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讀后感。
閱讀書籍能推動我們的成長,優(yōu)秀的作品正是作者傾力創(chuàng)作的結晶。在欣賞過這些卓越的作品后,我們應該嘗試將大腦中的思考和想法形成讀書感悟,那如何才能撰寫出精彩的讀書感悟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特意為您精心打造了這份“天問讀后感”,希望其中的建議能夠為您帶來靈感,別忘了趕緊收藏起來哦!
第一次讀《天問》便聯(lián)想到了《詩經(jīng)》中的句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舉世皆濁我獨醒,眾人皆醉我獨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獻給了他熱愛的土地,
《天問》可分為三部分,就自然問了六十九個問題,社會與歷史部分共計九十六個問題,最后他從幻想與神話中醒來,心中感慨萬分,并就此提出了八個問題。這里就不詳細分析了。
這些問題沒有主線,零散卻又天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麗的畫卷,像是一個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靈動的碎瓷。在一個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軀融入那濃濃蒼穹。他像伊甸園內的亞當,卻不知道夏娃的蹤跡,他在追隨愛的步伐,卻不知道愛的代價,于是他對天發(fā)問,傾訴心中憂郁。
屈原的《天問》是一部探求的字典,無法解答的問題像是傷口無法愈合的.痕跡。
曾幾何時,另一個少年也向往著同一個夢想,
他在天空擁有最亮的一顆,“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他月夜逃去卻中了呂后的詭計,從此星空墜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時初遇星象的豪邁,那蒼天一問竟成了絕響。
千年后,柳宗元寫出了《天對》以應屈原的《天問》,文明無意中找到了最鮮活的傳承方式,一問一答,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屈原的問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縱然江水漫漫,又何嘗不是他自身的悲劇?他太孤潔,又太孤絕,精神的枷鎖擊潰了他最后的防線。他沉水而死,空氣中飄著若有若無的幽香,和著他的遺愿和悲傷。
屈原,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你的愛國情懷我們將一直延續(xù)下去。
抬頭望蒼穹,
天空霧濛濛,
如同黑夜般壓抑,
閉上眼睛沉入黑暗,
一連串問題涌上心頭,
生命中的她在哪里?
她跟我又何時能相遇?
我把問題發(fā)送蒼天,
天空落下雨滴給我答案,
為什么憂傷總伴隨著我?!
已經(jīng)鐫刻在我骨髓基因,
當雨水混合著眼淚流下,
可能的答案又是什么?
孤單失落的童年突然涌現(xiàn),
也許正因為小時候的遭遇,
注定了我此生坎坷的命運,
雨水在臉上胡亂的`拍打,
還有許多的問題叫我迷茫,
我懇求上天給我答案,
也只有你能給我一點點心安,
極端與完美瘋狂與野心,
常常讓我陷入執(zhí)著與癡狂,
我的血液能頓時燃燒,
靈魂也能瞬間熔化,
我抑制不住用文字來傾訴,
把它做成藥膏治療我創(chuàng)傷,
文學與愛情是我的執(zhí)著,
創(chuàng)造和自由是我的追求,
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
也許生命本不過如此,
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冥冥中存在的天道,
沒有人能夠破解知曉,
也是正因為有太多的未知,
才讓人生之路充滿神秘,
命運之花更加嬌艷欲滴!
我登上了天梯,發(fā)現(xiàn)了花之女神,
我問她,野百合我能擁有嗎?
