的孩子來說,父母親不帶價值判斷的傾聽,是讓他們建立溝通意愿及信任的重要基礎。
例如,如果孩子告訴你,“我不想上學了”。你會如何回應?
“你怎么可以這么懶!”,“你怎么可以不負責任!”,這些都是帶價值判斷的反應。孩子受到批評,對與父母溝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
不帶評價的傾聽做法,則會營造安全的談話氛圍,讓孩子愿意敞開心胸。
“你的意思是說,你最近對上學不太感興趣了,是嗎?”
然后再問他:“為什么呢?你能告訴我原因嗎?”
讓孩子繼續(xù)把他心里面的話告訴你。
如果父母能這么說,孩子就會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擾,爸媽在任何時候都會抱著支持的態(tài)度聽他說話。當孩子知道父母是抱持著這樣的態(tài)度,他肯定會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三、謝謝孩子愿意分享。
跟父母親分享,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不見得是個自在的習慣,如果他善意地回應了父母的溝通邀約,老爸老媽應該謝謝他的努力。不妨這么說:
“寶貝,謝謝你告訴我今天學校發(fā)生的事情?!?/p>
對孩子的溝通努力表達謝意,一方面表達出了對他的尊重(他當然有權決定心事要和誰說),同時也會鼓勵他下次再度與父母交流。
學會了以上的方式來跟孩子互動,就能比較有效地打破親子溝通的僵局,讓孩子能夠輕松地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老師最怕兩種家長:一種是從不來學校,對于孩子的事不聞不問;另一種是三天兩頭來學校,一點雞毛蒜皮的事都來找老師理論。這是在與一些老師們相處的場合,談到老師如何與學生家長溝通問題時,所得到的結論。也許這不是所有老師的感受,但至少是一部分真實的心聲。當然,大多數的家長是關心孩子的教育,也經常參與學校為父母舉辦的活動,而且是明理好溝通的。但是話說回來,怎樣才是“從不來”和“三天兩頭來”之間的折衷平衡點,似乎變成家長難以取舍的困境。
人際溝通本來就是一門大學問,更何況為了孩子教育著想,父母和老師的溝通更顯得重要。常聽到老師說,家長很難溝通;也常聽到父母說,老師很難溝通。如果只是彼此抱怨對方,而未思考如何謀求溝通之道,雙方很難搭起溝通的橋梁。在此從家長的角度出發(fā),來探討如何與老師溝通的態(tài)度與技巧。先給父母做一個小小的測驗:
一、在每一個新的學年,你是否主動去拜訪孩子的老師
二、你是否以請教專家的態(tài)度去拜訪老師
三、你是否提供老師一些孩子在家中的生活資料
四、你是否接納老師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五、你是否同理老師的一些困難,包括牢騷在內
六、你是否對老師一些作法表示支持
七、你是否很少打斷老師的話
八、你是否專注的聽老師的敘述
九、你是否相信老師的專業(yè)能力
十、你是否在談話結束前感謝老師的辛勞
以上十題中,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七個以上,相信你和老師的溝通已經有一個很好的開始。如果你回答“是”的在四到六個之間,你和老師的溝通似乎有點問題,回頭看一看回答“否”的題目,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尊重是贏取合作之鑰。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三個以下,我想你得花更多的時間,誠實的面對自己:是放不下身段嗎?是自認為懂得多嗎?是防衛(wèi)性過強嗎?還是從沒有和老師溝通的經驗?除了拜訪老師,與老師溝通之外,打電話與老師聯系,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別常打,以免干擾到老師的私生活),而且別忘了多給老師一些支持肯定,即使有一些意見,也得把“批評夾在厚厚的贊美之間”。例如開始真誠的表示:“某某老師,不好意思打擾您,我是某某人的家長,我常聽到孩子談到您的一些教法,我非常敬佩,真是非常謝謝您這么認真的教孩子,今天孩子回到家里,說他在學校里發(fā)生……(把事件長話短說),我想這問題得請教您,看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如何配合……”之后,耐心的傾聽老師的說明,記住前述小測驗中一些正向溝通的要領。
有時孩子回家后,會說一些可能引起親師誤會或沖突的話,孩子也許無意說謊,可能是表達不夠清楚(認知和語言正在發(fā)展之故),或者只說利于自己的一面之辭(不需責怪孩子,這是人之常情)。請先不要急躁憤怒,沖突只會誤事,最好先打電話或拜訪老師,把事情加以澄清。其實,大多數的事件在證實之后,通常都是些小事,不必過分在意.如果想更有效的增進親師溝通,得抽空多參與學校舉辦的活動,如親職教育講座、親師會、父母成長團體、讀書會、教學成果展覽、運動會、園游會等。如有更多的心力,可主動協助推展教育工作,如許多學校的愛心媽媽,導護爸爸。這樣不僅能和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對孩子的教育和學習上的示范,都有深遠的意義和效果。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寶寶剛出生時,眼睛都沒有睜開,但耳朵已經能接收各種信息?!澳阋犜挕?、“聽媽媽說”,家長的叮嚀、囑咐、嘮叨都是孩子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見說話在親子關系里的重要性。聰明的家長會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選擇最溫情、最高效的說話方式。
