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范文五篇。
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速發(fā)展,我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夠隨時隨地開始閱讀書籍。相信作品中的角色始終能夠在讀者的內(nèi)心深處引發(fā)無盡的共鳴和感悟。讀書時,我們可以通過將深刻的感受寫成讀后感的形式,創(chuàng)作出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那么,有哪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撰寫出一篇出色的讀后感呢?如果您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并且希望進(jìn)一步了解,不妨閱讀一本名為“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的專業(yè)書籍。這本書將為您提供專業(yè)的建議和意見,以滿足您的問題和需求。
世間萬物,有始有終,有對有錯,有黑有白。
評判一個事物,可以有多方面的思路和想法,那一個人的存在也可是不同分鏡腳本組成的合成體。小說的主人公托馬斯,他存在著兩種矛盾的性格和狀態(tài)。他渴望女人卻又畏懼女人,他沉醉于白天,迷失于黑夜,他活在自己的陰影中。當(dāng)他結(jié)識了餐廳的侍女特麗莎,他對她展示出來的愛違背了自己的原則,甚至是娶她為妻。他愛特麗莎,在他背叛她的時候,他卻又會想著她,心心念念的就是她那張肆意老去的臉。但他重回到特麗莎身邊,他卻是厭惡這個睡在身邊的枕邊人,疲倦、勞累,沒有新鮮感。這種感覺是愛情,只是這種感覺在歲月的沉淀中變得疲倦乏味了,去依舊擁有著最初誘人的本質(zhì)。
托馬斯喜歡流連在花叢,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淡,他喜歡這種不負(fù)責(zé)任的生活。就像他的情婦――薩賓娜,一個絕世獨立的女人,同樣不喜歡把責(zé)任背負(fù)在身上,她喜歡輕松的生活。當(dāng)這兩個人相遇,產(chǎn)生的這種共鳴,引誘了托馬斯繼續(xù)自己的原則。但托馬斯在每日的煎熬中靈魂分離,一部分的他沉醉在薩賓娜的圈套里,一部分的他懷念著自己的妻子特麗莎。在生活的逼迫下,托馬斯遭到了薩賓娜的背叛。命運和抉擇讓分離的托馬斯和特麗莎再次重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傷里的快樂,彼此是生活中甜美的負(fù)擔(dān)??上В麄冸p雙喪生于一場無情的車禍之中。
而薩賓娜,她繼續(xù)生活在輕松的生活里,厭惡妻子和兒女的弗蘭茨闖入了她的視線里。弗蘭茨他是一個逃避家庭,討厭正常的生活的男人。薩賓娜的一生不斷地選擇背叛,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手段,她覺得自己是真性情的。薩賓娜的背叛,讓弗蘭茨感覺到自己的可笑。作為一個正常人執(zhí)著于婚姻和愛情,家庭和睦是他們最大的愿望。而弗蘭茨因為想展現(xiàn)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在抵抗搶劫中遭到重?fù)?,在妻子的陪伴下安然去世?/p>
托馬斯、薩賓娜、特麗莎,不能說他們?nèi)齻€人的想法中誰的一定是對的或錯的。一個人,把有些東西看輕了,而那些在他眼里不起眼的重東西,會讓他們毫無喘息。昆德拉的筆法是犀利的,他將一個故事串起來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當(dāng)讀者正在感嘆托馬斯的太無情時,又可以窺見托馬斯的念舊情。托馬斯是一個人格分裂的人,想要的東西不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他執(zhí)念追求。一旦想要的得到手,不足十天半個月,就會被他唾棄。
人生是一種信念,而不是偶然的機遇,它只有一次。所以一個人生活于世的時候,他會渴求很多東西。有些東西他永遠(yuǎn)得不到,一輩子追尋著得到,卻忽略了自己手里本該珍惜的東西。人是一個多面體,當(dāng)他考慮到一面時,他會忽略其他幾面。當(dāng)他苦苦追尋著一面,他就必須放棄另外幾面。有舍亦有得,才是人生。
昆德拉這樣說:人永遠(yuǎn)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較,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zāi)姆N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jīng)歷,僅此一次,不能準(zhǔn)備。
人生的正面和反面沒有絕對的界限也沒有絕對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沒有一個人能說出這世間到底什么是對亦或是如何為錯,我們所持的不過是以先人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是說,人活于世,不要去在意別人目光里的`自己。那個刻意杜撰出來的你根本就不是你,那只不過是別人眼里雜揉出來的克隆號。生命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別人都不是主角,他們只不過是鮮花生命里毫無意義可言的綠葉。
生命很輕,那是因為人的一個微小的觀念足以害死一群或者更多的人。也許,這個觀念是對的,或許它是錯的甚至是很離譜??墒窃谑浪椎臎]有接受這些觀念之前,它們都是平等的。宛若人生的多面體,再沒有投擲之前,所有的面都有幾率。因此,當(dāng)你投擲自己的多面體時,你一定要考慮清楚。如果患得患失,只能是兩頭空。
非這樣不可?
這句德語在書中不斷出現(xiàn),說實話,我沒有注意過貝多芬的這首曲子的歌詞,也沒有仔仔細(xì)細(xì)的在平時歌詞中搜尋這種歌詞背后的故事,但是事實上,往往微微的幾句話,在某個特殊的環(huán)境,會給柔弱的心,最沉痛的一擊。
輕與重,靈與肉,愛與恨,事物相互轉(zhuǎn)化,著實是有一定道理,可是為什么轉(zhuǎn)化,為什么偏要轉(zhuǎn)化,為什么在轉(zhuǎn)化面前我們顯得那么無力,讓人無奈,讓人心痛。
好多時候,身邊的人會說出一兩句話,可能他們不在意,可是卻讓我們自己的心受到了突然的那種沖擊,就像是一種突然的切膚之痛,久久不能自拔??赡苓@個世界就是那么無情,但這種無情,往往就在頃刻之間。
也許這就是那種中間狀態(tài)迷人的原因。在一種曖昧不清,模糊不斷的時候,總會讓人心中感受到溫暖。至少他不會離開,也不會因為某種原因過于靠近。沒有輕視你的感受,也沒有給你過重的壓力。也許這樣就好,這樣就不會給彼此傷害的機會。因為即使更近一步,便是美好,即使離開,也沒有遺憾。
非要達(dá)到輕或重的狀態(tài)嗎?其實我們都不愿意,但是卻又不得不??傆幸粋€比較的對象,這個對象要么使你輕,要么使你重,也許只有達(dá)到相同狀態(tài)的時候,才能脫離所謂的輕與重。但這世界上又哪有這樣的存在呢?
我們只有無限的接近這一狀態(tài),卻永遠(yuǎn)無法達(dá)到,人最大的痛苦便來自于這種無力感。無力感使我們充滿希望,卻也讓我們不快樂。
所以,非這樣不可。
一。他和特蕾莎已起生活了七年,現(xiàn)在他發(fā)現(xiàn)這些年的記憶比他們一起生活的時候好多了。
他跟特蕾莎捆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在盯著。仿佛她在他的腳踝上套了鐵球?,F(xiàn)在,他的腳步突然間變得輕盈了許多。
他幾乎都要飛起來了。此刻,他正置身于巴門尼德的神奇空間:他正在品嘗生命的溫暖之光。
2。他想打**給日內(nèi)瓦的薩比娜嗎?你想聯(lián)系你最近幾個月在蘇黎世遇到的一個女人嗎?
不,他絲毫沒有這份欲望。一旦他同別的女人在一起,他非常清楚,對特蕾莎的懷念會給他造成無法承受的痛苦。
三。在星期六和星期天,他感受到的溫暖的生命之光從未來的深處向他走來。星期一,他卻感到從未曾有過的沉重。
重得連**人的千萬噸坦克也微不足道。沒有比同情心更重的了。即使是我們自己的痛苦也沒有別人的痛苦重。
為了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痛苦會隨著想象而加劇,在千變?nèi)f化的回響中變得越來越深刻。
4.人生的悲劇總可以用沉重來比喻。人常說重?fù)?dān)落在我們的肩上。
我們背負(fù)著這個負(fù)擔(dān),我們負(fù)擔(dān)得起,也負(fù)擔(dān)不起。我們與之反抗,不是輸就是贏。可說到底,薩比娜身上發(fā)生過什么事?
什么也沒發(fā)生。她離開了一個男人,因為她想離開他。在那之后,他有沒有再追她?
