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班了教育筆記。
家庭有家庭的好處,學校有學校的妙處,兩者結合,可以讓教育更有意義!家長要對教師多些理解、多些幫助,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我們的陪伴,有時候陪伴才是最有意義的教育!那么,有哪些積極正確的教學觀念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懲罰孩子別說“不要你了””,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你再調(diào)皮,媽媽就不要你了!”這是很多家長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時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甚至有的家長還故意藏起來,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種行為后,媽媽才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然而,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招數(shù),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有很大傷害,甚至不亞于對孩子體罰。
心理學家認為,家長假裝遺棄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兒童在很小的時候,會強烈地依戀父母或其他的養(yǎng)育者,這種依戀關系會讓兒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同時,當他們遇到危險,感覺到恐懼的時候,父母的懷抱又會帶給他們撫慰和保護,為他們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戀關系,是孩子在與父母或撫養(yǎng)者的接觸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心理學大量研究表明,依戀關系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xiàn)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wěn)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等表現(xiàn)。
當然,家長并不是真的要拋棄孩子,只是想通過騙孩子來達到讓他聽話的目的。但是,對于不懂事的孩子來講,是無法區(qū)分家長的表面行為與內(nèi)在動機的。兩歲左右的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認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復雜的內(nèi)心體驗難以理解,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
因此心理學家建議,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也要在保證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進行,否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將得不償失。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趙忠心
湖北的一位姓孫的家長問:說她的寶寶6歲,男孩,總是擔心家長不要它了。因此,總是在討好家長,有時讓我們家長很心酸。如:見媽媽不說話,便逗你,“媽媽,笑一個”。我不想讓她這么敏感,該如何做?
從家長描述的這種現(xiàn)象看,這個孩子比較膽小、怯懦、畏縮?,F(xiàn)實生活中,有的孩子是這樣,有的孩子卻與此相反,膽大、勇敢、開朗。
從心理學上講,這屬于氣質(zhì)類型不同。氣質(zhì)的人的典型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會表現(xiàn)在情緒和行動方面。
氣質(zhì)類型,沒有好與壞、優(yōu)與劣之分。但不同氣質(zhì)類型的人,都存在著易于向某些積極的或消極的品質(zhì)發(fā)展。因此,孩子的氣質(zhì)類型應當引起家長的注意。
在巴甫洛夫高級神經(jīng)活動類型學說中,把人的氣質(zhì)類型分為強型和弱型兩種。弱型氣質(zhì)又稱為“抑制型”。這種氣質(zhì)類型的人,行為上表現(xiàn)畏縮、拘束、不易入睡。這氣質(zhì)的人,陽性反射難于形成,陰性反射卻很容易建立,任何生活現(xiàn)象都是抑制因素,缺乏自信心,感到周圍的的一切對他都是危險的,常常自己嚇唬自己,戒備、防范心理很強。
看來,這個6歲的男孩就屬于弱型氣質(zhì)。孩子的氣質(zhì)類型,主要先天的,是與生俱來的。但也與后天的生活環(huán)境和體質(zhì)狀況有密切關系。就是說,在環(huán)境和體質(zhì)狀況改善以后,也會發(fā)生變化。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一,可能是由于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氣質(zhì)類型,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不大注意觀察和有意識地糾正孩子在氣質(zhì)方面的消極偏向。
其二是,可能平時說話、做事沒有分寸,處理孩子的問題情緒化、簡單化,比如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很不耐煩,缺乏耐心,就隨意嚇唬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像這類話,要是對強型氣質(zhì)的孩子說,一般不會起到震懾的作用,因為根本不在乎;而對弱型氣質(zhì)的孩子說這種話,孩子可能會信以為真,在無意之中便傷害了孩子。