3歲前的孩子,要聽懂或清楚地表達一件事有時候比較難,爸爸媽媽說話要溫柔、表達清晰。不過這個時期也是規(guī)則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所以跟孩子講話也要堅持原則,不妨從下面幾點做起。
1.及時給予回饋。當大人忙著做飯、洗碗、工作的時候,寶寶咿咿呀呀的問話似乎顯得毫無意義,但這對寶寶卻很重要,可以轉頭對寶寶笑笑或回應幾句。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正在學說話,家長的及時反饋是最好的鼓勵。平時跟孩子聊天時,不妨摸摸他的頭、摟摟他的肩、拍拍他的背、握著他的小手,這些小動作都會起到正面效果。
2.給孩子“做選擇題”。跟孩子商量事或孩子不聽話時,講道理往往沒用,此時可以給孩子幾個選項。比如孩子賴床時,媽媽可以拿出幾件衣服,問她“穿這件小草莓的還是小碎花的”,孩子往往會被“引誘”起興致來。
3.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并配以溫柔的肢體動作。這時的寶寶就像天真懵懂的小動物,如果家長說話時高高在上,就會帶來強烈的壓迫感。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耐心地聽他說話,可以鼓勵他們在無壓力的前提下,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4.相比警告,直接鼓勵更好??吹綄殞毝酥槐橎亲邅恚议L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別打翻了”、“別磕著”。這不僅起不到提醒的作用,有時還可能適得其反。幼兒的思維是“直線型”的,反著說“不要打翻”是一種繞遠路的思考方式。如果對孩子說“慢慢地”,可能效果更好。
5.負負得正的小技巧。兩歲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叛逆期”,許多孩子喜歡跟家長“作對”。這時,家長的言行越嚴厲,孩子越“來勁”,倒不如試試“正話反說”。比如孩子叛逆期時,媽媽想帶寶寶去超市,但寶寶非要去公園,此時媽媽不妨說“我們先去公園吧”,孩子很可能就“上當”了,非要先去超市。
3~6歲的孩子,大腦發(fā)展上了新臺階,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家長說話更應該掌握一些技巧。
1.先共情,再引導。當孩子主動找你傾訴時,你應該高興,因為他信任你。如果你對他不理不睬或敷衍,或許幾年后就輪到你抱怨了,“這孩子有啥事都不跟我說”。家長要先共情,也就是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才能站在他的角度,幫他跨過難關。
2.別把“為什么”、“怎么”掛嘴邊?!霸趺催@道題都會錯啊”“你干嘛要這樣做呢”……這樣的話大都是責備,對解決問題毫無益處。很多人從小就聽著這樣的話長大,他們又把父母的這些教育習慣施加給自己的孩子。建議家長多從正面說話,提有建設性的建議,多說說“怎么做”,幫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加以改進。
3.偶爾跟孩子一起做白日夢。有時孩子會天真地說,“明天要是不用上學就好了”。有的家長會火冒三丈,批評孩子。其實孩子或許就是隨口一說,或許隱含著某些內情,比如被小伙伴欺負。家長不妨順著說,“是啊,媽媽要是可以不上班就好了”,讓孩子知道家長是理解他的,還能接著問“寶貝為什么不愛上學呀?在學校里不開心嗎?”等,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
4.探“情報”,從細節(jié)和別人的事談起。3歲后的孩子往往有了一定的隱私意識,學校里的事情不太愿意告訴家長。家長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果籠統地問“今天怎么樣”,孩子可能敷衍說“還行”,或為了隱瞞錯誤而閉口不提。家長一方面可以問細節(jié),比如“今天語文課學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問別人的事,比如“你同桌考試得了多少分”,進而可以讓話題順利進行下去。