有沒有試圖報復(fù)?沒有。她的悲劇不是因為重,而是在于輕。
壓在她身上的不是重量,而是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
5個。似乎大腦中有一個特殊的區(qū)域,我們可以稱之為詩意記憶。它記錄了我們的陶醉,讓我們感動,給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自從托馬斯認(rèn)識特蕾莎以來,沒有一個女人能在他這方面留下印記,即使是最短暫的。
讀完這本書,它描述了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共和國期間,民主改革的氣氛演變成**和壓迫的趨勢,揭示了愛情的秘密無情和真諦,涵蓋了男女、朋友和祖國的愛情
在任何欲望之下,每個人都有權(quán)為各種愛自由選擇
生活的責(zé)任是一個沉重的負(fù)擔(dān),但也是最真實的負(fù)擔(dān)。減輕負(fù)擔(dān)后,人們變得比大陸年輕。這似乎是真的,但不是真的。一切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人生就是要有一種信念,不給機會和機會,甚至不媚俗
本書對我的啟示,感覺最近讀的很多書,了解的很多人,都在向我揭示,碌碌無為不如對自己下狠心,讓生活充實有意義不留遺憾。
就像在這本書中,特蕾莎離開托馬斯后,托馬斯感到很輕,像一只燕子一樣短暫,沒有煩惱和負(fù)擔(dān)。然而這并不能持續(xù)多久,托馬斯馬上就開始思念特蕾莎無法忘懷。
是的,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的意義在于沉重的責(zé)任等。我們?nèi)魭伻ヒ磺?,或許得到幾許歡愉,然人會變得空洞,似虛空存在,毫無意義。
只有堅實的經(jīng)濟(jì)基礎(chǔ)才能承受沉重的生活負(fù)擔(dān)。有多少雄心壯志,就有多少舞臺在自己的舞臺上創(chuàng)造夢想的價值。一切都不會晚。
其次,這本書的主線,托馬斯和特蕾莎之間的愛情。作為旁觀者,他們的愛是很好的。托馬斯的愛顯示了他對特蕾莎的真愛。特蕾莎的忍受也襯出其對托馬斯的真愛。
愛情是一個美好的過程,相守相愛。
這讓我覺得,我們所追求的真的是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靈魂深處,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社會上的種種,追求名譽,追求財富,追求地位,追求的這種種,到頭來對我們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認(rèn)為追求財富、名譽和地位并沒有錯,但我們必須知道在這種追求背后我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我想,在從事職業(yè)的時候,如果單單為了那一個月多少的薪金,那將毫無意義。正如我們常說的,選擇自己熱愛的職業(yè),不是因為它能給我們帶來高薪,而是因為它能給我們的靈魂帶來什么。在能立身于社會之時,好好想想我們靈魂所追求的。
單純的為名譽而名譽,為財富而財富,為地位而地位,這種人是可笑,甚至是可悲的。
又或許,我們?nèi)缤旭R斯一樣,靈魂深處并非如表象一樣,托馬斯看似熱愛醫(yī)生這個必然的職業(yè),但靈魂深處,渴望的卻是愛情。我們內(nèi)心渴望的不一定是工作的必要性。
也許是別的什么,比如愛情,友情,或者別的什么。
像有些人一樣,曾經(jīng)以為自己期待的是轟轟烈烈的愛情,卻發(fā)現(xiàn)淡淡的愛情才是自己想要的。也許我們真的需要經(jīng)歷一些困難,一些挫折,去理解我們想要什么。書中甚至是現(xiàn)實,沒有一個人打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靈魂渴望些什么,多想想,或許能讓我們早些明白,不至于到老到死,才明白這一生沒有活夠。
看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帶著一絲附和熱望的心情閱讀它,所以只能隱隱約約瞥見深入精神骨髓的主題,我全心全意地追求,想要清楚明白作者的心緒是以何種決然的姿勢延伸至他的信仰世界。昆德拉用他敦厚松弛的文筆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轉(zhuǎn)綽約,燃到盡頭的溫存化做濃濃密密的欣喜。我們都是害怕孤單的孩子,提著昏暗的燈籠尋找思想的光源。
思想的高尚和明麗,不禁讓我們產(chǎn)生種種對生命理性思考的“動蕩性”。這是一種大而神圣的境地,是任何脫離私心脫離狹隘的思想者的圈地。昆德拉是在用靈魂寫作,用靈魂舞出生命的曲線。同樣,靈魂是兼并了私心,兼并了狹隘的。否則,思想與寫作,將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眩目火花。只有對生命,對人類存在的廣闊的空間的有針對性深度的思考,才能包容這些無限幽靜卻時時閃碩著不安分之感性的意境。
在這里,思想上作者抨擊“虛無”的舞臺。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們費神??墒侵挥薪?jīng)歷了如此痛苦的費神時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廣度范圍之內(nèi)產(chǎn)生它的榮耀式自身結(jié)晶。
他試圖探清這種“虛無”與“實在”的存在性,對人類的精神進(jìn)行層層剝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間的一覽無余的“憐憫”。憐憫很多種——對“掙扎”的概括,對“死亡”的傾心,對不完滿情節(jié)的恣意渲染等等。
最喜歡的人物是薩比娜。那個獨立的,有豐富的“內(nèi)涵”的女子。輾轉(zhuǎn)于兩個男人或完滿或不完滿的愛情之中,流離于本性或孤獨或幸福的狀態(tài)之中。
她有著非常吸引人的個性,個性包裹著那具尋找獨特尋找自由的靈魂之身。所以當(dāng)讀到她戴著一頂與她美麗而冷漠的外表極不相稱的圓禮帽出現(xiàn)在鏡中時,不禁被她的神秘之美所折服。昆德拉另加重筆描述鏡中的影象:她手牽著一位身穿灰色西服,打著領(lǐng)帶的男人。
理所當(dāng)然的,這段全情節(jié)理性描述的段落成了我最愛本書的三大支點之一。另外兩處則是特蕾莎托著她笨重的行李捂緊傷口逃離那個一心掌舵她的男人,逃離她曾以為可以棲身的地方。只是她在引誘,她本著這樣難以讓人猜測的心情離開。還有關(guān)于小狗卡列寧的微笑的完整敘述,是整本書顯的最為清新,最為感性的章節(jié)。它的存在使“不可承受生命之輕”這一主題思想更為深刻生動,也在托馬斯與特蕾莎的靈魂心田上植下一束超越庸俗超越無奈的幸福之光。在這里,人的本性被作者埋下的這一高層隱喻反復(fù)地踐踏。同時,所有的低俗又被反復(fù)的引申和強調(diào)。人性受到了它存在為此最顛覆理念的的批判和譴責(zé),不留余地。
引用弗朗索瓦。里卡爾的思考來結(jié)束我清淺的閱讀吧——“大使,這種對”被遺棄的世界的憐憫“,也是透過或進(jìn)入遮蔽生命的幻景、意義和直說,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和顯然時的眩目。
擴展閱讀
說到寫作文,真是讓人煩惱不已,寫作文可以提高我們自身語文修養(yǎng),擔(dān)心自己寫不好,不妨多看看優(yōu)秀作文,從中學(xué)習(xí)。如何才能將作文寫的清晰而有條理呢?小編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4篇”,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特蕾莎的忠誠是他們愛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馬斯。所以似乎本書中最該同情的角色就是這個可憐的女人。她竭盡全力的想擺脫自己往日的生活,脫離由母親、小酒吧所代表的骯臟、低下、無恥、不加掩飾的生活。
她抓住命運的契機,以為可以擺脫。但她很傷心地發(fā)現(xiàn),她仍然和其他人一樣,托馬斯的**使她的身體沒有什么獨特之處。所以她埋頭工作。她試圖和陌生人打架。她說服托馬斯去鄉(xiāng)下。
當(dāng)她終于喜歡上了托馬斯一個人,她意識到她愛卡列寧勝過托馬斯。
最后,托馬斯和特蕾莎一起從懸崖上摔了下來,不管結(jié)局如何,他們總是在一起。即使作者在保護(hù)兩人愛情的戰(zhàn)爭中始終扮演著冷法官的角色,但寒冷幾乎殘酷地暴露了他們的虛偽,世界上的男人和女人都以愛情的名義掩飾了他們的懦弱。
而整本書最勇敢的人或許就是薩比娜。如果托馬斯和特蕾莎的結(jié)局令人欣慰的話,薩比娜仍然沒有歸屬感,她仍然在背叛的路上徘徊,而她思念的男人弗蘭茲,也隨著她的精神之愛在越南死去。
故事結(jié)束,那么“生命之輕”為什么不能承受?
每個女人都渴望一個男人的身體壓在她身上。“最重的負(fù)擔(dān)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接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但于特蕾莎而言,托馬斯的肉體毫無重量,因為他同太多然**;對薩比娜而言,弗蘭茨的身體毫無重量,因為他是一個未斷乳的嬰兒。
男人使女人幻滅,也最終導(dǎo)致自身的幻滅。托馬斯搬到鄉(xiāng)下,停止**;而弗蘭茨在臨死之際終于意識到自己應(yīng)當(dāng)守護(hù)女大學(xué)生,盡管他可笑得獻(xiàn)出了自己的生命,再也無法保護(hù)任何女人。
男女的共同幻滅在于在當(dāng)今社會中沒有歸屬感。如果我們想歸屬,我們必須媚俗。有些人自覺地抵制媚俗,而另一些人則不自覺地對世界媚俗。前者不喜歡后者,但有自己的媚俗,而后者只是迷戀前者,如薩比娜和弗蘭茲。
活在當(dāng)下,我們?nèi)绾蚊乃?;活在?dāng)下,我們?nèi)绾紊妗?/p>
如果將人生定義為虛無。那么媚俗也就毫無意義可言,可是托馬斯與薩比娜卻依舊活在自己不媚俗的境界中,反叛、抵抗拒絕;薩比娜是叛離的代表,托馬斯是媚俗的魔鬼,他們不自覺地極力保持著自身的獨特性。當(dāng)弗蘭茲和特蕾莎身處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在動蕩的世界格局中,在暫時幻滅的瞬間,他們卻卑躬屈膝,與世界相連,渴望歸屬,但他們不想反抗嗎?