其三,也有可能是孩子看了一些不適合他看的電視節(jié)目,受到了不良的刺激。強型氣質(zhì)的孩子看了這類節(jié)目,覺得電視里的事跟他無關,會無動于衷;而弱型氣質(zhì)的孩子看了,很有可能會把電視里的故事情節(jié)跟自己或自己的切身利害聯(lián)系起來,從而引起莫名其妙的緊張、恐慌。
面對這種氣質(zhì)類型的孩子,首先,家長平時要跟孩子都溝通、交流,保持密切的感情聯(lián)系,注意體察孩子情緒上的變化。
第二,家長應當言行謹慎,不能太過隨心所欲。對孩子多一些積極性的評價,盡量不要給以消極的評價,多鼓勵、表揚,增強他們自信心。
與此同時,加強孩子的身體鍛煉,增強體質(zhì),慢慢就會好的。要知道,體質(zhì)狀況是物質(zhì)基礎,會影響人的氣質(zhì)和性格的。
有個孩子,3歲前以爺爺奶奶帶為主,兩個老人很寵孩子,家里條件很好,孩子從小要什么都滿足。有時候不給,孩子一鬧東西就到手。孩子3歲后以媽媽帶為主,他還是用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對付媽媽。
媽媽再打,他也要堅持到最后答應他的條件,媽媽又是講道理,又是打,卻沒有任何用處。問題就是媽媽的態(tài)度不堅決,講完了、打完了,最后還是滿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
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并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zhuǎn)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要依照規(guī)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xié)商制定一個獎懲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將受到什么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當孩子犯錯后,家長應注意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沖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guī)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tài)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么樣的后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tài)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tài)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后,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huán)會使孩子產(chǎn)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懲罰歸于失敗。
◇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后則應及時地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并明確要求他改正。
◇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yǎng)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范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臟話時,自己也“出口成臟”,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于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jīng)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chǎn)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于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事后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系,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后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后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后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么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么后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孩子懂不懂理財,成為個人能否幸福退休的重要關鍵,即使不靠孩子養(yǎng)老,也得確認孩子不會成為「啃老族」;因此,如何掌握美滿人生的最後一張拼圖,就要從現(xiàn)在開始,教出孩子的理財力!
正所謂的錢財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
水能載舟也亦能覆舟,別讓我們娃兒的未來個個成了"卡奴"~"錢奴",
請讓我們給孩子一雙幸福翅膀 教出理財力
卡債風暴在過去兩年襲擊全臺,五十萬卡奴,讓臺灣社會從「大家都很會存錢」的舊有觀念中驚覺,原來年輕一代對於金錢的使用,和對於信用的認知觀念是如此薄弱,凸顯出臺灣社會普遍處於「理財文盲」的危機。究其原因,發(fā)現(xiàn)自小不管在學校,或是在家裡,金錢和性一樣,都被當成是私密的事而不被拿出來討論。而當「性愛學分」即將在九十八學年度納入高中選修學分之後,「理財」這件事,仍然是一個因無知而被忽略的話題。然而,懂不懂理財,一樣是關係人生幸福的大事,如果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很有可能讓自己陷於負債的泥淖,嚴重者,搞不好還會讓家人同陷困境。因此,財富觀念的傳承,必須比將財富交給兒女的那一刻更早開始;如果你只能負擔自己的退休養(yǎng)老,那更應該早一點讓孩子具備財務管理能力,免得孩子長大後,成為啃蝕你退休老本的啃老族!更有甚者,如果你想養(yǎng)兒防老,一個深悉理財?shù)南乱淮?,肯定才是你生命最後旅程的重要保障。也因此,教育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就成了你建構美好退休生活及圓滿幸福人生的最後一張關鍵拼圖。