不要對孩子過于溺愛,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具備一定的能力,當孩子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時,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其實跟孩子溝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做事,增強孩子的能力和自信,發(fā)展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自主的個體,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和你們是平等的。孩子是一個成長中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特的創(chuàng)新能力,他們和家長們是相互平等的關系。很多家長總認為自己是什么都懂的人,而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孩子只有被動的接受家長給予的信息才是好孩子。于是,家長就會在不自覺的狀態(tài)下變成了孩子的批評者、教育者和訓導者。這樣的關系,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就很容易激發(fā)孩子的反抗,從而失去溝通的意義。
家長要相信人是應該相互尊重的,對于孩子來說,也是要相互尊重的。孩子也是人,也是有思想,有個性的人,父母應該像尊重別人一樣去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只有感受到了尊重,才能學會去尊重別人,在互相尊重的氛圍里,和孩子的溝通才是有效的。
家長要欣賞孩子的優(yōu)點,也要有勇氣接受孩子的缺點。人非圣賢,孰能無錯。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很多家長總是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完美的人,容不下孩子的一絲缺點,總是把注意力焦中到孩子的缺點上,總是想辦法讓孩子去改正這些缺點,于是溝通的焦點就變成了對孩子的苦口婆心。有勇氣去接受孩子的缺點,既使是要給孩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也要先對孩子的優(yōu)點進行肯定和表揚,再以商量式的口氣跟孩子溝通,這樣的溝通,孩子就能去接受和改變。
父母要相信每個人都是有用的,所有的孩子都是有用的。相信孩子是個有用的人,進行與孩子的溝通,就會發(fā)現孩子的獨創(chuàng)性,因為你相信孩子是有用的,孩子就能有信心去做事情,就能自己去面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在溝通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鼓勵,同時也增進了親子關系,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總之,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應該注意放下自己大人的身份,多傾聽孩子的想法,盡量清晰、準確、生動地表達意見,少用命令或責備的口氣,多商量,體現出民主協商、平等尊重的精神,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相信你的孩子是很愿意和你們多溝通和交流的。
父母應避免對孩子的行為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對待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自由探索,這是從源頭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納、被理解。不要用高壓手段或恐嚇威脅。逆反心理的發(fā)生,正是出于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或憤怒。壓服和威脅雖然一時可以使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減少,但卻增加了孩子的內心的憤怒,助長了潛在的矛盾。對孩子先說“是”人際關系大師戴爾卡耐基在剖析人性弱點時指出:人的思維有慣性,當你的思維朝某一方向傾斜時,就傾向于一直延續(xù)下去。我們如果牢記這一原理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能有助于親子之間的溝通。具體來說,和孩子談話或討論問題時,不要一開始就批評孩子,或反駁孩子的意見,那樣會將雙方的觀點對立起來,接下來你說什么孩子都可能說“不”。相反,嘗試先談論一些你可以和孩子達成共識的話題,營造和諧愉快的談話氛圍,讓孩子在溫和的情緒中,從心理上接受父母。一旦從心理上接受了父母,對父母的觀點就會認同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過渡到雙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話題。此時,由于前邊的談話氛圍和心理定勢做基礎,孩子對于父母有分歧的問題反應就不可能太強烈,雙方的溝通就容易進行下去。
讓孩子感覺他是“大人”
有些父母習慣于在談話開始便提出批評或不同意見,認為這樣可以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或權威。事實上,這是許多家庭親子溝通陷入僵局的一個常見原因。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么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順勢方法化解孩子情緒