卡列寧的微笑,我們的幸福
讀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后,凝視扉頁上昆德拉的**時,我想到了,甚至可以說感受到了他那強健的生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他的語言富于哲理、對人物的心理活動分析細(xì)膩,在每一個需要選擇的關(guān)鍵時刻,都會出現(xiàn)一句話“es muss sein”!是的,我們只有一次生命。即使我們有很多選擇,我們也必須從種選擇一個。這種無奈,就在于托馬斯在中共多次提到的青苔盛!
甚至什么都不選,也是一種選擇。面對這一切,人們只好雙手一攤,肩膀一聳,說一聲:“es muss sein”。
這讓我聯(lián)想起古希臘哲學(xué)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蹦悴荒軆纱巫哌M(jìn)同一條河流中去,因為當(dāng)你第二次走進(jìn)這條河流時,它已經(jīng)不是你第一次走進(jìn)時的那條河流,原來的那條河流早就變化了。
一切事物都存在,都不存在,因為當(dāng)它存在時,它就會改變,變成別的東西,也就是說,原來的東西不存在。當(dāng)你回過頭來選擇另一個選擇時,再也沒有當(dāng)初那一個選擇了。
托馬斯與特蕾莎的一世情緣是連續(xù)“六次偶然的結(jié)果”。美妙的偶然,仔細(xì)想想,伴隨著強烈的主觀需要的努力,是由暗示與默契制造出來的六次偶然,是一見鐘情的怦然心動和透過每一個汗毛孔、每一個字符散發(fā)出來的好感和**,這些偶然消耗了二者相互吸引的頂級能量,偶然就這樣成了必然。
看看托馬斯對婚姻的體會吧:“他和特蕾莎之間的愛情無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總要瞞著什么,又是隱藏,又是假裝,還得講和,讓她振作,給她安慰,翻來覆去地向她證明他愛她,還要忍受因為嫉妒、痛苦、作噩夢而產(chǎn)生的滿腹怨艾,總之,他總感到自己有罪,得為自己開脫,請對方原諒”。
面對與特蕾莎的愛情和征服不同女性的欲望之間的矛盾,托馬斯如“不解之詞”中提到的那樣“活在真實里”,他真的深愛著特蕾莎,為自己的不忠而羞愧,承受不了離開特蕾莎時所感受到的生命之輕;與此同時,他也沒有違背自己的意愿,停止對異性的探索。背負(fù)著這一強烈的矛盾沖突,使他感受到生命之重,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我想托馬斯的一生可能是昆德拉渴望卻又無法完全實現(xiàn)的理想形象:
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與和平,娶到了忠貞不
二、連睡著的時候都緊緊握住他的手的妻子,做過高尚和平凡的工作,擁有過數(shù)不清的艷遇。這樣的一生,不知道有哪位男性不向往嗎?
我最喜歡本書的第七部“卡列寧的微笑”,其中有這樣一段:“卡列寧如果不是一條狗,而是一個人的話,它肯定早就對特蕾莎這么說了:“聽我說,我不樂意一年到頭嘴里叼著一個羊角面包。
你就不能給我弄點新鮮的東西吃嗎?”這句話蘊含著對人類的譴責(zé)。人類的時間不是在一個圓圈里旋轉(zhuǎn),而是在一條直線上前進(jìn)。
這就是為什么人類不可能幸福的緣故,因為“幸福是對重復(fù)的渴望。”記得上第一堂心理學(xué)課的時候,導(dǎo)師讓大家說說:“幸福是什么?
”我們說了很多心中的幸福:擁有巨額財富、擁有健康、擁有幸福的家庭、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當(dāng)時,我想到了幸福也包括擁有之后的給予和奉獻(xiàn),曾經(jīng)把自己感動了一下,此刻,真正讓我感動的是昆德拉筆下的卡列寧,它的幸福竟然是對重復(fù)的渴望,多么終極的幸福啊,我們常說的“要是能再重新活一次,我會怎樣怎樣”這類的話,也是對人生重復(fù)的渴望吧?
永恒的輪回,生命,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當(dāng)我們到達(dá)生命的終點,讓我們回到另一個生命的起點。多么奢侈的幸福啊。如果真的可以,請讓我在整個生命范疇中輪回,而不要像本書開頭描述的那樣:“尼采曾用它讓不少哲學(xué)家陷入窘境:
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將以我們經(jīng)歷過的方式再現(xiàn),而且這種反復(fù)還將無限重復(fù)下去”,我祈禱再下輩子是一頭牦牛,生活在**——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地方,我要用牦牛的視野望向碧雪藍(lán)天、望向布達(dá)拉宮、望向青青的草原、望向生活在周圍的所有生命,渴了飲雪水,餓了吃綠草,不用考慮金錢,不用考慮社會認(rèn)同,不用考慮計劃生育地、毫無顧慮地生一群小牦牛,與他們一起嬉戲打滾、追逐奔跑;我祈禱,卡列寧的微笑。
這樣的負(fù)擔(dān)壓迫出了一種存在感,而隨之而來的便有了痛苦,當(dāng)置身于痛苦中時,或許就是存在感最真切之時,也正在這時,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身上所背負(fù)的重量。而“相反,當(dāng)負(fù)擔(dān)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yuǎn)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碑?dāng)我們像氣球一樣越飛越高,越飛越遠(yuǎn)時,才會在一片迷霧中感覺到那種呼吸急促的恐懼,現(xiàn)實,越來越模糊。
這只是我對文中“輕與重”最膚淺的解釋罷了。
我好像讀不懂書中的輕重,又或許有些許明白其中的關(guān)聯(lián)。孰輕孰重,讀不懂。
**的第三章,才開始了**部分。比起開門見山的**,如此的開頭倒是真的不少見。
終于,開始了對**這一塊的理解。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比你想想的要復(fù)雜得多。正如我之前所說,這部電影是多角度、多性質(zhì)的。
你可以說昆德拉寫的是靈魂和身體,你也可以說這是一場政治十字軍東征。如果這是昆德拉對世界的啟示,那就沒有錯。
這本書的主線可以說是托馬斯和特蕾莎之間的愛情故事。然而,似乎我無法理解書中的愛情,甚至無法講述這樣一個愛情故事。但是卻真正感覺到了愛情的存在。
我堅信著托馬斯是愛著特蕾莎的。這種愛沒有具體的形狀,而是有具體的感知,填充在字里行間?!疤乩偕且粋€被人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順?biāo)瘉淼暮⒆印敝貜?fù)的這樣的語句,有著剪不斷的關(guān)聯(lián)。
“es muss sein (非這樣不可)”是他表達(dá)他對特雷莎的愛,最默默卻最強烈的一部分。雖然第一章第九節(jié)提到了同情,特蕾莎在他們的婚姻生活中也一直處于從屬地位,但不能說托馬斯對特蕾莎的感情是憐憫的??陀^上看兩人的感情確實有不平等性,但主觀上托馬斯一直對特蕾莎愛戀而尊重,“不允許任何人覺得特蕾莎不好”,甚至在特蕾莎與其他人共舞的時候他也會吃醋。
托馬斯對特蕾莎的態(tài)度是,又是隱藏,又是假裝,還得講和,讓她振作,給她安慰,翻來覆去地向她證明他愛她,還要忍受因嫉妒、痛苦、做噩夢而產(chǎn)生的滿腹怨艾。他從沒有責(zé)備過特蕾莎,也沒有和特蕾莎爭吵過。
其實寫了這么多,我也并不清楚自己都理解了些什么,也依舊整理不出一份屬于自己的答案,但是在寫下這些文字的過程中我也確實思考過。在我看來,每一部作品都沒有明確的主題。它屬于作者的心,但更多的是每個讀者的思想。每個人對作品的不同理解才是作品的真正價值所在。
舞動人性的雙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著名小說家米蘭·昆德拉于1984年所寫,這部作品被譽為20世紀(jì)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作。米蘭·昆德拉曾經(jīng)說過:“要么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么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蘭·昆德拉也曾經(jīng)說過:“如果一個作家寫的東西只能另該國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對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對不起他的同胞,因為他的同胞讀了他的作品,只能變得目光短淺”。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但它吸引我一直讀下去。米蘭昆德拉和張愛玲一樣,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但我們必須承認(rèn),這些欲望是非常真實的,存在于我們的心里。
我想米蘭想說的是:沒有美德就是輕,輕讓人無法在生活的軌道上負(fù)重。不得不說,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有著巨大的魅力,吸引著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一部小說文體的文學(xué)作品,但它所被賦予的意義與思想,實在遠(yuǎn)遠(yuǎn)超脫于我們一般所認(rèn)為的小說,它從哲學(xué)的高度借由小說的體裁討論了生命承受的“輕”與“重”,蘊含著對生命最深層次的探討與索求。小說探討的是生命承受的“輕”與“重”。小說開篇便已將這個探討的中心拋出——“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
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是渴望承受男人身體的重量。因此,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成為形象最強大的生命力。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dāng)負(fù)擔(dān)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yuǎn)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直到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都沒有給出自己的答案,也許作者自己只是抓住了一絲理解。
就文中的主人公們而言,塑造了托馬斯、特蕾莎、。他們各自背負(fù)著不同的“輕”與“重”。托馬斯應(yīng)該是一個天生自由的人。在經(jīng)歷了一段悲慘的婚姻之后,他開始更加熱情和堅定,甚至病態(tài)地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關(guān)系中——直到特蕾莎不小心將自己的生活向前推進(jìn)了六次。
他得到了一種難以阻止、難以承受、無法被自己理解、甚至無法解釋的愛。他對這種愛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懼,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用比喻來辯稱那不是愛。然而比喻是一種危險的東西。
人是不能和比喻鬧著玩的。一個簡單比喻,便可從中產(chǎn)生愛情。不管兩人之間有多坎坷,托馬斯最終還是選擇了真愛。
即使不久之后,他與特蕾莎雙雙死于車禍,但相信兩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嘗過真正幸福的吧!托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選擇承受“輕”還是“重”中,并最終選擇了承受“重”,讓人無比欣慰。
特蕾莎自始至終對愛情的信念,對丈夫的寬容和寬容,充滿了對幸福的擔(dān)憂,不斷考驗著丈夫是否還愛她,包容著她無盡的悲傷和孤獨,把她的精神寄托在卡列寧的狗身上。她始終都承受著生命的“重”,這樣的一生,是幸福呢?還是被幸福掩蓋的凄涼呢?