女神說,“可以。”
我心里十分開心,但又問,野百合能活幾天,
女神說,大約一天。
我雖然心如刀絞但卻稍有慰藉,
回到了凡塵,我手里捧著裝著水晶杯的'野百合,
仔細的凝望著它,
含羞的我開始眼神躲閃,
還是對我有好感的。
就這樣興奮了到了天黑。
黑夜中,我望著百合,卻沒有勇氣親吻它。
就這樣野百合在最好看的時候凋謝了,
我悲痛欲絕。
但是,之后我發(fā)覺到了還有一絲希望,我看到了野百合還有一小朵小百合,
我心潮澎湃,雖然我明白這多小百合終有凋落的一天,
管它呢!以后的事情誰能預料得到。
小百合死了,
我的心也死了。
無論我怎么照料,它還是無情的打擊了我。
雖然我不知道以后可不可以再上天梯,但是不在乎這個了。
我只想問問自己我那些時間是不是自己因為羞澀,從而沒有主動表達愛意,
問問上天野百合之花到底是不是為我而變得芳香迷人。
當“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劃出一道向上攀升的銀線、刺穿云層直沖無盡的墨色蒼穹時,中國的太空探索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中國宇航員將展開首次系留式出艙行走活動,為中國航天史寫下重要一頁,并為實現(xiàn)建立太空空間站乃至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的宏偉計劃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當視線就此移向純凈星空,我們總會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里、似塵繁星中作為家園的這個藍色星球,想到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便與“天”所結下的不解之緣: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國際博物館里掛著的一塊牌子提醒著我們,中國人對飛天的向往絕不僅僅止于神話與想象:“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痹虑虮趁鏂|方海附近的一座名為“萬戶”的環(huán)形山,更可以說是為這位古代的中國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飛行的先驅者樹起的紀念碑。
這一次,我們是在用自己的力量邁開腳步走向太空。從飛船的船艙中走出來,在萬籟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秘與奇妙、勇氣與未知,用那短短的時間與距離丈量科學技術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作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宇宙飛行技術的國家,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無疑既考驗著中國的宇宙空間技術、生物技術、通訊技術、國防科技、電子與信息科技、原材料技術與制造工藝等領域的總體水平,又能大大推動上述領域的發(fā)展。而它在振奮民族精神和宣示國家綜合科技能力等方面的價值,更是無可估量。
這一次,我們又是站在全人類空間技術的高度上漫步九天。1965年,蘇聯(lián)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已經(jīng)獨自完成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1969年,美國航天員尼爾。阿姆斯特朗更是在月球上說出了那句名言:“這只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正如航天英雄楊利偉在接受采訪中所說:“這凝聚了人類的共同智慧,我的背后是整個人類社會、整個地球為我作支撐?!碑斘覀?yōu)橹袊四馨肯杼祀H、凌空漫步而歡欣鼓舞時,也理應對這些航天先驅們給予同樣的致敬與尊崇,更理應對發(fā)達國家的領先太空技術抱持著謙虛與開放的心態(tài)。在這一刻,太空是屬于我們全人類的。
這一次,我們在人類探索太空的足跡中增添了中國人一串新的堅實腳印,更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路人與我們同行。當太空的探索已成為全人類的愿望時,我們清醒地看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與蘇聯(lián)之間的太空競賽不應再次發(fā)生。冷戰(zhàn)已經(jīng)結束,全球化、開放性的時代已經(jīng)拉開帷幕。正如有關官員所一再強調的那樣,自從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取得成功以來,中國在航天和空間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國際航天領域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其航天的發(fā)展必然始終堅持獨立自主,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堅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則,不搞太空競賽。恰恰相反,我們應該努力堅持與踐行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里的莊嚴承諾,“從本國國情出發(fā),繼續(xù)推進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并在平等互利、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的基礎上,增進和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我們欣喜地看到,就在不久以前,中美兩國恢復了太空合作談判,目標是“創(chuàng)建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太空合作機制”,中國國家航天局與美國宇航局還同意組建空間和地球科技工作組,為長期合作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礎。
這一次,當我們在無垠太空中俯瞰塵世、睥睨眾生時,也要關注腳下這片古老而全新的土地。除了載人航天事業(yè)外,我國航天還要開展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tǒng)、“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四大航天科技工程。這需要的是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xiàn)代化強國,是一代有理想、有文化的中國人,是一個奉公廉潔、勤政高效、目光遠大、敢于擔當?shù)恼_@些任務和使命,任重而道遠。
1961年4月12日,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完成了人類首次圍繞地球飛行的壯舉。當加加林說出“讓我們出發(fā)!”這幾個簡單卻激動人心的字時,載人航天時代開始了。今天,屬于我們的全新征途也將開始。
中國人向太空進發(fā)!
