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在園丁下到農(nóng)膜使土壤避免沒落化。挖各樣樹木的負有的坡道,加快涵蓋降低,健身發(fā)展樹苗的生根。還能使大家生根爬長過關生賴的真苗集合疾病休整而并沒有導致疾患消亡。
《伶官傳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于文言文閱讀,《大綱》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guī)律。文中涉及五代歷史。閱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系。文章平易流暢,論證條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論證過程和結(jié)論,然后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對史論的鑒賞水平,并就某一史實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寫評論文章。同時適應本單元教學要求,本課內(nèi)容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文言文詞類活用現(xiàn)象。
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鑒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xiàn)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采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次:
(新的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xiàn)“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具體目標)
A、了解歐陽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點,理解積累這些詞的用法:原、賜、抑、遺、負、系6個實詞和與、其的義項和用法。
B、學習掌握詞類活用的文言語法現(xiàn)象(名詞活用為動詞),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二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關鍵時期,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
1.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放聲朗讀,分段背誦。
2.識記11個詞語,掌握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征。
3.學習正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本文是“傳序”,所以眾多的史實都是正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里可簡約都盡可能地簡約,因而也給閱讀本文帶來一定的困難,成為學習的難點,只要對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tài)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所以,我嘗試使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1、情景教學法;2、誦讀法;3、導讀法;4、學生自主學習法;5、討論法;等等。
時間安排:
1、利用早讀通讀熟讀課文,重點解決字音、字型、斷句、輕重音等問題,最好能播放錄音,或教師范讀。
2、第一課時注重基礎知識。
3、第二課時注重能力提高。
有一幅很有英雄氣的對聯(lián),里邊閃爍著項羽的過人的膽識和越王勾踐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其中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爭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實夫差打敗勾踐的故事,也有一斷背景:夫差的父親闔廬在與勾踐的爭戰(zhàn)中被勾踐所傷,臨死囑咐太子不忘殺父之仇,之后兩年,夫差“習戰(zhàn)射,常以報越為志”。終于困越王于會稽山,使勾踐卑躬屈膝臣服腳下,吳國也因此而強大,伐齊魯號諸侯,聲震天下,其勢可謂壯哉!等到吳王夫差寵信佞臣伯喜,誅殺諍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吳國也就走上了滅亡之路,最終被勾踐圍困于姑蘇山,落得伏劍而死的可悲下場,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莊宗與吳王夫差的命運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課題。
1、瀏覽課文,找朗讀并糾正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的錯誤。
2、播放課文錄音,帶入課文情景。
3、齊讀課文,請一學生講后唐莊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應的內(nèi)容。
4、歸納總結(jié)重點字詞句的用法。利用幻燈片展示下列內(nèi)容:
A、多音多義詞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錦囊)
③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反詰語氣同“豈”
1、作者通過后唐莊宗由盛到衰的史實來證明觀點:盛衰成敗由于人事。不僅如此,文章最后還得出結(jié)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其實,孟子早就說類似的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比較這兩句話有何不同?
明確: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給人以啟示,而本文重在警戒,當今的統(tǒng)治者可要當心啊,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微,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繁榮的現(xiàn)象。
2、說說“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多”字的意思。
明確:說明有例外的情況,這就需要有恒久的奮發(fā)圖強的意志與抵制誘惑的毅力。舉現(xiàn)實生活中事例兩則。
1、以下判斷,你是否贊同?分小組討論,后暢所欲言。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說得有理。
2、本文“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這個問題,作者的回答是怎樣的?