這是一種心理學方法。當孩子對父母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時,他會故意做一些事情來氣父母,目的是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使親子關系陷入僵局。但是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為,平靜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緒,孩子就會感覺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從而轉變態(tài)度,達到與父母溝通。
避免長篇大論的說教
批評孩子就事論事,不算舊賬,不對孩子發(fā)出過多的指令。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不要把工作和夫妻間的壓力發(fā)泄到孩子身上,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對孩子發(fā)脾氣,不要喜怒無常。如果父母自身在情緒處理上有問題,先要解決好自身的情緒問題。
一、建立良好親子溝通必須遵循的原則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家長必須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觀察、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家長要與孩子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就必須細致地觀察孩子,了解他們的行為目的、情感愿望。
2、尊重、理解孩子
當孩子向你敞開心扉,向你傾訴他傷心、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時,一定要記得向他表達你對他的同情和理解。因為在這樣的時刻,沒有什么比你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他覺得安慰了。即使你對他的某些做法和想法持否定的態(tài)度,也不要馬上否定、教訓孩子。你要謹記,你現在的態(tài)度決定著他下一次是否還向你表露他的心聲。
3、父母要向孩子敞開心扉
中國的父母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但反過來卻要求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往往成為親子溝通的一道屏障。事實上,父母向孩子敞開心扉,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信賴。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在孩子面前,以一種輕松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讓孩子覺得你更親近,從而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而且能把一種坦然、放松的處世態(tài)度傳達給孩子。當孩子問:"爸爸,你為什么不高興???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的時候,你就應該認真地考慮一下,是否應該與孩子談一談,談多少,怎么談。如果你搪塞地說:"沒什么,很好。"或"不關你的事,去玩你的吧!"你就很隨便地將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孩子所得到的信息是:父母如何不關我的事。正是父母不讓孩子有愛心和責任心,日后我們也就沒有理由抱怨孩子不關心父母。
4、養(yǎng)成與孩子交流的習慣
如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家長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與孩子間的一種和諧的交流關系,那么親子交流的大門就會敞開。而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由于種種原因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習慣和交流渠道,那么今后這扇大門就有可能永遠關閉。
二、與不同年齡段孩子溝通的要領
0~1歲:態(tài)度傳達著更多信息
1、注意對孩子的態(tài)度
1歲以前的嬰兒表面上看似不會溝通,可是不能低估他的潛在學習能力。而且他雖不會說話,也聽不懂別人說話的內容,卻能夠了解別人說話的態(tài)度和聲調是否親切、友善,此時父母與孩子溝通,可以用簡單的語言描述發(fā)生的事情,來幫助孩子學習。以下是幾個例子:
▲抱著孩子去散步時,用愉悅的聲調將自己的心情和沿路的好風景告訴他:"爸媽很高興帶你出來走走,今天的天氣真好!公園里的樹好高,還有許多美麗的花。你看!那邊有好多大哥哥、大姐姐在玩滑梯。他們玩得好開心啊!"
▲在家里一面做家務,一面照顧著搖籃里的孩子,用溫柔的態(tài)度說明自己正在做家務:"媽媽現在正在疊剛洗好的衣服。瞧!這件粉紅色的就是你的衣服,漂不漂亮?"