同樣身為女人的薩比娜是一個具有強烈的背叛欲望、爭強好勝、愛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薩比娜的人生主題在反復(fù)出現(xiàn)、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腳下如同一條漫長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樁罪惡又像一場勝利,時刻在誘惑著她。背叛父親,共產(chǎn)主義藝術(shù),丈夫,愛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對立面。
她始終努力爭取著“輕”的生命。但當(dāng)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現(xiàn)了極度空虛。
筆者認(rèn)為,人的精神和肉體有兩重性質(zhì),輕的身體可以享受,但靈魂卻感到莫名的沉重。姑且順從于所謂的“靈”與“肉”雖然不是一體的概念,但卻共生一體,如此組成了“自我”。軀殼不能背離靈魂,換句話說,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須秉承自己的原則,不能背離自己的良心。
如此,才是一個“自我”,而不僅僅是一副軀殼,一副行尸走肉……
輕和重是兩種對立的存在。我們不能承受沉重,所以我們選擇了輕,但輕讓我們失去了生命的支撐。最終我們又一次選擇了重。這是否就是生命的循環(huán)往復(fù)呢?
我們徘徊在輕重之間,游蕩于幻想與現(xiàn)實之間,在一次次的選擇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們想要的。
輕與重,到底孰輕孰重?也許我們的生命在這一次又一次的重生。因為我們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們在選擇輕和重的時候非常小心。
當(dāng)我們重的時候,我們想到輕美,當(dāng)我們輕的時候,我們想到重意義。讓我們找到生命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讓我們的生命變得空靈??雌饋砦覀円呀?jīng)有了對于輕重的選擇。
但是,我們在感覺重的時候該怎么辦呢?除了輕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什么?我認(rèn)為我們需要在輕和重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我們才能實現(xiàn)身體和靈魂的對接。
在我們感覺生命無法承受這重時,我們要把自己變得輕盈一點,但這種輕并不意味著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也不是我們放下就消失不見的,我們要從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許的輕,這樣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價值,讓靈魂得到升華。
一部精品好書,能夠準(zhǔn)確反映出所處時代的風(fēng)貌和氣息,同時傳承著一種珍貴的精神內(nèi)核。閱讀好的作品,不僅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也能夠深刻觸發(fā)內(nèi)心的感悟和思考。您是否曾遇到過寫讀后感的難題呢?不用擔(dān)心,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給您準(zhǔn)備了一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的文章,幫您輕松解決閱讀反思的問題。
現(xiàn)在讓我們設(shè)想一下,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無限重復(fù),一切都將以我們經(jīng)歷過的方式再現(xiàn),且這種反復(fù),還將無限重復(fù)下去,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怎么樣呢?也許,我這樣描述,過于抽象,那么把這種永恒輪回放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紀(jì)兩個非洲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一直被重復(fù)?如果法國大革命一直被重復(fù)?如果法西斯戰(zhàn)爭被一直重復(fù)?那么現(xiàn)在我們所學(xué)的歷史給予我們的感受會不會不同呢?又或者說我們可能不會有歷史,我們一直都是重復(fù)的現(xiàn)在。永恒輪回中的歷史,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zé)任重負(fù),這就是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而我們現(xiàn)在所了解的那些歷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歷史變成了文字、研討。在輪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許可與諒解了!
人生恰恰是不存在輪回的!每個人都走在偶然的道路上,沒有彩排,沒有比對。昆德拉將人生比作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如同書中提到的那句德國諺語:一次不算數(shù)。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過一樣。人們肆意的生活,變得比空氣還輕,隨意的漂浮在空中,脫離了土地與人群。那么問題來了,重就真的殘酷,輕就真的美麗嗎?
托馬斯顯然就是這個問題的詢問者。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yī)生,他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內(nèi)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所以他為自己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則,與不同的情婦做愛卻不同床共枕,他是一個靈與肉的分離者。昆德拉親切的稱呼他對女性的迷戀為放蕩型的迷戀,事實確實如此,托馬斯只是一個獵奇者,在不同的女人之間游離,他幻想通過性能夠揭示每個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可以說他想用自己的手術(shù)刀剖開身體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難以想象的部分。他認(rèn)為每個女性身上都有一個有別于其他女人的百萬之一的我。只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萬分之一的不同??梢哉f促使托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樂,而是征服世界的這一欲念。
但凡事總有例外,歌德曾說:世界就是一個隱喻,那么愛恰由隱喻開始。一個叫特蕾莎的年輕女侍者以一個隱喻出現(xiàn)在他的世界里,隨即占據(jù)了他的詩化記憶。他選擇了讓這個順流而下飄至他床榻之岸的涂了樹脂的孩子占據(jù)他床榻的另一側(cè)。但他追求生命之輕的靈肉分離觀,讓特蕾莎經(jīng)常活在嫉妒之中。
特蕾莎從小生活在一個類似集中營一樣的家庭里,在這個家里仿佛沒有隱私,母親美麗卻粗俗,她總是向特蕾莎灌輸一個觀念,特蕾莎你與其他人沒有什么不同。而特蕾莎認(rèn)為人與人之間是不一樣的,靈魂決定這種個性。但是托馬斯與情婦的放蕩一直在否定著她與情婦之間肉體的差異,也間接否定著靈魂的差異??梢哉f特蕾莎追求的是托馬斯對她的一種責(zé)任,她背負(fù)著沉重的負(fù)擔(dān),這沉重牢牢地吸引著托馬斯。特蕾莎的夢靨與顫抖的雙手常常讓托馬斯產(chǎn)生同情,他深愛這個女人,愛這個源于六次偶然來到他身邊的女人,特蕾莎就是他的非如此不可。
托馬斯與特蕾莎一直追求著的就是輕與重靈與肉的和諧,換而言之他們追究的是存在,究竟該以何種姿態(tài)存在于這世間。托馬斯的身上住著兩個人,外表是唐璜,其實細(xì)看卻是特里斯丹。托馬斯看似追求的是存在之輕,其實他內(nèi)心渴望的卻是生存之重,他渴望責(zé)任,比空氣還輕的輕讓他如同無根的浮萍,在只能活一次的人生中,非如此不可是存在的天性。而特蕾莎,不想被母親決定自己,她渴望變得不同,甩掉身上的重?fù)?dān),得到存在之輕,她討厭嫉妒的自己,把托馬斯拖成了弱者。由于對母親的愛,所以她不能忍受母親的粗鄙;由于對托馬斯的愛,所以她不能忍受托馬斯的靈肉分離;由于對祖國的熱愛,所以她不能忍受人們無知的媚俗。因為有要求,才有不滿。她唯一沒有要求的便是卡列寧,因為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它,她接受卡列寧最初的形態(tài),他們彼此之間是一種無私的愛。
相比較于托馬斯與特蕾莎之間對存在的迷茫,書中的另一個人物薩比娜卻是一個堅定的背叛者。背叛,就是脫離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擺脫原位,投向未知。薩比娜覺得再沒有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所以她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zé)任而輕盈的生活。這是由于這種背叛的精神讓她討厭一切忠誠與媚俗,所以她反對把一切展示在別人面前,她認(rèn)為私密才是真正的真實。她從不參加任何游行組織,她認(rèn)為偉大的進(jìn)軍是一種以博愛之名的媚俗,在這點上她與托馬斯不謀而合,他們認(rèn)為媚俗,是多數(shù)人盲從,尋求共同的觀點。每個人都想抵抗媚俗,但是媚俗并不容易那么抵抗,人們很容易把抵抗媚俗變成另一種媚俗。
薩比娜追求背叛,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她追求的存在就只有輕呢?并非如此,薩比娜渴望征服,正如昆德拉在開篇所講的一樣,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切大地,它就越發(fā)真切實在。恰如其所言,她渴望一種存在的重量,她與托馬斯在關(guān)于重的渴望在此是共通的。
有背叛就有忠誠,薩比娜的情人弗蘭茨就是一個對妻子如同母親般的忠誠,他認(rèn)為愛就是放棄力量,即使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卻在內(nèi)心住著一個男孩子。他的一生循規(guī)蹈矩,20歲就確立了哲學(xué)教授生涯,但他卻不滿足于此,他渴望吶喊,所以他經(jīng)常參加各種集會,他是一個典型的集權(quán)下的媚俗者活在別人的目光下,喜歡尋求群情激奮的共同點。他稱贊薩比娜為真正的女人,薩比娜對他而言有種不可抵制的吸引,,他覺得不應(yīng)該欺騙妻子,甚至想要離婚,永遠(yuǎn)與薩比娜在一起。但正是他這種天真的忠誠,與薩比娜有一條不可調(diào)節(jié)的鴻溝,薩比娜最終選擇拋棄他,前進(jìn)在背叛的路上。而弗蘭茨在薩比娜離家以后意識到他對薩比娜子是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崇拜,他又愛上了他的女學(xué)生,他把薩比娜當(dāng)他的超世之愛,把女學(xué)生當(dāng)做俗世之愛。
