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教案。
每位老師不可或缺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因此教案課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寫。?教學過程中應該在教案課件中提高教學的效果,最好教案課件是怎么樣的呢?這是一篇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用心制作的“拿來主義教案”期待您的喜歡,希望本文內(nèi)容能夠幫助您解決聽欲解決的問題!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所要說課的資料是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它具體安排在廣東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五課,也是第二單元議論文的第二篇。
大綱對高中階段在議論文方面就閱讀潛力和寫作潛力的要求如下:學生能閱讀較復雜的議論文,在理清層次把握中心論點的基礎上,能分析論證方法,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在寫作方面能寫一般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jù)較充分,且能運用常見的論證方法,有必須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而《拿來主義》是一篇雜文,雜文是文藝性的議論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潑,能及時反映社會現(xiàn)實,有很強針對性和戰(zhàn)斗性等特點。魯迅先生以之作為戰(zhàn)斗的匕首。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應著重把握其思想的深刻性、語言的藝術性、論證的邏輯嚴密性。此外,《拿來主義》是一篇關于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問題的雜文,本文的構成與此刻相隔72年之久,但應對歷史新形勢,拿來主義的精神并但是時,因而還要讓學生了解學習本文的現(xiàn)實好處。
根據(jù)大綱和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潛力目標:①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觀點。②體會魯迅先生雜文語言犀利、幽默諷刺的特點③學習本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論證和邏輯嚴密的因果論證。
2.人文目標:深入的了解學習本文的現(xiàn)實好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chǎn),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至于教學重難點,我主要根據(jù)大綱教參還有學生的基本狀況包括知識基礎和思想現(xiàn)狀來確定。知識基礎方面:高一年級的學生對議論文的認識基本還是初中的淺層認識,只停留在運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來闡明一個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并且他們的邏輯思維潛力尚在進一步構成中。思想現(xiàn)狀方面:應對改革開放的種種誘惑、思想文化沖擊,思想上呈現(xiàn)矛盾混亂的狀態(tài),尤其處于像廣州這樣的大都市中的青少年。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重難點定為:
重點:1理解課文資料,領會拿來主義的精神;2掌握比喻論證以及因果論證的論證方法。Yjs21.coM
難點:掌握比喻論證以及因果論證的論證方法,并能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因果論證增強文章邏輯性。
確立了重難點后,怎樣引導學生去突破它以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呢?我始終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問題導引法激發(fā)學生興趣2注重學生解決問題潛力的培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引起學生的共鳴,親身深入其中。
突破的具體措施如下:1注重預習,任務要落到實處,課堂必考察以激勵學生(預習資料為四個問題:①魯迅生平、作品你知多少?②都說魯迅先生的雜文是戰(zhàn)斗的匕首,那么本文斗什么?因何事而要斗?——寫作背景③生字詞你解決了嗎?④你還記得議論文引證、例證嗎?文中是否有相應例子?——溫故而知新。由四個問題,為文章的解讀做好鋪墊,也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潛力。
2根據(jù)不同資料目的選取不同的課型:重點一主要采取問題引導,串講、討論為主,并多聯(lián)系實際問題:重點二,主要是討論、比較、訓練相結合。
3借助多媒體課件,加大知識容量和訓練密度,以到達看、聽、說、讀、寫全面結合。
第一課時(教學任務:介紹作者、寫作背景以及1—7段的整體感知和品讀賞析)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p>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提問:這兩首詩是否很熟悉?出現(xiàn)過哪里?在魯迅的哪篇雜文?——溫故而知新,激發(fā)興趣,引入魯迅作品生平介紹,并考察預習。
1背景介紹(在考察魯迅生平結束后之后進入寫作背景考察)先學生介紹,后課件展示圖片,把相隔72年的歷史重現(xiàn)——創(chuàng)設情境法,拉近學生的時代距離,引起情感的共鳴。
背景漫畫圖片分三部分:a國民黨反動派賣國求榮,維持岌岌可危的統(tǒng)治——送去主義;b帝國主義趁火打劫——送來主義;c無產(chǎn)階級革命隊伍思想混亂走極端,“極左”或“極右’。
在此情形下,魯迅寫下此文《拿來主義》目的在于揭露送去主義,澄清在理解文化遺產(chǎn)方面各種混亂思想?!c出本文主要討論如何對待中外文化遺產(chǎn)問題。
2聽錄音朗讀+學生默讀(錄音朗讀示范正確朗讀方法并且更能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學生默讀主要是理清文章思路,為更好理解課文作準備。)
3串講1—7段,分析因果論證,講讀課文,抓關鍵語句,體會文章,深入理解?!饕\用問題導引法
(我對問題的設置有如下特點:先擺出大問題,對課文有個全局的把握;再把大問題分解小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把問題落到具體方面,以免學生不知所措,不知從哪里下手。綜合小問題的解決,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⑴作者是怎樣論證“拿來主義”的?