▲為孩子洗澡時,用興奮的語氣跟他說話:"哇!這盆里有好多水,讓爸爸幫你脫掉衣服,來洗個舒舒服服的澡,很好玩呢!"
2、多用非語言溝通
與語言的溝通相比,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非語言的溝通,如注視、擁抱、親吻、撫摩等表情和動作。
舉例來說,當孩子很乖巧地玩著玩具或聽著音樂時,可以不打擾他。當他把目光轉向你,你可以注視他,告訴他:"你好乖??!"或"音樂好聽吧!"又如,當孩子發(fā)出"媽媽"的單音,或在地板上努力爬向你時,輕輕拍手鼓掌說:"你好棒哦!"
而當孩子做出不當的行為時,父母也可以用溫和的否定態(tài)度和語氣來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在地板上爬向電源插座或風扇,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危險。父母可用平靜的態(tài)度和語氣,搖搖手告訴他:"不可以!"又如,孩子不知輕重地打父母和別人,也可用同樣的方式告知。如此,孩子會了解和學習到什么行為是不允許的,進而減少不當的行為。但要留意的是,切勿用嘻笑的態(tài)度制止孩子不當的行為,因為這容易讓孩子誤解,以為你在跟他玩游戲,反而強化了他的不當行為。[!--empirenews.page--]
1~3歲:功效神奇的反映式傾聽
有時,兩三歲的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已經較為復雜,父母不容易了解。此時,傾聽,而且是反映式的傾聽,就更為重要了。所謂"反映式的傾聽",就是指父母像一面鏡子那樣,把孩子說的話或表達的感覺接受過來,然后再反映回去。例如,孩子指著腳說:"我這里痛!"父母可以這樣重復他的話:"你是說你的腳痛?"或者用自己理解的意思反映說:"你的意思是走路走得腳很累,有點痛,對不對?"如此一來,一方面讓孩子感受到他已被了解。另一方面也幫助他學習更清楚地表達。
反映式傾聽表達出一種尊重孩子感覺的態(tài)度,表示愿意真誠地了解孩子的意思。
在下面這些情況下,經常要用到反映式傾聽。
1、孩子情緒不佳
有時,孩子會因不順心或不如意而表現出強烈的情緒。例如:在公園里玩了兩個多小時,當父母提出回家時,孩子哭鬧著說:"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此時切勿受他的情緒影響而發(fā)怒,可用反映式傾聽說:"我知道你玩得很高興,所以聽到要回家很失望。"除此之外,亦可再加上一些說明:"可是我們現在必須回家,因為媽媽要回家做飯,改天我們再來這里玩。晚餐我做你最愛吃的菜。你喜歡吃什么?"以有趣的聲調轉移其注意力,對改變幼兒哭鬧行為常是很有效的方法。
2、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有時,孩子可能沒有明顯的情緒表現,但父母卻能感覺到他內心的心情,此時也可以用反映式傾聽。例如,孩子一會兒吵著要看電視,一會兒又把電視關了,而且走來走去,好像很難定下心來。此時可以這樣反映式傾聽:"看起來你好像覺得很無聊,不知道干什么好,對不對?"經過父母的幫助,孩子澄清了自己的內在感受,也許就會想出一件讓自己定下心做的事。如果他一時拿不定主意,也可以進一步建議他:"找張紙來畫畫如何?"