為了向著他的超世之愛的方向前進(jìn),他毫不猶豫地參加了聲援柬埔寨的偉大進(jìn)軍。弗蘭茨活在他人的目光里,她急于向情人,向公眾,向內(nèi)心中的另一個自我顯示生存的意義,期待獲得外界的贊許。但最終卻死于掩蓋死亡屏障的媚俗之中。
弗蘭茨存在于人們的眼光中,換言之,他存在于重之中,俗世中人們的眼光是如此到的重,壓得你喘不過氣,弗蘭茨渴望得到一種漂浮空中的自在感,卻誤入媚俗的泥沼之中。正如他的墓志銘所言:迷途漫漫,終有一歸??傆幸惶烊藗兡軌驍[脫存在于遺忘之間的中轉(zhuǎn)站媚俗,牧歌終將在人們之間傳頌,塵世間的上帝之國一定能在人間建立。
“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無法承認(rèn)的責(zé)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那么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松,來與之抗衡?!痹凇恫荒艹惺艿纳p》一書的開篇,作者就將我們引入了一個“輕”的世界,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間。在一次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旅行中,我們不斷妄圖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斷希望得到肯定,不斷追求著身心的釋放,故事便在這種徘徊掙扎中拉開序幕。
曾經(jīng)也寫過關(guān)于生命重量的文章,但從未有過讀完此書后如此深刻的感受。靈與肉,媚俗與反媚俗,現(xiàn)實與反抗,這是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眾多現(xiàn)實的無奈掩蓋了華麗的辭藻,行文流淌間流露出生命的抉擇。正是這樣一種文筆,才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瀾,久久不能平靜。不同于其他作品,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直指現(xiàn)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覽整本小說,都找不到一個明確地答案來解答這個問題,只能用個人的一生來回答。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以及弗蘭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個體,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yù)定的未來,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jìn),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價值光亮。
在這個故事中,四個人物各自的媚俗與反媚俗游戲貫穿始終。主人翁托馬斯拒絕媚俗,然而他卻生活在媚俗之中,無法也不能逃脫。在六個偶然事件的推動下,他選擇了“非如此不可”,也找到了那個可以與他睡覺生活的女人?;楹蟮乃荒芸酥谱约喝バ蕾p別的女人,他在愛情上是忠貞的,在行為上卻是放蕩的。 打著性與愛是可以分開的旗號掩飾自己生活在媚俗之中的事實。他因為特蕾莎而變得沉重,在經(jīng)歷了愛人離開后短暫的輕浮后,卻又因思念而變得更加沉痛。特蕾莎,一個具有獨特而又溫柔的女子,一向追求靈與肉的合一,但也被迫相信二者的雙重性,最后她的肉體也背叛了她的靈魂。弗蘭茲愛薩賓娜愛到瘋狂,但他們確實不同的兩類人,太多的不一樣注定他們不能在一起。他追求刺激,最終也死于刺激。如果是背叛和追求刺激就是反媚俗,那么薩賓娜就是個脫離媚俗而獨特的存在。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她才是故事的主角,當(dāng)特蕾莎,托馬斯,弗蘭茨,瑪麗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斷追求著生命之“重”的過程中時,她卻用背叛,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背叛中,她不斷拋棄自我,變換角色,將生命之“重”的意義拋在腦后。在不斷的背叛后,最終發(fā)現(xiàn)她得到的只是一場虛空,是“一切背叛的終極”。她一直朝著相反的方向走著,最終在一片寂寞和恐懼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chǔ)恰恰是輪回的不存在,生活無法預(yù)演,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他完美之后再來度過,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濫,人們肆意的生活,獲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慘,“輕”就真的美麗嗎?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dāng)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fù)擔(dān)、責(zé)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向往著如果沒有這些重負(fù),生活該是多么輕松快樂、逍遙自在??墒钱?dāng)這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為何如此無奈,想擺脫種種生活之 “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后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回歸的生命中重復(fù),再重復(fù)。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脫,什么都不做。但當(dāng)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nèi)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業(yè)還要痛苦,背著背包玩耍,怎么會放輕松呢?所以,當(dāng)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xù)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并快樂著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們的“進(jìn)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jìn)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著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說,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么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后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dāng)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后悔的余地了,無論走什么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后,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游戲的規(guī)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脫的規(guī)則。就像朱德庸說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zhì)的感觀,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p>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結(jié)局令人發(fā)指。托馬斯和特麗莎在一片安逸享樂中死于車禍,弗蘭茲死于一次戲劇性的游行,而薩賓娜在遠(yuǎn)離家鄉(xiāng)的美國孤獨的居住著,只有她寂寞的活著。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shù)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化為烏有,這與現(xiàn)實卻略顯矛盾了。我們每天都在追求著,拼搏著,努力著,最后追求的結(jié)果卻是一場空。那些為著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為了功名、金錢、嬌妻、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那我們何必還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過話雖如此,生活還是要面向陽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也正是因為追求而美麗,因為那種不求結(jié)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我們?nèi)匀辉诿β?,仍然在追求,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斗,不去創(chuàng)造,再美的青春也結(jié)不出碩果。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了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已經(jīng)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人永遠(yuǎn)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zāi)姆N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
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質(zhì)量,凡是我們所經(jīng)歷的,都是我們所能承受的。
人生就是一個異鄉(xiāng)者的旅行,道路各有不同,但這終究不能改變我們證明自己來過的信念,我們希望在這里留下足跡,無論是在媚俗中追求生命之“重”,還是在沉重中追求生命之“輕”,對于人也好,對于世界也好。生命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nèi)ヅΓ挥性诩ち髦衅疵鼟暝拍軌蚧蠲?。輕與重,徘徊其間,驀然回首,有幾個人能夠看清自己走過的路呢?又有幾個人能記住沿途的風(fēng)景呢?