明確:扣莊宗史實,歐陽修針對當時社會多停留“天命”的認識上的情況,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觀點“盛衰成敗由于人事”,也表現(xiàn)歐陽修重視人的因素的樸素唯物觀點。
(五)作業(yè)針對文中提出的“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說說你的理解或啟示,寫一篇議論文。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fā)誘導。力求學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fā)中有所發(fā)現(xiàn)。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nèi)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xiàn)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tǒng)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nèi)容上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fā)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jīng)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jù)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yōu)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教師對著所畫的起伏曲線解說:本文鮮明的抑揚頓挫的藝術(shù)特色,體現(xiàn)在莊宗的盛衰、興亡、得失,以及作者對此感情上的抑揚、筆調(diào)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們看一下,這些起起落落,實際上都是在圍繞著什么上下波動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guī)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guī)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guī)律”。
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jié)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倉皇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
人生中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中積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
伶官:伶,戲子,或唱戲雜技演員,現(xiàn)代的娛樂人員。伶官:宮庭里供統(tǒng)治者娛樂表演的人物??梢姺饨ǔ凰加诿裆凰加谶M取,奢華淫樂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見不居安思危之害!
北宋初期,薛居正編寫《五代史》(《舊五代史》),認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歐陽修對此不以為然。他自己動手撰寫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記》(《新五代史》),以史為鑒,以期引起宋朝統(tǒng)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問世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視。歐陽修發(fā)議論喜歡用“嗚呼”?!稏|皋雜志》的作者說:“神宗問荊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對曰‘臣不曾仔細看,但見每篇首必曰嗚呼,則事事皆可嘆也。’余為公真不曾仔細看;若仔細看,必以嗚呼為是?!边@正說明了歐陽修編寫這部史書的用意。
這篇序文與其說是寫伶官,不如說是寫莊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斷之人,打仗時勇謀兼?zhèn)?。作者寫他由盛轉(zhuǎn)衰,教訓十分深刻,十分慘烈。作者先從王朝更迭的原因?qū)懫?,落筆有力,足警世人。這正是陸機在《文賦》中講的“立片言以居要”。應該說,歐陽修的歷史觀比薛居正深刻,他認識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顧歷史,概述了莊宗臨危受命的情景。這段描述,言簡意賅。隨后,作者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莊宗由盛轉(zhuǎn)衰的過程。這是文章的重點?!胺狡洹芍^壯哉!”極言莊宗志得意滿,又為下文張本?!凹俺鹱囈褱纭纹渌ヒ病?,猶如從萬丈高空跌落下來,與先前形成強烈反差。這樣的對比給讀者的印象極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總結(jié)歷史教訓。開頭的“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雖然否定了天命之說,但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觀點。當描述完莊宗由盛轉(zhuǎn)衰的過程后,作者開始總結(jié)歷史教訓了。他先引用古書上的話,意在告訴讀者,這個道理古人已經(jīng)知道,莊宗沒有記住前賢的話。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體會:“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弊x者至此,會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笨磥恚t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見解。
從莊宗的盛衰史中,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敵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條件。有敵人是壞事,但也是好事,因為他能使你警鐘長鳴。莊宗之所以“壯哉”,就是因為敵人存在,激勵他發(fā)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業(yè),告慰先王在天之靈。當敵人被消滅后,天下平定,莊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從此便沉溺于聲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國家。像莊宗這樣的人,他的敵人被消滅,也就預示著他自己開始走下坡路。
歐陽修在文章最后寫道:“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鼻f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個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寵幸的伶人手里。這個現(xiàn)象啟示我們,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這些因素由小積大,由少積多,最后來個總爆發(fā)。這就啟示我們,要防微杜漸,發(fā)現(xiàn)不良的苗頭,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歐陽修的這句話,其實是寫給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政權(quán),正是因為不能自強,所以最后也落得個“身死國滅”。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也是這樣驚人地相似。
沈德潛評論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贝搜赃_哉!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jù),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與討論式相結(jié)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導入。2、簡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紹)。3、簡介作者:歐陽修。4、閱讀課文。5、講析課文,重點第三段,著重體味語氣。6、拓展練習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 導入: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睂Ρ疚慕o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zhì)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jù)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p>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diào):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nèi)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nèi)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diào)“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p>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diào)“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qū)”,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diào)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diào)“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jié)奏感。
(十)小結(jié):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jié)尾一句,以問句結(jié)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diào)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jié):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nèi)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diào),嘆句讀下降調(diào)。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背誦第三段。
小編推薦各科教學設計:
、、、、、、、、、、、、
師:《伶官傳序》,“伶”是什么意思,懂吧?