3、孩子用哭鬧爭取權益
當父母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時,更可以使用反映式傾聽。除了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外,也顯示自己堅定的態(tài)度。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我不給你買這個玩具。我的理由是家里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或太貴、不安全等)。"此時,孩子正以哭鬧迫使你給他買。越保持心平氣和越能幫助孩子了解無理取鬧是行不通的。別上了孩子的當。也許,過去的經驗讓他學到,在公眾場合哭鬧,父母通常會投降讓步。如果你想以后減少這種煩惱,并且?guī)椭⒆訉W習一些限度或規(guī)矩,就不要顧忌面子問題。除了用上述的反映式傾聽語句外,還可以再加上這句話:"我現在要到別的地方去了,你想不想跟我走?" 如果孩子依然哭鬧且賴著不走,可以拉著孩子的手離開商場直接回家。此時越保持冷靜越有力量,妥協讓步或激怒生氣都會后患無窮。
4、孩子口出惡言
有時,孩子會口出惡言,輕者如"你好討厭"、"我恨你",重者如"你是最可惡的爸爸"、"你是混蛋"。不管孩子是從哪里學來的,父母都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別人,讓孩子知道對父母或別人說這種侮辱的話是不對的。此時用反映式傾聽可這樣說:"我看得出你對我很生氣。你可以說'媽媽,我很生氣'或'我很不喜歡你',但是不能說這種傷人的話。以后再說類似的話,我就不會理你(或者不會答應你任何要求)。"如果事情發(fā)生在家里,父母可以到其他房間去,或者要求孩子離開:"你現在離開客廳到房間里去,想一想你說的話。10分鐘后你想回到客廳時再回來。"父母心平氣和的堅定態(tài)度和語氣,才能幫助孩子改過向善。
如何與孩子們說愛情,很多家長們存在一些誤區(qū),也不知道要如何開口。要知道,正確的教育方法很重要,下面,一起來看看,家長們要如何有技巧的和孩子們“談情說愛”吧。
1、正視而非回避
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愛情的問題感興趣非常正常,再加上如今的電視、網絡等媒體中形形色色愛情觀的傳播,很容易讓孩子們形成不良的愛情觀。如果身為家長的你依舊“談愛色變”,一味回避,只會讓孩子們的愛情陷入誤區(qū)。因此,面對孩子們的種種困惑,家長們應該坦然視之。
2、尊重而非譏諷
當孩子向你坦白,自己有暗戀的對象,身為家長的你是如何處理呢?如若遇到這種狀況,家長們要盡量表現得不動聲色,千萬不能譏諷,這會讓孩子很受傷,覺得受了羞辱。因為在孩子的認知和感受里,他所經歷的感情都真實而有價值的,如果他視為珍寶的情感卻被父母貶得一文不值,那么,對他來說,就等同于自己也被貶抑了。更不能在親戚朋友面前嘲諷他,青少年最愛面子,也最恨父母讓他在大庭廣眾之前丟臉,你如果讓他丟了臉,他會想辦法也讓你丟臉的,比如,故意和你對著干或破罐破摔,他以他失敗的成長作代價來反擊你。
3、不嚴禁但有原則
面對孩子們的早戀跡象,一味的禁止只會適得其反。其實,孩子們之間的感情有時候是很單純的,家長們不必過于緊張。但是,有一些原則是必須向孩子們表明態(tài)度與禁止的,也要讓孩子們懂的這些事情的嚴重性與父母的擔憂,讓他們懂的保護自己。
4、化被動為主動
面對現實中復雜的愛情,孩子們對社會的認識有限,他們容易走極端,為了讓孩子能夠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愛情現實,家長們要化被動為主動,把握溝通時機,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現實愛情的悲歡離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愈大愈難與他們溝通。其實,父母如能不以強者的權威壓制孩子,往往會得到孩子相對的友善。同時,“沉默”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可以避免沖突時的言語傷害,可以使你冷靜下來,重新去思考,這對維持親子間的良好關系有一定的幫助。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掌握以下技巧。
多用贊美之詞和身體語言。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你們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或許你并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關愛他。有時只要簡單的一句話“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這樣想”等,就能讓孩子覺得受到了你們的認同。對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應我家孩子是個貪玩的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去幼兒園也不愛寫作業(yè),前段時間我在思維館給他報了個班,那的老師很會與孩子溝通,孩子經常受到表揚,現在每天吵著去上學一回到家就高高興興寫作業(yè)。我看著也很高興。
有時不說話,而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和點頭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現良好時。身體接觸表達親昵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時候才表達親昵的感情,當孩子稍大一點后便改以冷淡的態(tài)度,拒絕孩子的“糾纏”。然而身體接觸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父母的關懷。同時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們的愛意。