初讀《天問》便聯(lián)想到了《詩經(jīng)》中的句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舉世皆濁我獨醒,眾人皆醉我獨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獻給了他熱愛的土地?!短靻枴房煞譃槿糠?,就自然問了六十九個問題,社會與歷史部分共計九十六個問題,最后他從幻想與神話中醒來,心中感慨萬分,并就此提出了八個問題。這里就不詳細分析了。
這些問題沒有主線,零散卻又天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麗的畫卷,像是一個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靈動的碎瓷。在一個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軀融入那濃濃蒼穹。他像伊甸園內的亞當,卻不知道夏娃的蹤跡,他在追隨愛的步伐,卻不知道愛的代價,于是他對天發(fā)問,傾訴心中憂郁。
屈原的《天問》是一部探求的字典,無法解答的問題像是傷口無法愈合的痕跡。
曾幾何時,另一個少年也向往著同一個夢想。他在天空擁有最亮的一顆,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他月夜逃去卻中了呂后的詭計,從此星空墜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時初遇星象的豪邁,那蒼天一問竟成了絕響。
千年后,柳宗元寫出了《天對》以應屈原的《天問》,文明無意中找到了最鮮活的傳承方式,一問一答,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屈原的問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縱然江水漫漫,又何嘗不是他自身的悲???他太孤潔,又太孤絕,精神的枷鎖擊潰了他最后的防線。他沉水而死,空氣中飄著若有若無的幽香,和著他的遺愿和悲傷。
魂歸來兮,詩言三千行,一人獨飲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臨江的斜陽中拉得很長很長
初讀《天問》便聯(lián)想到了《詩經(jīng)》中的句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舉世皆濁我獨醒,眾人皆醉我獨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獻給了他熱愛的土地?!短靻枴房煞譃槿糠?,就自然問了六十九個問題,社會與歷史部分共計九十六個問題,最后他從幻想與神話中醒來,心中感慨萬分,并就此提出了八個問題。這里就不詳細分析了。
這些問題沒有主線,零散卻又天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麗的畫卷,像是一個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靈動的碎瓷。在一個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軀融入那濃濃蒼穹。他像伊甸園內的'亞當,卻不知道夏娃的蹤跡,他在追隨愛的步伐,卻不知道愛的代價,于是他對天發(fā)問,傾訴心中憂郁。
屈原的《天問》是一部探求的字典,無法解答的問題像是傷口無法愈合的痕跡。
曾幾何時,另一個少年也向往著同一個夢想。他在天空擁有最亮的一顆,“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他月夜逃去卻中了呂后的詭計,從此星空墜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時初遇星象的豪邁,那蒼天一問竟成了絕響。
千年后,柳宗元寫出了《天對》以應屈原的《天問》,文明無意中找到了最鮮活的傳承方式,一問一答,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屈原的問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縱然江水漫漫,又何嘗不是他自身的悲???他太孤潔,又太孤絕,精神的枷鎖擊潰了他最后的防線。他沉水而死,空氣中飄著若有若無的幽香,和著他的遺愿和悲傷。
后記:魂歸來兮,詩言三千行,一人獨飲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臨江的斜陽中拉得很長很長……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也可以用《讀有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lián)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xiàn)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lián)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天問》是屈原所作楚辭中的一篇“奇”文:說它奇,不僅由于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從作品的構思到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絕的內容顯示出作者驚人的藝術才華,表現(xiàn)出詩人非凡的學識和超卓的想像力!
何謂“天問”?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又據(jù)傳屈原被逐,憂心愁慘,徬徨山澤,過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問天”,這種說法雖有一定歷史文獻的記載及文物可作參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寫《天問》的真實起因。《天問》中,問天地、日月、山川、靈異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當時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屈原所提出的問題不會是僅僅根據(jù)廟堂壁畫。而是有他主觀上的選擇并經(jīng)他精心結撰的。從全文的先后次序來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實,而以楚國的賢君愚臣作為結尾,這里顯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動機與創(chuàng)作意圖,因此,這篇包含著作者深層思想結晶的《天問》,不可能是他“呵壁問天”的即興之作。
《天問》是屈原思想學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他似乎是要求得一個解答,找出一個因果。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許多學人所探究的問題,在諸子百家的文章里,幾乎都已討論到。屈子的《天問》則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以成此鉅制,這就是屈子所以為詩人而不是“諸子”的緣由。而“天”字的意思,戰(zhàn)國時代含義已頗廣泛。大體說來,凡一切遠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為的事與物,都可用“天”來統(tǒng)攝之。對物質界說,又有本始、本質、本原的意思。《易·系詞》中說:“法象莫大乎天地。”《天問》的`天,也頗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與道家的“道”字,《易經(jīng)》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這些“法象”的名詞,屈原為楚之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識和經(jīng)歷,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意,《天問》的光輝和價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了!