①作者是一開始就直接分析拿來主義嗎?(具體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觀點?哪一段開始正面闡述?)
——“所以”一詞,表因果關系(前因后果),提示我們,在這之前的資料是“要自己來拿”的原因。
I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作者提到了哪幾種主義?——閉關主義、送去主義
II為什么這兩種主義行不通,而要實行“拿來主義”?(這兩種主義所導致的后果)
[這個問題需要思考并組織答案,先讓學生看書思考,再提問回答,老師板書:
III送去了什么?送來了什么?——什么都成了送去的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單是學藝上的就……
由以上三個小問題,我們得到大問題的答案——因果論證,先破后立(課件展示結論)
——目的在于品讀魯迅雜文語言的精妙與思想的深刻。魯迅犀利的語言、諷刺幽默的風格,固然是高超的語言藝術,但更重要的是來自他對事物的敏銳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來自對敵人和舊事物的憎惡痛恨。因而應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風格更深刻的理解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到達“人文熏陶”的目的。
——方法與手段:問題導引法,先擺出問題,由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回答。(在這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縱觀全局,抓住細節(jié)適當提示引導鼓勵,發(fā)動全班用心性,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1、第一段“別的且不說”一句有什么作用?(提示:a聯(lián)系之前所說“什么都成了送去的了”;b別的不說,那說了什么?這是對什么的限定?c這樣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個性作用?)
2、作者在列舉送去主義的事例中,分別用了哪些形象的詞語對反動政府媚外丑態(tài)加以描繪?(討論解決,甚至讓學生表演一番)
{1、2答案: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文化上的事。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jīng)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僅使論述的范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舉了三個“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媚外的可恥行徑;還有幾位“大師”們捧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tài)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傖可笑,“發(fā)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以催進‘象征主義’……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么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jīng)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間充滿著憎惡和鄙視。}
3、說說“拋來”、“拋給”、“送來”各指什么意思?!皰伣o”、“送來”是指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經(jīng)濟文化侵略(是有目的的“給”,“送來”是客氣點的說法。例子:1933年中美簽“棉麥借款”)“拋來”是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無代價的送人或施舍(無目的)
4、如何理解“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㈣小結并練習(生字詞考察預習狀況,其他是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以及補充)
二、選取決定正確的一項:
1.第3自然段運用的說理論證方法主要是——
2.第4自然段“拋來”與“拋給”在實質(zhì)上的主要區(qū)別是——
3.第5段中有5處引號,對后4處引號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4.3~7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㈠導入:回顧上節(jié)課資料,概括“拿來主義”的內(nèi)涵,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具體實行拿來主義”,也即提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
1、齊讀并思考:“大宅子”指什么?“窮青年”指誰?(提示:要結合寫作背景思考,拿來主義是針對什么問題而提出的?)