語氣應溫和,態(tài)度要友善。父母應避免用高昂、尖銳并帶有威嚇的聲音對孩子說話,盡可能以微笑、歡快、平和的語氣說話,顯示出友善和冷靜的態(tài)度。多說“我”,少說“你”。父母應盡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氣與孩子說話,不要總說“你應該……”,而應常說“我會很擔心的,如果你……”。這樣孩子就會從保護自己不被指責的狀態(tài)下轉而考慮大人的感受,這個時候溝通才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傾聽孩子說話時,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a.不急于作出評價。即使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并詳細地分析雙方的意見。父母不壓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自然會敬重父母。
b.分享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作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回應,日后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c.領會孩子的話意。嬰幼兒在不開心、不滿意時,就會直接用啼哭來表示。逐漸長大后,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當他不快、疑慮時,往往將自己的感覺隱藏起來。再說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fā)展完善,不能以恰當的語句表達心中的想法。比如,當孩子生病時他會對你說:“媽媽,我最恨醫(yī)生”,此時你應順著他問:“他做了什么事讓你恨他?”孩子若說類似于這樣的話:“他總是要給人打針,要人吃苦藥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為要打針吃藥,你覺得很不好受,對嗎?”這樣,孩子的緊張心理會得以緩解。
d.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大人能夠表示出理解和接納,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譬如,當孩子知道奶奶買了玩具送給小表妹作生日禮物的時候,他吵著也要,此時大人應解釋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這是給妹妹的生日禮物,你生日時奶奶也會給你禮物的”。通過這番對話,能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從而變得通情達理。
掌握溝通技巧,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但可以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系,而且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現在還沒有接觸社會,所以孩子的內心是非常單純的。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充滿五光十色,又非常善良心軟的世界。
不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爸爸媽媽現在很多都忙于工作和應酬,跟孩子相處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就算下班回家,也只是看看孩子,并沒有太過于深層次的交流。所以,慢慢地,爸爸媽媽就變得難以融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那么,如何才能夠讓你和孩子有一個心與心的交流,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1.陪伴永遠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如果爸爸媽媽發(fā)現自己和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就算是下了班在家呆著的時候也僅僅是打個招呼,只有等到想要零花錢的時候才來找自己的話,那么就說明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感情投資太少,所以導致了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淡,爸爸媽媽就變得更難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關于這一點,爸爸媽媽一定要趕快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多找點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多交流交流,陪孩子一起玩,跟孩子一起去公園。如果你可以和孩子成為好朋友,那么就一定能夠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中。
爸爸媽媽要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溝通方式,這也是你給孩子的最好的愛。
2.站在孩子的高度和孩子溝通
不管在什么時候,如果爸爸媽媽和孩子說話總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那么孩子永遠只能仰視你,沒有辦法和你好好溝通,所以你也無法了解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此,爸爸媽媽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和孩子在同一高度上,只有這樣,才能夠發(fā)現孩子成長的奧秘和問題,與孩子成為朋友,甚至是死黨,讓孩子健康成長,給孩子一個難忘的童年。
尊重孩子,給與孩子在家庭當中的平等地位,平時家中做什么決定的時候,可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以上都是融入孩子內心世界的好辦法。
3.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成長
其實大部分的時候,爸爸媽媽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都是站在監(jiān)護人的角度,秉著為孩子負責的心理和方式跟孩子交流。這樣很多時候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不了解自己的內心想法,嚴重的時候會產生逆反心理,故意疏遠和你的關系。