人生如潮汐,來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極其修遠(yuǎn),我愿用畢生經(jīng)歷,在輕重之間求索燦爛的人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了兩遍。
起初讀第一遍的時候,開始覺得還挺輕松,但是隨著敘述的深入,便覺得艱澀起來,就這樣時清醒時迷茫地想:作者想通過這幾個人物并不復(fù)雜的關(guān)系來表達(dá)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又捧起書,讀起了第二遍。還好,也許是不必陷于故事情節(jié),可以透過語言來思考文字背后作者的所思,這一遍覺得明朗多了,讀得有速度,有效果,并且文中許多地方引起了自己的共鳴。
本書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表面看來是寫關(guān)于托馬斯、特蕾莎、薩麗娜之間情愛糾葛,但是在這樣的人物關(guān)系敘述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論述,將政治、歷史、人性的思考、兩性關(guān)系等內(nèi)容巧妙在融合在一起,讀著,許多哲理寓于其中,因此,讀本書更值得讓人咀嚼的是作者的思想和語言。
文中關(guān)于輕與重的辯證表達(dá),最容易引起我們的思考: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倒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這取決于一個人的價值觀,取決于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追求。當(dāng)一切的前途命運、事業(yè)名利如果都不在自己追求范圍,那么,我想這樣的輕松倒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了的,要想達(dá)到這樣的境界,也不能說沒有意義,其實,享受生命的每一天,意義無所不在,重要是一個人的心態(tài)。
輕與重?fù)裰兀?/p>
靈與肉擇靈。
20xx年看的第一本書,我也沒想到會這么喜歡,幾乎都算的上我最喜歡的書了。記得初中的時候翻過幾頁,被里面的情色描寫所驚嚇到,就再也沒有讀過。也該感激周末生的這場病,讓我哪里也去不了,乖乖在家把這本書看完。
輕與重,解決了困擾了我很多年的一個心結(jié),頻頻思考又不可名狀的困境。說來也好笑,突然覺得更加了解自己了。人的愚蠢很多時候是來自對自己的不了解。如果很多事情是在想清自己的想法和意圖后,可能決定就會改變了。我們又不能把人類所以的不自知都稱作為潛意識,那潛意識未免也太無辜了。
我觀察過,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會有幾個陰影,或大或小,觸碰時都會反常、敏感、偏執(zhí),這是存在于一生的一個雷區(qū),去不掉也好不了。而這些陰影,大多都來自童年。所以生孩子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自己如果還是個孩子,怎么去生孩子?甚至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延續(xù)他們生命的悲慘,以證明自己不是唯一的一人(雖然是少數(shù)),這也是對自我意識的不了解。如果他們真的想透,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想法。
“唯有偶然的巧合才會言說,人們試圖從中讀出某種含義,就像吉普賽人憑借玻璃杯底咖啡渣的形狀來做出預(yù)言?!?/p>
喜歡文中這段話、偶然性確實會催生出愛情。它會裹上一層漂亮的糖果外衣、也會讓糖果變得更加香甜。如果這些不是不尋同于生活的,又怎么會把兩個不相干的人連到一起。愛情在一方面,是人類的自我意淫和矯情。習(xí)慣把偶然性好聽的叫做緣分。
人們習(xí)慣用緣分這種意識流的詞匯去解釋很多沒有答案的事情,來做到自我慰藉。遇到了一個人稱作是緣分,失去了一個工作機會稱作是沒有緣分。以前初中的時候,當(dāng)在路上看到自己的學(xué)號和喜歡的男生的學(xué)號組成的車牌號時,就會把這當(dāng)作偶然性的緣分,仿佛是上天的暗示,注定我倆有不凡的姻緣,因此能傻不愣登的開心上好幾天,現(xiàn)在想來也是傻的可愛。但我是信命的人,不是因為我媽以前幫我算過說我這輩子命會很好,是我覺得這世上存在不可抗力。人定勝天沒錯,可也只能是,人覺得自己贏了啊。我一直覺得主觀情感是一個細(xì)思極恐的東西,對于人的操控的威力真的太可怕了。又無法做到絕對的理智,因為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總存在一個人,是他的不理智。
花五六天才看完這本書,一下子能想到的也就這些了吧。里面還講了很多政治、戰(zhàn)爭的,可惜我不感冒,但還是很喜歡作者的文風(fēng)。貌似這些故事說的很亂,但仔細(xì)感覺是有條理的。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愧是當(dāng)代捷克文學(xué)經(jīng)典作品。個人而言,書中的幾點給我特別深的印象。
首先,在講故事的手法上,作者并沒有嚴(yán)格按照時間順序從頭到位地敘述一個故事,而是在講述一個故事的時候不是插入另一段情節(jié)的結(jié)尾。比如:早早地就講述了薩比娜收到了托馬斯的兒子(西蒙)的來信,告訴她托馬斯和特蕾莎死于車禍。之后才又講托馬斯和特蕾莎的從蘇黎世回到布拉格,再到鄉(xiāng)下的生活的故事。
同時有的地方的情節(jié)敘述把書中人物的夢境和故事本身混為一談,雖不免荒誕,但也形成了特有的藝術(shù)效果。比如:托馬斯讓特蕾莎一個人到山上去,那里有人在行刑。在輪到特蕾莎被執(zhí)行死刑的時候,特蕾莎在最后一刻放棄,而回到了托馬斯的身邊。然而為什么托馬斯會讓特蕾莎去接受死刑?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書中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只是再后來,特蕾莎自己懷疑那個讓她上山去接受死刑的托馬斯是警察戴了托馬斯的面具。類似的例子還有全書的結(jié)尾,托馬斯接到了信,讓他去接受傳訊。特蕾莎執(zhí)意要陪托馬斯同去。在下了飛機之后,立刻有人向托馬斯開槍,而托馬斯倒下后竟然變成了一只野兔,被抓住并被特蕾莎帶回了自己的家。這只是特蕾莎的夢?作者同樣未予解釋。
其次,這部書的故事情節(jié)上可以看出明顯的兩條線索,一條是托馬斯、特蕾莎和薩比納等捷克人在國家被蘇聯(lián)占領(lǐng)之后的生活。托馬斯與特蕾莎之間,托馬斯與薩比娜之間的;以及薩比娜與托馬斯之間和薩比娜與弗蘭茨之間;再到弗蘭茨與薩比娜之間以及弗蘭茨與戴眼鏡的女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都反映了人性的特點,或者說寫出了人性對于感情的某個層面的需要?;谌怏w沖動的性愛寫的很自然,真實而不下流;感情層面的精神交流,寫的合情合理,能很自然地引起讀者(特別是感情經(jīng)歷豐富的讀者)內(nèi)心的共鳴。
另一條線則是托馬斯因為給報社的一封信,警察對托馬斯的調(diào)查,以及托馬斯的兒子和瘦高的記者關(guān)于請愿書等相關(guān)的情節(jié)。在這一條線上的故事寫出了在祖國被占領(lǐng)之后的捷克人受到的鎮(zhèn)壓和迫害,以及離開捷克的捷克人無論生活在哪里,都難以逃脫內(nèi)心的痛苦和壓抑。
這是一部充滿了對于生命的意義,對于愛,對于國家和對于歷史的思考的作品。讀來令人贊嘆。是一部值得經(jīng)常反復(fù)讀的經(jīng)典。故事的情節(jié)雖然有些沉重,但是讓讀者讀起來感覺很輕松。
米蘭昆德拉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可以說看得我云里霧里,似懂非懂,而像我這么好奇心極重,越是不懂就越想要抽絲剝繭去分析一下,揭開這本書的神秘面紗。
托馬斯和特蕾莎之間為何產(chǎn)生愛情?
托馬斯是醫(yī)生,而醫(yī)生就是那些無論發(fā)生什么,都愿意終身照料人類身體的人。特蕾莎的出場形象就是一個被人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順?biāo)瘉淼暮⒆?。他們兩人對比而言,托馬斯太強,特蕾莎太弱,他一定對她產(chǎn)生了強烈的保護(hù)欲。托馬斯的其他情人可以沒有他,但是特蕾莎離不開他,似乎離開了他就活不下去。
特蕾莎非常美,其母親美得像拉斐爾畫中的圣母,等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jì),有九個男人向他求婚,最終因意外懷孕選擇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第九個。姑且不談?wù)撎乩偕改傅幕橐?,一個美如畫中人的女人和一個富有男子氣概的男人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特蕾莎當(dāng)然是極美的。
在書中恰是六次偶然把托馬斯推到了特蕾莎身邊,好像是自然而然,沒有任何東西引導(dǎo)著他。當(dāng)托馬斯看到特蕾莎和別人跳舞,看起來他們就像是一對戀人的時候,他意識到特蕾莎的愛情也可能與其他任何人產(chǎn)生,并非如此不可。近來,我也深刻感受到愛情并非唯一,我們可能在偶然的時間偶然遇到一個人,然后和這個人戀愛,但是我們偶然遇到的也可能是別的人,和別的人戀愛。真的并沒有所謂的命中注定,一切都只是偶然的機緣,兩個人相遇,然后命運就交織在了一起,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努力讓偶然遇到的那個人變成“對的人”。
追逐眾多女性的男人被歸為兩類:一類是浪漫型的迷戀,他們在女人身上尋找的是自己的理想,然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因為理想是從來不可能找到的。個人覺得《霍亂時期的愛情》里的男主弗洛倫蒂諾就有一些浪漫型的迷戀成分,但又不完全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找到了自己理想,那就是女主費爾米娜,在對女主求之不得后有過各種各樣的愛情,也曾放浪形骸,最終在幾十年過后又與女主再次相遇,為這跨越幾十年的愛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類是放蕩型的迷戀,而托馬斯毫無疑問應(yīng)歸于此類,盡管他愛特蕾莎,盡管他的放蕩給特蕾莎帶去極大的痛苦,他還是不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那種征服不同女人的欲望。靈肉能否分離還是看個人,托馬斯可以,特蕾莎卻不行。
特蕾莎的世界只有托馬斯和卡列寧(他們共同養(yǎng)的狗),當(dāng)托馬斯一次又一次背叛她,她跟托馬斯說“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長時間了。你每個星期來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來。我滿眼都是土。”看到特蕾莎說出這樣的話,我覺得她很可憐,為她感到悲哀,因為托馬斯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她的喜怒哀樂幾乎都被托馬斯?fàn)恐啤F鋵崿F(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將自己的人生過得多姿多彩,她們的人生有很多個支柱,而愛情只是其中一個柱子,當(dāng)愛情這棵柱子倒塌,還有很多其他柱子支撐著她的生活。所以愛情對于她們重要但又沒那么重要,只不過是讓生活錦上添花的東西。