4.1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介紹介紹作者、作品2、背景介紹3、了解作者如何在批判“送去主義”基礎上提出拿來主義的
能力目標:快速感知
德育目標:批判繼承外來的東西
學時難點
難點:1、如何批判“送去主義
2、“拋來”“拋給”“送來”幾個概念的區(qū)別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拿來主義
一、導入新課。
著名作家馮驥才,前幾年赴法國訪問時,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在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問道:“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東西,你們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同學們請設想一下,如果是你,會怎樣回答呢?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方法和態(tài)度才是正確的呢?(多方啟發(f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的一篇雜文《拿來主義》,從中可以受到啟發(fā),得到教益。
讓我們了解一下,魯迅先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提示,讓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二、背景介紹:
本文是魯迅先生于1934年x月x日寫的一篇雜文,后由作者收入《且介亭雜文》。
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以來,反動統(tǒng)治總是一貫奉行賣國主義政策。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反動派在軍事圍剿的同時,實行反革命的文化圍剿,這樣,封建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等錯誤思潮泛濫一時。在進步文化界,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問題上,認識也很不一致。有人偏激的認為:采用舊形式,就等于投降,就是機會主義??傊谝灰^承文化遺產(chǎn)、怎樣正確對待文化遺產(chǎn)這一重大問題上,思想界相當混亂。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批判了各種錯誤傾向,闡明了正確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基本原則。
三、介紹作者、作品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人,是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chuàng)作,對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華蓋集》......
四、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
禮尚(shàng;崇尚,重視。)自詡(xǔ;夸耀,說大話。)殘羹(gēng;有濃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為體面。)孱頭càntou:軟弱無能的人(罵人的話)孱弱chánruò
(1)瘦小虛弱。(2)缺乏權威和能力。(3)單薄,貧乏
給gěi與給jǐ予“給予”可讀jǐyǔ?!敖o與”只讀gěiyǔ當都讀“gěiyǔ”時,為同源詞,只不過在用法上有所不同,“給予”用“我給予他溫暖”,而“給與”用“我將溫暖給與他”,也就是在句式上有所不同,如“給予我美好的往日吧”就不能用成“給與我美好的往日吧”。
(給jǐ)和(給gěi)首先都可以做動詞,一般都“引起動作的對象(詞語)+給”。從字意上是這樣理解的:、給予:是指宏觀上的幫助,包括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的,是比較概括和抽象的!給與:是指具體的的幫助,而且形式比較具體,很實在的。
蹩bié進躲躲閃閃地走進:
他便退了幾步,尋到一家關著門的鋪子,蹩進檐下……
吝lìn嗇玄xuán虛摩登犀xī利腦髓suǐ:猶腦筋。借指智力
五、感知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思考:“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地,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
第2段點到“拿來”后,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才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2、思考: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么?和“拿來主義”有什么關系?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六、誦讀鑒賞1~4段,合作討論問題
1、思考:課文1~4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送去主義”進行批判的?
指出它的來源—閉關主義;表現(xiàn)—送古董,送畫,送梅蘭芳博士;實質(zhì)—媚外;危害—討殘羹冷炙(經(jīng)濟衰敗)、任憑“拋給“(喪失主權)。
2、思考:在批判“送去主義”前,為什么先談“閉關主義”?試結合背景談談二者之間的關系。
“閉關主義”是指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抱殘守缺。而“送去主義”則是指國民黨反動派的媚外求榮、欺世惑眾。都是對外政策,雖形式不同,實質(zhì)卻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其結果必然使中國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慘境地。
3、思考:對“送去主義”,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閱讀課文,找出這些語句,結合語境,聯(lián)系歷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fā)揚國光”?!芭酢薄皰臁眱蓚€惟妙惟肖的動作描寫,極盡奚落意味。而“發(fā)揚國光”則是反語,實為“送去”,即媚外求榮。
(2)……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反語,實為“倒退”。
(3)……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柏S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氣度寬宏,毫不計較。反動政府實際并不“豐富”,也無力“大度”,這里運用反語。
4、思考:作者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還提到“拋來”“拋給”“送來”,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
明確: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送人,一般不懷有不良的動機。表面上好象還維持著國際交往的樣子。
拋給—是磕頭求賞之后的賞賜,是有目的的給予,非接受不可。此指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文化侵略.