從全詩的結構及內容來看,全詩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為基本格式的長詩,對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許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一說一百五十多個)問題,這些問題有許多是在他那個時代尚未解決而他有懷疑的,也有明知故問的,對許多歷史問題的提問,往往表現(xiàn)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見解和對歷史的總結、褒貶;對自然所提的問題,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宇宙的探索精神,對傳說的懷疑,從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時代人進步的宇宙觀、認識論?!短靻枴芬孕缕娴乃囆g手法表現(xiàn)精深的內容,使之成為世界文庫中絕無僅有的奇作。
全詩總體看來大致可分兩大部分。每部分中又可分為若干小節(jié)。
從篇首至“曜靈安藏”,這部分屈子問的是天,宇宙生成是萬事萬物的先決,這便成了屈原問難之始,其中從“遂古之初”至“何以識之”問的是天體的情況,“明明闇闇”四句講宇宙陰陽變化的現(xiàn)象。第二小節(jié)自“圜則九重”到“曜靈安藏”則是對日月星辰提問:它們何以不會墜落?太陽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陰晴圓缺?以及有關日月的一些傳說的疑問。從“不任汩鴻”起問的地事,從禹治水過渡到“九州安錯……何氣通焉”說的是古傳說中關于地球的一些情況,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則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現(xiàn)象發(fā)問。第三節(jié)從“焉有石林”到“烏焉解羽”一節(jié)多為二句一問,都是當時民間傳說中的怪事。
以上《天問》的第一大部分,大體是就自然界的事物發(fā)問,并聯(lián)想到與自然有關的一些神話與歷史傳說,文章富有變化,聯(lián)想豐富而有情致,除少數(shù)可能有錯簡外(如“河海應龍”二句或為錯簡,或有失誤),不能以后人習慣的文章結構之法去看它,而認為是“與上下文不屬”,雜亂而無章法。
從“禹之力獻功”起,對大量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與史實提出了問題,這些各種各樣的人事問題構成了《天問》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鯀、禹、共工、后羿、啟、浞、簡狄、后稷、伊尹……,屈子對這些傳說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許多問題,在對這些人與神的傳說的懷疑中,往往表現(xiàn)著詩人的情感、愛憎。尤其是關于鯀禹的傳說,表現(xiàn)了作者極大的不平之情,他對鯀治水有大功而遭極刑深表同情,在他看來,鯀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認為的是治水失敗之故,而是由于他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這種“問”,實際上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己在政治斗爭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憤懣,《天問》的思想光輝就應當是這樣來理解的。
自“天命反側”起則進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歷史故事和人物諸如舜、桀、湯、紂、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師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齊桓公、吳王闔廬、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問題,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政治的正邪、善惡、成敗、興亡的看法,這些敘述可以看成是這位“博聞強志”的大詩人對歷史的總結,比《離騷》更進一步、更直截了當?shù)仃U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對楚國政治現(xiàn)實的抨擊,也是希望君主能舉賢任能,接受歷史教訓,重新治理好國家的一種變幻了的表現(xiàn)手法。