生:(紛紛說)演戲的,唱戲的。
師:就是戲曲演員嘛!這個伶官就是后唐伶人出身的官員(指黑板板書)我特地寫個朝代順序,大概文科班都比較熟悉。唐朝后就是五代,梁、唐、晉、漢、周。因為歷史上有過唐、晉、漢、周這些朝代,這里就加個“后”字。(8:46)后梁朱溫,后唐李存勖,后晉石敬塘,后漢劉囂,后周郭威。伶官,就是后唐的李存勖任命的伶人出身的官員。他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當了官,因此引起了一場禍亂.他自己也身死國滅。歐陽修編的《新五代史》就是這個五代的歷史。它記載了梁唐晉漢周這五代的史實,其中寫了《伶官傳》,專門記載了后唐的伶人們怎么做官,怎么禍國的情況,而且給《伶官傳》寫了個序。這個序表達了歐陽修對這段史實的一些教訓的認識,表達了他的一些見解,這就是《伶官傳序》這個題目的來歷。因此這篇序言是屬于議論文的范疇,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文翻開,我來把它讀一遍。(8:47)
[老師通讀全文約3分鐘]
[示范朗讀,這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要讀出文理、文情、文氣、文趣,談何容易?聽洪老師朗讀,常常是一種享受:]
師:好,我們一起來讀一遍,《伶官傳序》,預備起。
生:[齊讀全文約3分鐘]
師:好,現(xiàn)在,第1段,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那個同學舉手了。
生:[讀第1段]
師:好,讀得挺清楚。開頭這一段既交代了中心論點,又概括地交代了論據(jù),誰能說一說論點、論據(jù)各是什么?用自己的話概括。8:541
生:論點是“盛衰之理,在于人命”。論據(jù)是……
師:莫慌,“盛衰之理,在于人命”對嗎?
生:嗯!
師:莫慌,“在于人命”嗎?
生:“在于人事?!?/p>
師:對、對、對。
生:論據(jù)是“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師:好、好,他回答得不錯。請坐下。我剛才說,不完全照書上念。是這個意思,用自己的話稍微變通一下,概括一下,好不好,誰能用自己的話說?(8:55)
生:它的論點是: “國家的興亡,雖然國家的興亡在于政治上的——”
師:話不要噦嗦,要簡潔,稍微變一變。
生:國家興衰在于——
師:對,國家興衰。
生:國家興衰在于政治上的功過。
師:在于政治上的功過……
生:得失。
師:噢,功過得失。好!論據(jù)呢?
生:論據(jù)是用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來證明這個觀點。(8:56)
師:對,用這個史實來證明。這樣說就順一些,那就是“盛衰成敗在于人事”。好了,這一句我們還不能輕易放過?!笆⑺ブ?,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我想改一下,改為:“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實乃人事也。”行不行啊?噢!有同學在擺頭了,擺頭的同學發(fā)
[這一“改”體現(xiàn)了教師的良苦匠心。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弄清了“文理”,而且把行文的氣勢、語言的力度都“改”出來了。如果只是串講文句,能有這樣的效果嗎?]
生:我認為經(jīng)過老師改了以后,意思就變了。
師:怎么變了?(8:57)
生:原句意思應該是:盛衰之理雖然是靠天賦予的,難道沒有人事作為其中的因素嗎?老師改了以后,就成為盛衰之理,全在于人事,而沒有天這個因素了。
師:同不同意這個意見?
生:(齊)同意!
師:噢!對!我改得不好,我說“并非天命”,作者并沒有否認天命。好,那我再改一下:“盛衰之理,雖日天命,然亦乃人事也?!蔽壹m正了剛才的缺點,兩方面都照顧到了,可不可以呀!(8:58)
生:老師改了以后,雖然說意思沒有變,但是我認為,如果按作者說:“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以一種反問語氣,可以引起讀者對國家“盛衰之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果按老師改后的說法,就有點牽強附會,直接給人以“雖日天命又是人事”的這種印象。(8:59)
師:噢!你說我牽強附會,我不同意。
生:(齊笑)
師:你前頭說得不錯,肯定了我這樣改,意思沒有變。對!意思沒有變!但是,變在哪里呢?她剛才說得好啊,語言的力度變了!語氣變了!是不是?