送來—是“拋給”的冠冕的說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
小結:“拋來”的不好,“拋給”或“送來”的,又不懷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拿來主義”。該怎么去拿來呢?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再次欣賞作者是如何在徹底批判“送去主義”的基礎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張的,并進而找出“送去”與“拿來”的區(qū)別。
4.2第二學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比喻論證②、作者對文化遺產(chǎn)的觀點和態(tài)度③、了解拿來主義的的意義
能力目標:把握比喻論證的運用和意義
德育目標:批判繼承外來的東西
學時重點
重點:了解作者如何運用比喻論證
學時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拿來主義
一、探究本文的說理法,及作者對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
閱讀第5——10段,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張的“拿來主義”的內(nèi)容指什么?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谡加?,挑選
②思考:“送來”和“拿來”有什么不同?怎樣“拿來”?
“送來”是被動接受,
“拿來”是主動獲取;
“送來”的是帝國主義剩余的東西,
“拿來”的是經(jīng)過挑選的有用的東西.
我們要運用腦子,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③思考:請在右欄中填寫適當內(nèi)容,完成這個論證過程,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尼采:
A自詡是太陽中國自詡地大物博
B光熱無窮煤夠幾百年用
C只是給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來”
D他發(fā)瘋而死D子孫淪為乞
類比論證方法
④:提問作者是運用什么論證方法揭示“拿來主義”的具體涵義的?
比喻論證
魚翅——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
鴉片——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精華與糟粕互見,須批判吸收的部分。
煙槍煙燈——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完全沒有價值,但可適當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糟粕
⑤為了闡述這一主張,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chǎn),又指出對待這個大宅子可能出現(xiàn)的三種態(tài)度。即“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
“孱頭”—指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人?!盎璧啊薄该つ颗磐馊P否定的人。“廢物”—指崇洋媚外,全盤接受的人。從整段文章看,顯然作者是用調(diào)侃的筆法幽默風趣,又很有批駁力地借以譏諷“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可笑。
⑥拿來主義者的態(tài)度是什么
魚翅——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吸收)
鴉片——不當眾摔在茅廁里,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批判地吸收)
煙具——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絕大多數(shù)應清除)
姨太太——大可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堅決拋棄)
二、思考:最后一段提出了哪五個問題?
1、怎樣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呢?總之,我們要拿來。
2、拿來之后怎樣區(qū)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系
使用——(魚翅)吃掉,(鴉片)供治?。淮娣拧f片)送到藥房去,(煙具)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滅——(煙具)大可以毀掉;(姨太太)請她們各自走散。
3、正確對待文化遺產(chǎn)有什么積極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
4、正確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條件?