薩比娜天性叛逆害怕責(zé)任,她可以輕松地以情人身份與弗蘭茨交往,但是當(dāng)弗蘭茨為了薩比娜離婚,想要與她真正在一起的時候,她又拋棄了弗蘭茨,因為她害怕責(zé)任害怕禁錮。聽起來薩比娜確實活得瀟灑輕松,擁有眾多情人,而又不與任何一個人的生命捆綁在一起,她是自由的鳥。然而呢?重便真的殘酷,而輕便真的美麗?人有時候不就是因為一些與他人的羈絆,才彰顯出了自己存在的意義。當(dāng)負(fù)擔(dān)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yuǎn)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弗蘭茨是夢想家,生活在純屬想象,不在身邊的人的目光下。薩比娜是弗蘭茨的夢想,弗蘭茨去到柬埔寨邊境,僅僅是因為薩比娜,感到薩比娜久久地凝望著他。然后柬埔寨之行又讓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唯一真正的生活就是那個戴著眼鏡的女大學(xué)生,而不是薩比娜。現(xiàn)實大于夢想,遠(yuǎn)甚于夢想。夢想無疑是美好的,我們極具想象力的大腦可以把夢想勾勒得完美無瑕,然而當(dāng)夢想成為現(xiàn)實,等待我們的也許就是幻滅。所以我們又能做什么呢?活在真實中吧,那才是唯一屬于我們的實實在在的生活。
書中人都是極理想主義,現(xiàn)實中大部分人還是負(fù)重前行的吧,這也是為什么我對這本書似懂非懂,而主要是不懂,因為我是平凡人。
又是一本難讀懂的書,看來還是自己書讀的太少,對很多方面還處于弱智狀態(tài),對于心理學(xué)和哲學(xué)這些涉及到人類本性的東西了解太少,進(jìn)而影響了對各種偉大作品的理解能力。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描寫的愛情和性的小說,至少從文章標(biāo)題靈與肉就能隱隱約約覺察些出來,可是看完后才發(fā)現(xiàn)愛情和性只能占這部作品中比例很小的一部分,作者在書中討論了很多更高層次以至于我還難以理解的東西,比如媚俗,比如牧歌,比如存在。
如果把這本書看成是一部茶余飯后進(jìn)行消遣用的小說,那絕對是天大的錯誤。小說的情節(jié)并不是特別吸引人,背景設(shè)在二戰(zhàn)后捷克被蘇聯(lián)入侵的那段時間,主要人物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其他都可以算是配角了。在對這四個人物的生活描寫中,有愛情,有性,有對時局政治的看法,還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輕與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寫一直體現(xiàn)著這些方面的沖突性,托馬斯和特蕾莎在靈與肉之間的糾結(jié),而薩比娜和弗蘭茨則是在媚俗中選擇,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現(xiàn)了不同的主題,甚至切換了主人公,切換了時空,但每一次切換都是在不斷加深著對這些方面的理解,反復(fù)迭代,直到終了。
我覺得看過豆瓣上的這篇評論應(yīng)該能加深讀者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其中確實涉及到很多哲學(xué)上的問題,并且作者并沒有給出任何解答,所以進(jìn)一步體現(xiàn)了讀懂這部作品的艱難。媚俗是什么?和糞便又有和關(guān)系?這和斯大林的兒子之死又有和關(guān)系?這些問題在初讀小說的時候一個個冒出,讓人云里霧里。如果要我說,我可以把媚俗看成是作秀,你看那些去柬埔寨的國際組織,他們走到泰柬邊境又悻悻返回,留下的不就是幾張以后可以宣傳的照片么?弗蘭茨之死則更體現(xiàn)了對這種作秀的諷刺。至于薩比娜看見美國參議員對孩子微笑宣傳美國如何如何好,她卻不以為然,沒錯,有時候幸福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蘇聯(lián)宣傳的未來的社會兩個人之間最大的矛盾僅僅是愛與不愛,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媚俗的政治美學(xué)理想。
托馬斯和特蕾莎最終回歸農(nóng)村不得不說是這部小說最好的部分,他們拋棄了一切,過著幾乎與外界隔絕的日子,體會到的反倒是幸福,卡列寧的微笑是一種牧歌精神,這讓這部作品的最后與之前作者對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看似矛盾的東西反倒體現(xiàn)出了這部作品的偉大。在這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到和不少關(guān)于真正的和諧的論斷,動物絕不是笛卡爾所說的那些所謂的machina animata,人類并不是地球的擁有者而只是管理者。作者提到被火星人套在馬車上的人類,可能會被銀河系的居民掛在鐵桿上烤著吃,這是他也許才會想起過去常在碟子里用刀切著吃的小牛排,會向母牛道歉,不過一切都太遲了。人類真正的善心,只對那些不具備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純粹地體現(xiàn)出來,人類真正的道德測試,是看他與那些受其支配的東西如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尼采會抱著被車夫鞭打的馬哭泣,這真的是一種所謂的精神病么?
卡列寧的微笑是因為它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它與特蕾莎之間一種牧歌式的愛,動物沒有被逐出伊甸園,在它們眼中,幸福是對重復(fù)的渴望,人類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動物與人類相比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特蕾莎最終明白了托馬斯對自己的愛,盡管有些太遲太遲,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的幸福。這給小說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許這也正是這部作品和其他作品相比更突出的原因。
這本書太深刻了,太多的哲學(xué)思考,有我能理解的和不能理解的。我覺得它是部偉大作品,形式嚴(yán)謹(jǐn)、故事動人、思想深刻,下面寫下我的一些想法。
書以尼采的永劫回歸論點開始的。尼采是正確的,永遠(yuǎn)循環(huán)下去絕對稱得上是一場噩夢。沒有死,何為生?但是有限回歸卻絕對是十分有益的,我想這是昆德拉的觀點。昆德拉以捷克勇氣和謹(jǐn)慎的兩次選擇闡明:只有一次經(jīng)歷等于沒發(fā)生過,多次重復(fù)后發(fā)現(xiàn)當(dāng)初選擇不一定真的是錯誤的。這使我想到了囚徒困境,單次囚徒博弈必然會選擇互相背叛,但多次重復(fù)博弈,雙方都會采取互相信任。我始終覺得,因為人人都知道生命的時間有限,所以都會去讓人生朝好的方向發(fā)展。但在道路上面臨的一個又一個選擇,誰能確定哪一種對未來是正確的?有限回歸就給出了這樣一種測試,去幫助你掌握正確選擇。我越來越覺得年輕時候,試錯是可以被原諒的,以包容心態(tài)而非苛刻去對待自己和他人,所有人都能活的更好。
輕與重是全書的的主題。對待生活上,托馬斯的輕與特麗莎的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對待蘇聯(lián)入侵捷克這個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上。托馬斯厭惡蘇聯(lián)人,對他們?nèi)肭纸菘松類和唇^。但他還是覺得這與自己的關(guān)系并不大,所以沒有多么強烈去反抗。相反,特麗莎將到街頭拍照作為自己捍衛(wèi)祖國權(quán)利的努力,她甚至因此像獲得了新生一樣。
其實這在兩人成長中已經(jīng)決定,托馬斯離開妻子和兒子,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他的生活就開始輕飄飄了,作為布拉格一個十分出名的腦外科醫(yī)生,他可以說應(yīng)有盡有,他愜意的享受著這種輕飄飄的生活。而特麗莎從小就想擺脫母親,想?yún)s做不成,這就是一種沉重。她喜歡看書、游泳,這些似乎都是沉重人生的表現(xiàn)(我有種感覺,有些人在生活中就能很輕松得獲得知識,而像我就需要到書中苦苦求索,輕與重從基因里就決定了,我喜歡看書和游泳也說明我承受不了那種輕飄飄的生活)。但是他們兩個遇到了一起,輕不再輕,重不再重。托馬斯常常為這個順?biāo)h過來的孩子望著院外的墻,也痛苦的一點點改變、一步步追隨著特麗莎。另一方面,特麗莎勇敢的離家去找托馬斯,開始了輕盈的嘗試。但是就像小說的名字一樣,輕之不能承受是必然的,托馬斯和特麗莎從蘇黎世到布拉格再到農(nóng)村,這本身就像書中說的那樣,越來越貼近大地,越來越重。強大的托馬斯遇到了特麗莎,不管出于同情還是愛情,最后都他都變得軟弱;而軟弱的特麗莎一步一步牽著托馬斯走,她最終讓托馬斯只屬于她一個人。什么是輕和重?什么是強大和軟弱?到頭來不過決定于人生中遇到什么人而已,往往因為那個對的人,我們才變得沉重和軟弱。
還有關(guān)于媚俗的討論,這也讓我收益匪淺。小說沒有給一個簡單的定義,而是一個概念群。我個人覺得偏見就是媚俗,認(rèn)為上帝神圣的不拉屎就是媚俗,認(rèn)為所有人都要遵從同一個價值觀就是媚俗。反過來,以包容的心態(tài)看問題,允許異己,最重要是自己不盲從,這就不媚俗。
再就是關(guān)于俄狄浦斯悲劇的寓意。我曾經(jīng)深信,只要自己內(nèi)心是為了做正確的事,即便結(jié)果不正確也可以被原諒,甚至可以被推崇。俄狄浦斯王所做的一切罪孽,他都毫不知情,他戳瞎自己、流放自己,這演變成無法抗拒的悲劇。從常情上評判俄狄浦斯王沒有任何問題,這也與心學(xué)切合;但從現(xiàn)實后果上看,這就是俄狄浦斯的原罪。心學(xué)能治心,用來治世我覺得還不夠。
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談的話題,比如:由于認(rèn)識的差異導(dǎo)致人與人之間誤解的問題,過分關(guān)注陌生大眾、熟悉小眾和父母情人等的目光的問題,靈魂與肉體到底是否同一的問題等等。但是真覺得頭腦中東西太多了,反而失去了單點深入切入的能力。如此哲學(xué)思考密度的小說,我想是適合多讀幾遍的。
輕和重是一對反義詞,輕總是使我想起輕松、輕快之類的形容詞,重總是讓我想起沉重、負(fù)擔(dān)一類的詞。但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書中,輕意味著逃避、背叛、絕對自由,重意味著責(zé)任、忠誠、道德的約束。輕與重像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同一,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zhuǎn)換。
一、輕與重的對立
首先輕與重的對立體現(xiàn)在托馬斯向往性自由和特蕾莎對愛忠貞之中。