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要求越嚴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就越僵硬。事實上,雖然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監(jiān)護人,但也是孩子的依賴者,孩子渴望的是爸爸媽媽的愛和關心,就算是孩子犯了錯,爸爸媽媽也要好好跟孩子說明白,好好教育孩子。
親子溝通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如同朋友一般與孩子溝通,和孩子共同成長。
4.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空間
如今,孩子的自由往往會被限制,不能自由自在地玩耍,每天都被學習和強制性興趣愛好所包圍。放了學,作業(yè)一大堆,好不容易到了周末,還有各種實習班和興趣班,有的孩子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本來就心情不好,回到家,爸爸媽媽還要問這問那,不做完作業(yè)就不讓玩。如果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空間,在保證學業(yè)的前提下能夠讓孩子有玩的時間,那樣你肯定能夠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的。
爸爸媽媽可以好好看看上面的文字,有利于幫助你們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只要你表達出你對他的愛,他就會接受你的。
家長提問:“寶寶三歲一個月,上小小班,老師反應寶寶在幼兒園咬人抓人了,而寶寶一直不肯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只是鬧著不肯上學。我想,是我以前的處理方式太粗暴了,給他留下了陰影。而這次,我得想辦法讓寶寶自己主動向我說出發(fā)生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給些建議?謝謝!”
專家解析
孩子發(fā)生的問題,一定不是這一次咬人抓人后所產生的,而是日積月累的許多不良或是不妥的原因,造成了現在這樣的現象。
首先,三歲的寶寶表達能力并不足以將真實的情緒做完成的說明,更不要期待孩子用所謂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抒解心情。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有的確實讓人可以接受,有的則確實無法讓人接受,而小小的孩子,就在學習著要怎樣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情懷,成人如果引導,至關重要!
其次,當孩子還是小小孩,他的任何行為舉止、包括表情都是語言,笑也是語言,哭也是語言......成人必須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寶寶,因為他的獨特性是惟一,只有最親近的人才有機會了解、欣賞,并及時地、適時地給予回應。因而,成人可常問自己,孩子的這個動作在表達什么?孩子的這個表情是要告訴我什么?這樣,才能夠和孩子間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動。
再有,如果孩子已經開始用反抗、抵觸來表達情緒時,成人耳邊響起的可就是提醒的鐘聲而非鈴聲了。因為,孩子一定試過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反復被忽略后,他發(fā)現只有激烈的方式才會引起大人們的注意,于是乎就會“鬧”。所以,成人可以思考:孩子會從溫和的對話中學習到無禮無理的叫囂嗎?
孩子,我們至親至愛的寶寶,他在來到人世間時,向所有的人綻放著馨香與善意,動人心魄!孩子的心門敞開著,我們進出自由!只是他們太小了,小到需要成人每時每刻、無微不至的關注與照料,這些點點滴滴的相處,都是孩子在人生課程中的教材。教材怎樣寫?孩子學什么?誰有主導權?答案可分曉?
喜歡《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如何進行幼兒園說課稿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老師最怕兩種家長:一種是從不來學校,對于孩子的事不聞不問;另一種是三天兩頭來學校,一點雞毛蒜皮的事都來找老師理論。這是在與一些老師們相處的場合,談到老師如何與學生家長溝通問題時,所得到的結論。也許這不...
寶寶上幼兒園了,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變成了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家長想要知道寶寶的一言一行,都需要和老師多多溝通。那么如何才能和幼兒園老師進行良好溝通?和幼兒園老師溝通要注意些什么? 01、與老師溝...
如何更好的與孩子溝通如何培養(yǎng)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家長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今社會環(huán)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應該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寶寶剛出生時,眼睛都沒有睜開,但耳朵已經能接收各種信息?!澳阋犜挕?、“聽媽媽說”,家長的叮嚀、囑咐、嘮叨都是孩子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見說話在親子關系里的重要性。聰明的家長會根...
父母應避免對孩子的行為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對待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自由探索,這是從源頭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納、被理解。不要用高壓手段...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