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5、實行拿來主義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目的)
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三、總結全文,學習本文破立結合的方法及用比喻形象說理的方法
板書;
拿來主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拿來主義》,我這次說課的內(nèi)容共分為七部分。
《拿來主義》是蘇教版第三冊第十八課的一篇精講課文,它也是《文明的對話》這一個單元的第四課。這個單元的文章講的是文化的發(fā)展必須堅持對話,屏棄偏見,增進交流,只有這樣,人類的文化才會共同繁榮發(fā)展?!赌脕碇髁x》是魯迅的雜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訴我們,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對待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篇文章是對前幾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三、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重點:
2、揣摩幽默犀利的語言,理解字詞的真正含義難點:1、掌握比喻論證以及因果論證的方法,并引導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
關于重點、難點的突破,我打算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讓他們提出自己找到的問題,老師進行整和,找出有價值的和普遍有困難的問題,比如說:拿來主義的精神是什么?文中的孱頭、昏蛋、廢物指代什么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針對領會拿來主義精神和理解字詞的真正含義這一重點,我采取小組討論法,四人為一組,展開討論,限時作業(yè),然后讓小組代表起來發(fā)言,使學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個人鉆研和小組切磋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群體教學中小組互助、優(yōu)勢互補的積極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針對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這一重點,我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論點論據(jù)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并讓他們思考議論文的學習方法,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口頭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針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采用錄音機、教學磁帶來輔助教學。
(一)導入:我打算帶領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魯迅的文章,如《社戲》、《祝?!返?,詢問學生記憶中的魯迅是什么樣的?讓他們交流他們所搜集到的關于魯迅的資料,故事,既讓學生增長了知識,擴展了視野,有訓練了學生動手的能力。
首先,我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讀,有利于進入到課堂情景中,然后讓學生讀課文,對文章有整體感知,可以采用多形式讀書法,如:朗讀、默讀、速讀、跳讀等方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有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
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使學生對課文從質(zhì)疑到理解的過程清晰可見,如果我是老師,我一定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通過問題導學法,我們整合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針對掌握比喻論證和因果論證的方法這一重點,我采取小組討論法,四人一組,共同探究,在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老師始終不告訴學生明確的答案,讓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展開討論,表面上看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是在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針對揣摩幽默犀利的語言,理解字詞的真正含義,我采用小老師授課法,通過小老師授課的方式,讓學生以主人公的心態(tài)自主學習,疏通字義、字音,鍛煉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并養(yǎng)成注意傾聽,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這兩項訓練,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將課內(nèi)外閱讀結合起來,是“大語文觀”的體現(xiàn),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課程結束之前,我會讓學生談一下這節(jié)課的收獲,讓他對這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回顧,鞏固新學到的知識。
《拿來主義》一文是魯迅先生寫的關于繼承文化遺產(chǎn)方面的一篇雜文。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語言特點。因果論證、比喻論證是其突出的論證方法。另外本文構成于本世紀30年代,作者寫此文有極強的針對性,這與這天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半個多世紀之久。
根據(jù)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領會“拿來主義”的真正含義,懂得“拿來主義”基本精神在當前改革開放中的現(xiàn)實好處(教育目的)。
2.體會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
3.學習本文運用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尤其學習并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思考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升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對議論文的把握程度還只停留在運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來闡明一個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并且他們的邏輯思維潛力尚在進一步構成中。根據(jù)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1.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2.尤其學習掌握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zhì)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因材施教(這兩點在下面的具體中將得到詳細闡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預習。印發(fā)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資料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潛力和自學潛力;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學習依次安排第一、第二兩課時中,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第三,根據(jù)學生實際狀況和學習的資料確立課型。第一課時: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為主;第四,為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借助微機等輔助教學手段。
教學資料包括:理清文章層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論證方法,掌握作者論證的內(nèi)在邏輯性。
我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xiàn)實生活入手,引發(fā)學生的求條欲望,從而調(diào)動其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chǎn)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超多涌來,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chǎn)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能夠從中受到啟發(fā)、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論證這一重點即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知識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也就是說教者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nèi)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jīng)過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得出每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在那里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潛力和分析綜合潛力。故我決定從如下三步著手:
問題:1.文題“拿來主義”的資料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為什么實行“拿來主義”?