《天問》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以四字為句,以問的形式從一個問題聯(lián)想到另一個問題。細細讀去還是可以理清脈絡,弄明主腦的。《天問》在語言運用上與屈賦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有“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一韻,節(jié)奏、音韻自然協(xié)調。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三句一問、四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使用,富于變化,因而盡管通篇發(fā)問,讀來卻圓轉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落而有風致,所以前人評論說:“或長言,或短語,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數(shù)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tài)。”(俞樾《評點楚辭》引孫鑛語)這構成了《天問》獨特的藝術風格,當然它表現(xiàn)的是屈原的學術思想,問的是實實在在的問題。因此在修辭手法上,自然沒有像《離騷》、《九歌》、《九章》那樣綺麗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賀裳《騷筏》所評“其詞與意,雖不如諸篇之曲折變化,自然是宇宙間一種奇文”。
《天問》問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生死問題。
面對死亡,科學家探求對策,哲學家追問意義,宗教尋求安慰。但是,不能不承認,探求是徒勞的,追問是無解的。宗教的安慰也難免虛妄。
但是,人生并非一個自然流向結果的過程,結果關乎過程的`意義,就不可能不追問結果。因而,當人的思索面對死亡時,其實也是在面對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追問自然是無解的追問。明知無解而依然追問,體現(xiàn)了人類知性的局限卻更透露著人類思考探求的執(zhí)著。須知,正是這種知其無解而求之的精神,產(chǎn)生了多少有意義的人生哲學。余光中先生是詩人,當然用詩的方式去思考,去表達,于是,生命與死亡便都具有了詩的意味。
在詩中,他把人生比作了霞光、燈光和星光,把死比作了暮色、夜色和曙色。生與死不再作為一種對立,而成為一種融合。既是融合,就沒有突然之感,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你看作者用的兩個動詞“沒入”與“歸于”,多么寧靜,多么渾然一體。那么,生就追求霞的絢麗、燈的溫情、星的璀璨吧,一旦激情燃盡,美麗耗竭,暮色與夜色便是最好的休憩。尤其當曙色已印上天邊,那一顆顆隱去的小星星又有什么遺憾與怨恨呢?我們會感覺到,那種融化并非消失,那只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而且是我們需要的形式。
全詩意境渾然,霞光、燈光與星光從色彩、溫度、亮度上帶給人豐富的感受渠道。詩中既沒有眩目的明亮也沒有絕望的黑暗,一切都籠在一層朦朧的光線中,與那思考的氛圍、略帶迷惘的探詢心情構成了一種完美的和諧。
燈滅了。黑暗如潮水一般湮沒了我的視覺。在漆黑的空間,唯有心緒如一只滑過草叢間的飛舞的熒火蟲,把黑暗的世界一閃一閃的照亮。有了這一絲光亮的我,把心翅舒展開來,沿著如夢境般的、亦真亦幻的鄉(xiāng)間小路飛行。路旁,不時有詩意的靈動的火花閃爍,讓我似一個幼年的孩童一般,不時拾揀著這些轉眼即逝的文學的精靈之魂。
透過窗戶,天空依然繁星點點。那是神仙們的一雙雙慧眼嗎?看著表面好似寂靜,實則卻是俗意翻滾的紅塵世間,他們在尋找什么?是尋找人世間美好的情惑,還是其他需要找尋的東西?可他們的眼神卻為何總帶著一絲失望的光呢?
一片云飄過來,恰好遮擋住我與星星互視的目光,在這時刻,星星――那一顆星星的心里又是怎樣想呢?是感慨紅塵俗氣,找不到亙古就已存在的人類的博愛?還是已經(jīng)放棄了希望,不再苦苦找尋而無奈地閉上了雙眼,并且把內心的悲傷化作了近日連綿的細雨?是否是想用淚水沖洗蒙在人類良知上的污垢,用之澆灌養(yǎng)育他心中那如似雪域之顛的天山雪蓮般的沌潔之愛呢?
風漸漸大了,是不是天神那急切的呼吸?他找到了人世間的愛了嗎?星星又露出來了,目光依舊尋視著茫茫紅塵。我怎看到目光中那依舊的困惑。難道這么久的無望找尋,依舊不能使他放棄心中的希望。是否千萬年前,他與人間真愛有了前世的不散約定?那么,他們留下了怎樣的言語和對語,才能相互看清對方,就是自己前世的知音呢?
難道有時候的雷電轟鳴,暴雨狂嘯,就是上天對世間蒙塵的憤怒,抑或是警告嗎?可是,又有誰能夠聽懂上天的告誡和規(guī)勸呢?既便聽懂,又有誰能改變這個無助的世界呢?失去愛的世界,注定是一片荒蕪嗎?看看那無邊的、滾滾風沙的荒漠,那種失去生命的土地是何等的可怕,愛心做為滋養(yǎng)人類生命的精神,不就是那綠色的植物嗎?沒有愛心的人類世界,心靈怎不會變成一片沙海呢?這是必然,但不是人類所期望的,不知看到人類自己毀滅自己的行為,人類是該笑自己愚蠢,還是笑自然界愚蠢呢?
每個人,自己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誰為我們人類來閱卷,做出判決呢?
我心中的老師就是時間。你們呢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