這不只單單是在臺灣出現(xiàn)的問題,翻遍教育部頒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完全找不到和理財相關,有的也不過是稍稍談論到有關消費權益的內(nèi)容。由前財政部長林全、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等財經(jīng)金融界、教育、社福團體組成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xié)會,於是參考美國JumpStart(成立於一九九八年,成員涵括了教育界、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等二十幾個專業(yè)團體)所提出的個人財務素養(yǎng)(financialliteracy)指標,融合國內(nèi)的財經(jīng)環(huán)境,首先提出「九年一貫財金智慧教育指標」,希望教育部能將之納入課程綱要中。透過三張表格一齊學習財務管理從小就灌輸孩子理財?shù)闹匾?,給予正確的金錢、消費觀,並提早讓他們學習一些理財語言,《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作者羅勃特.T.清崎說,這樣他們才有機會融入理財高手的群體之中。在他設計的兒童版「現(xiàn)金流」遊戲時
,就直接使用「資產(chǎn)」、「負債」的專業(yè)辭彙,但也用更口語的方式解釋它們的涵意,告訴孩子「資產(chǎn)」就是:向你口袋裡放錢的東西;「負債」則是:從你口袋裡掏出錢的東西。理財教育,還是要透過理財?shù)姆椒▉磉M行,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主任郭迺鋒也認為,如果以為讓孩子玩玩點鈔機就是理財,也太小看孩子的智商了,有步驟的教導孩子理財能力,他們的學習力常會超出大人的想像。不少專家整理歸納,教育孩子的理財力,有三張表格應該隨時拿來參考;如果把自己當成人生的CEO,他也需要從小演練這三張表格:財務目標、編列預算表及資產(chǎn)負債表;這三張表格的記錄過程,應該也是孩子財務人生的成績單,透過這三張日常生活消費及財務表格的記錄,和孩子做充分的討論,就可以把想要給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自然地傳遞。擬定財務目標:這是孩子為什麼要存錢的目的
一講到懲罰孩子,許多家長就會“談虎色變”,多數(shù)人就會想到大人大喊大叫、孩子大哭大鬧的場面。其實不然,只要你能把握好懲罰的時機和方法,聰明的家長完全可以把懲罰變成教育孩子的一門藝術。
懲罰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家長要學會根據(jù)孩子不同的年齡、性格、不同的環(huán)境和場合采用不同的懲罰方式。
一、從年齡方面來考慮,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懲罰方法。
1、2歲以下的孩子接近家長不想讓他們接近的“禁區(qū)”時,如果家長反復對他們說“這樣做不好!”,但產(chǎn)生不了效果,這時我們可以想方法轉(zhuǎn)移他們的注意力,如可以對他們說“寶貝!快過來,這個玩具可好玩了!”,從而達到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
2、年齡稍大些的孩子,當他們犯錯時,可以通過皺眉、減少買玩具、暫時隔離、語言批評等對其進行教育。
3、對于到了學齡期的孩子,當他們犯錯時,則可以采用減少零用錢、寫信或便條、取消他們喜歡的活動、保持沉默、打手勢等方法進行教育。
二、從性格方面來考慮,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懲罰方法。
1、對淘氣、外向、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孩子,對他們所采用的懲罰方法可以稍重些。
2、對膽小、內(nèi)向及有某種神經(jīng)質(zhì)的孩子,懲罰則要多加小心,應多采用注視、打手勢等動作表情或?qū)懶?、留便條、沉默等方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從環(huán)境方面來考慮,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懲罰方法。
人多的場合,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家長最好采用皺眉、打手勢等暗示性的表情或動作,這樣做不但會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保護,而且他們也能夠比較容易地接受家長的要求。家長當眾批評、責罵孩子的做法應該堅決禁止。
四、家長對孩子實施懲罰時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1、懲罰要及時。盡可能在孩子發(fā)生不良行為時,馬上對他們進行懲罰。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系是密切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過去幾天以后,再對他們進行懲罰,或幾件事加起來一起懲罰,孩子就會摸不著頭腦,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因為什么而受罰。2、要罰在明處。對孩子懲罰的時候,要講明道理,同時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是因為什么而受罰,但必須要讓他們明白:自己仍然是父母的好孩子,父母仍然愛他。這才是懲罰的真正用意。