第1題的設置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為第2題的提出做鋪墊;第2題的設置有必須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臺階。
問題分為三階梯度,每梯度的問題即為一個高度的臺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臺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什么是“閉關主義”?2.什么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的?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a但終“不知后事如何”;b也能夠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第二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zhì)是什么?有何區(qū)別和聯(lián)系?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作者為什么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2.作者對“送來”的態(tài)度如何?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置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jù),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shù)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為藍本,重在培養(yǎng)素質(zhì),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潛力和綜合潛力。
(說明:如此設計訓練題的原因在第二課時中,我將詳細闡述,那里不贅述)
教學資料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學習并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采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yǎng)其思維潛力和應用潛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臺階,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論證。在此主要體現(xiàn)教師為旨的原則。
在此主要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別各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對待文化遺產(chǎn)有哪幾種態(tài)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采用什么論證方法;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么?1.對整個文化遺產(chǎn)是否一概而論,分為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2.“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置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構成潛力,而且為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采用設問、類比啟發(fā)并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潛力和思維潛力。
第三步: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qū)別,加深比較喻論證的理解。
問題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2.決定下面這段話是否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tài)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于中國昨日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比較中加深比較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辨析潛力。
第四步:根據(jù)技能構成的規(guī)律,為了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設置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訓練也應是多層次、多結構的。訓練不僅僅僅體此刻課堂上的鞏固練習,而應是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教師連貫、準確、富有邏輯論證性的講述本身就使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討論題都是對學生思維潛力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課堂上知識進行構成性訓練,及時鞏固教學成果。根據(jù)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訓練題。
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題目。第一道題目面全體學生個性是程度稍差的學生,透過訓練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資料;訓練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論證方法。這是知識的內(nèi)化、熟化過程。
第二梯度:設計辨析型題目。第二道題目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透過訓練1使學生深入理解論點和論據(jù)的關系,訓練2使學生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yǎng)辨析潛力。這是知識同化過程。
第三梯度:設計思考性、創(chuàng)造性題目。第三道題目有必須難度,面向程度較高同學,同時使其他人得到啟迪。透過訓練1進一步完成知識遷移、培養(yǎng)程度較高同學的應用潛力,訓練2進一步培養(yǎng)其他同學的辨析潛力和表達潛力,訓練3在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性。這是知識的強化、優(yōu)化過程。
第五步:回到課本中,學生討論分析學習本文的現(xiàn)實好處,訓練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我校是首批辦好的重點校,此刻招收的學生,學習程度差異較大,根據(jù)因材施教的原則,布置分層次作業(yè)。
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按下列觀點,寫出論證提綱。
第二層次:這天我們一方面要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步子邁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資產(chǎn)階級腐朽思想的腐蝕。
在上述教學中,沒有改變常規(guī)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由于教學過程(diyifanwen.)設計貼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發(fā)揮主導和主體的用心性,又以訓練為主線,同樣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第3自然段運用的說理論證方法主要是——
2.第4自然段“拋來”與“拋給”在實質(zhì)上的主要區(qū)別是——
3.第5段中有5處引號,對后4處引號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4.3~7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頭”、“鴉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論證的作用是什么?
二、選取題:
如果以“思想上就應裝上‘窗紗’”為題,下面哪些論據(jù)采用了較適合的比喻論證方式——
b.生活中的窗紗是為了防止蒼蠅、蚊子、灰塵…
三、根據(jù)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jù),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觀點;
2、品味、學習形象生動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總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和結構
[教學過程]
一、檢查《荷塘月色》的背誦
二、導入新課
夏天,氣溫高,蚊子多,晚上很難睡著。有人打開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將窗子關得嚴嚴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熱而打開窗子,更有人怕蚊子關死窗子。為此,魯迅先生寫下了《拿來主義》。
三、朗讀課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內(nèi)容和結構
討論: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nèi)涵?
3、作者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請從文中歸納幾個原因。
4、文章8、9段的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
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么?
(這實際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內(nèi)涵)目前,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有人認為談的是對待本國文化遺產(chǎn),第三類人認為談的是如何對待中外文化遺產(chǎn)。我認為,第一意見比較對,因為文章從“閉關主義”極其變種“送去主義”說起,都是從中國與外國關系的角度談的,提倡除給外國人“送去”之外,還得要從外國那里“拿來”。但是,本文論述的,通常也完全適用于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所以,有人干脆籠統(tǒng)地說,本文談的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問題。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nèi)涵?