托馬斯是一個生命之輕人物,他無視傳統(tǒng)價值觀和世俗倫理道德,他背棄婚姻,放棄撫養(yǎng)兒子。他和他的情人保持著一種性友誼,因為在他眼里愛與肉是分離的。特蕾莎屬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對愛情的忠貞與信念,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著憂慮。托馬斯一方面接受了特蕾莎成為了自己的妻子,一方面卻無法對愛情忠誠,始終保持與情人們的肉欲關(guān)系。特蕾莎不僅要求自己忠于愛情,她也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夠忠于愛情。
其次輕與重的對立體現(xiàn)在薩賓娜的逃避和弗蘭茨的追尋中。
薩賓娜是具有強烈的背叛現(xiàn)實、爭強好勝、富有激情生命之輕人物,她腳下如同一條漫長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樁罪惡又像一場勝利,時刻在誘惑著她。薩賓娜在背叛中度過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動不已。而弗蘭茲聰明善良,但他又是軟弱的。他和妻子毫無愛情基礎(chǔ),卻愿意承擔(dān)起家庭的責(zé)任。但當(dāng)他遇見薩賓娜時,他仿佛看見了愛情的模樣,因此他可以放棄婚姻,選擇追尋薩賓娜。但薩賓娜選擇逃避,逃避婚姻的束縛。她認(rèn)為這種被賦予了法律意義的愛,更像是包袱。
二、輕與重的轉(zhuǎn)換
首先是托馬斯對特蕾莎的愛由輕轉(zhuǎn)換成重。
一次是特蕾莎看了他給其他女人的信,只身回到了布拉格。托馬斯終于擺脫了她,周六的夜晚開始了,他第一次獨自在蘇黎世漫步,深深地呼吸著自由的芬芳。他和特蕾莎生活了七年,每走一步她都盯著,現(xiàn)在終于解脫了。他輕盈地幾乎要飛起來,他置身于巴門尼德的神奇空間,他品嘗到了溫馨的生命之輕。但是到了星期一,同情心又使他變得沉重,他回到布拉格,回到特蕾莎身邊,再次走向了靈與重。第二次是當(dāng)托馬斯一篇文章被內(nèi)務(wù)部調(diào)查,說他誣蔑共產(chǎn)主義,他放棄醫(yī)生工作以示抗議,他也由此走向輕:恢復(fù)和女人們的性關(guān)系,重回身體本身。如同給自己放了假,雖然這帶來的是身體疲憊和精神空虛。可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這也給特蕾莎帶去痛苦時,他回到了她身邊,重視特蕾莎的感受,再次走向了重。
其次是弗蘭茨對薩賓娜的愛由重轉(zhuǎn)向輕。
弗蘭茨長相很好,學(xué)術(shù)事業(yè)也處于巔峰時期,他的傲氣與銳氣使同事們害怕,然而他卻天天擔(dān)心薩賓娜的離去。他和妻子離了婚,他想對薩賓娜忠誠,他想在他的生活中為薩賓娜創(chuàng)造出一塊獨立的天地,一片純凈的禁區(qū)。這是他愿意承受的重。薩賓娜卻無法接受這種公開的愛,她欣賞的是未知的愛,所以她選擇離開弗蘭茨。當(dāng)薩賓娜離開弗蘭茨時,弗蘭茨驚訝地意識到自己并不特別難過,薩賓娜的物化存在并沒有他猜想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一生中留下了燦爛的足跡,神奇的足跡,任何人也無法抹去。一種突然的幸慶、狂亂的欣喜,還有自由和新生帶來的歡樂,都是她留下的饋贈。這時他對薩賓娜的愛由重開始轉(zhuǎn)向輕。
正如作者所說: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dāng)負(fù)擔(dān)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yuǎn)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那么,我們應(yīng)該選擇怎么樣的生活呢?是重還是輕?也許我們一直想尋求一個輕與重之間的平衡點,但是輕重的對立最神秘,最模棱兩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1000字:
讀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的,耗費了好很長的時間,后來又大致瀏覽了一遍,摘抄了幾句自我感觸較大的句子,收獲頗豐。由于把自己代入感覺會更強烈,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來理解一下。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講愛和情,解釋一下就是:做愛和感情,再解釋一下就是:愛是做出來的,情是感受到的。就像我愛上你了和我愛上你,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感情一樣。本書原句是:跟一個女人做愛和跟一個女人睡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甚至幾乎對立的感情。愛情并不是通過做愛的欲望(這可以是對無數(shù)女人的欲求)體現(xiàn)的,而是通過和她共眠的欲望(這只能是對一個女人的欲求)而體現(xiàn)出來的。這句話只是說出了情和愛的不同之處,我贊同這句話但也不是很贊同,贊同是因為我同意愛情不單單是做出來的這個觀點;不贊同是因為這句話說的只是書中托馬斯那一類人,而且共眠的欲望似乎也不是只能對一個女人的欲求。情總是很復(fù)雜的。還有關(guān)于愛情他并沒有明確地指出到底是情在前還是愛在前,或許他對此也有疑慮吧,或許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關(guān)于愛和情有兩句話對我印象深刻。
愛:子宮是離女子心臟最近的地方。情:發(fā)乎情,止乎禮。搜索腦中記憶似乎說愛的都是比較粗俗的話,談情的則是比較高雅的。至于原因嘛,自我感覺因為愛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但是情呢是大家的事,一般拿得出手的,上得了臺面的呢都是經(jīng)過各種包裝的,所以才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吧。突然發(fā)現(xiàn)用最直接的詞來形容污的話就是:愛??傊榍閻蹛鄣墓痪褪鞘澜缟献顬閺?fù)雜的東西,可是還有許多人對它趨之若鶩,難以理解。
其二講的是這個世界,我們都生活在媚俗王國里,我們的博愛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礎(chǔ)之上??赡苁且驗槲覀兊南才啡己蛣e人有關(guān),也就是世界游戲所定的法則:什么情景難過,什么情景高興就要做出相應(yīng)的表情。讀后感·其實說實話我很不喜歡這種感覺,為什么人類的感情的表現(xiàn)都是那么的相同,不僅僅是人類,是所有的生物。(額,或許我這也是以自己的感覺去臆測萬物的想法了。)也許就是因為這些相同才會被接納吧,也是一種悲哀。
其三講的是我們自己,書上說:我們?nèi)夹枰腥俗⒁曃覀?。根?jù)我們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類型,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追求那種被無數(shù)不知名的人注視的目光,換句話說就是公眾的目光。第二類是那種離開了眾多雙熟悉的眼睛注視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類是必須活在所愛之人的目光下。一旦所愛的人閉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將陷入黑暗之中。第四類他們生活在純屬想象,不在身邊的人的目光下。這類是夢想家。這應(yīng)該是說我們每個人活著的動力了。就我個人來說,我就是一個夢想家。我思考過了夢想家會有三種結(jié)局:其一就是會越來越好,因為那些人,不在身邊的人想要你過得越來越好。其二就是像天父不在伊甸園里時候的亞當(dāng)和夏娃,偷偷做些嘗試,感覺反正他們也看不到,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就比較隨心所欲,這類結(jié)局全看造化了。第三種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tài)。就是快要忘記那個人了,忘記了自己的夢想,忘記了為什么要來到這里。就像之前的網(wǎng)絡(luò)三連問,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干什么。一種迷茫的狀態(tài)。如果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套用書中的話就是生命殿堂將陷入黑暗之中了。我感覺自己在這個邊緣徘徊。
相關(guān)推薦
說到寫作文,真是讓人煩惱不已,寫作文可以提高我們自身語文修養(yǎng),擔(dān)心自己寫不好,不妨多看看優(yōu)秀作文,從中學(xué)習(xí)。如何才能將作文寫的清晰而有條理呢?小編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4篇”,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特蕾莎的忠誠是他們愛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馬斯。所以似乎本書中最該同...
一部精品好書,能夠準(zhǔn)確反映出所處時代的風(fēng)貌和氣息,同時傳承著一種珍貴的精神內(nèi)核。閱讀好的作品,不僅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也能夠深刻觸發(fā)內(nèi)心的感悟和思考。您是否曾遇到過寫讀后感的難題呢?不用擔(dān)心,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給您準(zhǔn)備了一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的文章,幫您輕松解決閱讀反思的問題。...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花時間為你編輯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書筆記”,僅供參考請大家仔細(xì)閱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拜讀了作者寫的作品之后,我們會更加了解書中所表達(dá)的思想和情緒。?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并寫下感悟。...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欄目精選:“生命讀后感”,歡迎閱讀。大部分人都在寫文檔上耗費很多時間精力,大多數(shù)寫作的人,都需要范文作為參考,把借鑒的焦點聚焦在范文的整體框架上,這樣的話我們可不要錯過了范文。小編花時間專門編輯了生命生命的讀后感受,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也許以下內(nèi)容“生命生命讀后感作文”合你需求,感謝您的瀏覽。時光如梭,作文和我們一起度過了許多年頭,寫作文實質(zhì)上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為。遇上不會的主題可以參考一下別人的作文素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