3、要充分考慮孩子犯錯的動機。孩子常常是因為“好心”,而辦了“壞事”,因此,家長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孩子是在什么情況下而產(chǎn)生不良行為的。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對他們進行懲罰,極有可能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例如,當孩子口渴時,心里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結果倒水時不小心將水灑了一地。這時如果家長在沒有問明白的情況下
,就對孩子進行批評,不但冤枉了孩子,而且孩子也許以后也就不敢自己嘗試做事情了。反之,如果家長冷靜下來,向孩子問明情況后說:“你想自己做事情很好,但水可以少倒一些,倒半杯就不會灑了。”孩子的心情就會放松了,不僅會繼續(xù)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還會非常樂意地幫你去做其他家務。因此從原則上來講,只要孩子是因為“好心”而辦了“壞事”,就要先對他們進行表揚,然后再幫他們分析做“壞事”的原因,告訴他如何改進,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父母執(zhí)罰時意見要一致。在某一家庭成員懲罰孩子時,其他家庭成員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見或做法,即使是正確的意見也要事后說明,否則不但會使家庭成員之間對孩子的教育效果相互抵消,還會令家長喪失權威。
5、對孩子要提出積極的建議。家長在懲罰孩子時
你的舉止應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tài)度還是要鎮(zhèn)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于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洛克《教育漫話》
對于孩子特別的過錯,懲罰也是不能缺少的,關鍵在于把握懲罰的尺度,發(fā)揮處罰的積極作用,防止和消除消極作用。
懲罰的分類
就懲罰實施的主體而言,懲罰可以分為自然懲罰、社會懲罰和父母懲罰。
自然懲罰是指孩子因為違犯自然規(guī)則而受到的來自自然的懲罰。如沒有記住父母的教導,被火燒傷、被水燙傷,都屬于自然性懲罰。天氣太冷而不愿多穿衣服所導致的挨凍,過分挑食或不認真吃飯要挨餓,都屬于自然性懲罰。
社會懲罰是指孩子因為違犯社會規(guī)則而受到的來自社會的懲罰。如打碎鄰居家的玻璃要賠償,或者要為鄰居更換;弄壞伙伴的玩具,要向伙伴道歉并賠償;都屬于社會懲罰。
父母懲罰是指孩子不聽父母的教導而導致過錯,特別是任性、堅持過錯時,受到的是來自父母的懲罰。
有些懲罰是不能選擇的。但從孩子的教育來說,應該自然懲罰優(yōu)先、社會懲罰次之、父母懲罰最后。因為自然懲罰會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感受到父母教導的意義。只要在孩子安全的范圍內(nèi)、不給孩子留下身心遺憾,自然懲罰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社會懲罰會讓孩子增進與父母的感情。在接受社會懲罰的過程中孩子知道,父母和自己是利益共同體,要共同承受過錯的責任,這對形成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并遵循社會規(guī)則,乃至成年后遵紀守法,都是有益的。從客觀上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是最難掌握的。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免受自然懲罰和社會懲罰,因此是需要的。但一旦過分、方法不當,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誤解,形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對抗。懲罰過多,還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形成自卑感和無能感,失去主動性、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動機。而如何懲罰孩子,也是令父母十分頭疼的問題。
就父母懲罰的動機來說,懲罰應該分為以懲為主、以彌補過錯后果為目的的懲罰。和以罰為主、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記憶為目的的懲罰。
對于特別嚴重的無意過錯,應該實施以彌補過錯后果為目的的懲罰。
對于特別嚴重的有意過錯,應該實施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記憶為目的的懲罰。
父母懲罰的方法
父母對孩子的懲罰,包括“關愛撤出”、“權力維護”的成分。
關愛撤出是指失去父母關愛、以及由此失去特權,如沒收兒童的玩具或糖果,取消帶他們?nèi)タ措娪暗挠媱潯?/p>
權力維護是指運用父母的權力,讓兒童引起注意、停止過失舉動。在這些活動中,維護父母的權力。
在使用懲罰時,要有口頭言語的伴隨,讓兒童知道行為的后果。這些言語既有警告性后果,“你要如果,我就……”,體現(xiàn)父母對過錯行為的憤怒。也要有關愛性的后果提示,“你如果這樣做,就會……”,體現(xiàn)父母對過錯行為可能造成的傷害對孩子的關心。通過以上兩個方面,從認知和情感上影響兒童。
以下方法供家長參考:
語言批評。當孩子犯有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等不良行為時,家長要先放下手邊的工作,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他;然后詢問孩子爭執(zhí)、吵架的原因,并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他們講述自己行為的過程,往往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并且會越說聲音越小。因此,父母耐心聽孩子的講述,既是尊重的表現(xiàn),也是教育的過程。等孩子講完以后
相信《懲罰孩子別說“不要你了”》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升中班了教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