這是文章第7段提出來的。說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腦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鑒別,用自己的雙手去拿來。如果對待文化遺產(chǎn),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繼承。
3、作者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
第7段劈頭一個關聯(lián)詞語“所以”,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屬于“我們自己來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論,“現(xiàn)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送去主義”乃是一種“有往而無來”的行經(jīng),它與“禮尚往來”的交往原則不符。
(2)第3、4段所論,“送去主義”必然要造成嚴重后果,“我們的子孫……討一點殘羹冷炙”,按照歷史的發(fā)展,長此下去,必然讓我們的子孫淪為乞丐,讓我們的民族亡國滅種,讓我們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用《友邦驚詫論》中話說,就是“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因此,我們要正視歷史發(fā)展的邏輯,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這刻不容緩了。
(3)第6段所論是揭示“送來”的危害性。一味地聽憑“送來”,必然招致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鴉片”“香粉”等已經(jīng)充斥我們的市場,使中國更加殖民地化。這樣的現(xiàn)實教訓,我們應該吸取,銘記在心。(板書有關內(nèi)容)
4、文章8、9段的內(nèi)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態(tài)度,第9段闡明正確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總結全文,闡述實行“拿來主義”的品質(zhì)要求、和重大意義。
五、總結
文章先重點批判“送去主義”,從而揭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著重闡明“拿來主義”。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論證方法。
換一種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結合的論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進一步研究課文,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實際是貫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從這具體的行文布局來看,先破后立,邊破邊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狀。既相對,又錯綜;既整齊,又變化。這種正反流水穿插結構確實是一種創(chuàng)造,魯迅先生的超群絕倫,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現(xiàn)在他隨意揮灑、不拘一格的文章藝術。這樣精湛的藝術實在令人驚嘆不已。
(板書)
只是“送去”,有往而無來——有悖于交往原則,
(破)只是“送去”,必淪為乞丐——要正視歷史邏輯
一、教學重點:
總體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zhì)與危害。初步體會文中一些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顯現(xiàn)的表現(xiàn)力。
二、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1、題解導入:
“主義”是指重大的原則或主張。“拿來主義”這個提法是魯迅先生的獨創(chuàng),它的題旨是針對國民黨政府媚外賣國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nèi)部的拒絕借鑒,盲目排斥的錯誤態(tài)度,魯迅提出既要大膽吸收借鑒外國文化(也包括本國的文化遺產(chǎn)),又要認真的分析精華與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zhì),創(chuàng)造民族新文化。
2、講讀課文的前半部分(1-4節(jié))(第5五節(jié)為過渡節(jié),也可到第5節(jié))
(1)學生閱讀這部分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義?
明確: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后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
課文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接著舉出事實(送古董;送古畫、新畫;送梅蘭芳),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zhì)--媚外賣國
(2)細讀第3節(jié),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來的后果的關鍵詞句,思考魯迅先生用怎樣的筆法來論述這個問題的?
學生找出關鍵詞句,教師補充:
后果是:我們的子孫,“則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討一點殘羹冷炙作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描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tài),描畫出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性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質(zhì)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于幽默諷刺之中。
論述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嚴重后果時,作者未直說,而是先用反語諷刺:“送出去”明明是壞,說不算壞事情,以敵人自我解嘲的話鞭韃敵人;“豐富”“大度”不過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zhì)的遁詞。接著,與尼采自詡為太陽作比較,一針見血地指出“只是給予,不想取得”是發(fā)了瘋,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事日弱,文化貧乏,最后完全論為殖民地,最后舉開掘地下的煤為例引出“送去主義”的嚴重后果。
(3)思考第4小節(jié)中“拋來”和“拋給”有何區(qū)別?作者為什么“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懷有什么不良的動機或目的。拋給或“送來”—指有目的的、帶有惡意的輸出。
“拋給”是貶義,用鄙視的目光給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為“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既寫出對賣國政府進行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fā)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3、布置作業(yè):
(1)熟讀1-4小節(jié)
(2)預習課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練習一、二、三題。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幼兒園教案頻道為您編輯的《拿來主義教案十一篇》內(nèi)容,希望能幫到您!同時我們的拿來主義教案專題還有需要您想要的內(nèi)容,歡迎您訪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