生:(齊)是。
師:原文用的“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樣一個夏問句。我現(xiàn)在改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然亦乃人事也。”口氣不同,意思一樣,語言的力度不同,是不是?
生:(齊)是!(9:00)
師:原文很有力量,我改后的力量減弱了。很有見解。請坐下。
這一段就是一句話,還有這么多講究。大家再看,開頭有個。嗚呼”?!皢韬簟边@個詞,我認為給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調(diào),這個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你們用一個詞概括一下?!皢韬?”(師有聲有色地讀)( 9:01)
[抓“嗚呼”一詞真有點出人意外。讓學生體悟全文的感情基凋,確有燭照全篇的作用,文章的“神韻”一下子被點化出來了。]
生:我認為定下了悲涼的基調(diào)。
師:悲涼?啊!好悲啊!悲涼,確不確切?還有沒有更確切的詞?
生:嘆惜。
師:啊,可惜!對,有點可惜,惋惜的味道。
生:是一種“哀嘆”的基調(diào)。
師:好!
生:是一種“概嘆”的語氣。
師:慨嘆,好!用兩個字,“嘆惋”(板書),好不好?
生:好。
師:有“慨嘆”,又有“惋惜”。我們學這一篇要掌握這個感情基調(diào)就是“嘆惋”。(9:02)好,各人自己把這一段讀一遍。
生:[大聲有感情地讀]
師:味兒要讀出來!——誰能背?我看他讀得挺好,你就背吧。一句話。
生:[背,背得較慢,背錯一字]
師:基本不錯,哪個再背一遍,而且把剛才說的“嘆惋”的語氣背出來。(9:03)
生:[背,聲情并茂]
師:哎呀!我聽著這簡直像歐陽修在那里慷概地演說一樣!挺有感情!——你看看,第一段有一個字,是哪一個字引出了下面的敘事和議論,哪個字呀?
生:(齊)“原”!
[文章文章,文章是有“章法”的,所以既要說“文”,又要講“章”。一個“啄”字管到哪里?正是從“章法”上理清作者的思路,訓練學生的思路。]
師:原.對?!霸笔鞘裁匆馑?
生:(齊)推究。
師:推究,對。這個字管到哪里為止啊?
生:(尋思片刻)何其衰也!
師:就是說第3自段的末尾,是不是啊?
生:(齊)是!
師:我同意這個意見。(9:04)到第3段的末尾,已經(jīng)把這個論據(jù)說充分了,已經(jīng)充分證明了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好,下面我們就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樣來論證這個論點的。既然第一段已概括地提出了論據(jù),下面就具體地展開論據(jù)來證明論點?,F(xiàn)在各人放聲地把第2段讀一遍,不要求齊讀。
生:[放聲自由讀](9:05)
師:好,讀完了。你看第2段,它圍繞著什么東西來寫的?
生:矢。
師:矢,射的箭。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迅速地用筆在書上找出:晉王與莊宗與“矢”有聯(lián)系的動詞。快!做記號。(9:06)(板書:晉三、莊宗)(觀察學生)誰能說說?對,那個戴眼鏡的。
生:“賜”;還有“與爾三矢”的“與”;“莊宗受”的“受”;‘藏之于廟”的“藏”。
師:“受而藏”。
生:“請其矢”的“請”;“盛以錦囊”的“盛”;“負而前驅(qū)”的“負”;“乃凱旋而納之”的“納”。
師:好,挺全面的。晉王把三矢——好,別慌,晉王是不是后晉這個晉王?
生:不是。
師:晉王實際就是后唐李存勖的父親,后唐是李存勖建的。(9:08)晉王“賜……而告”,莊宗“受而藏”,等到用兵時,他牢記遺訓,就“請其矢”,還要“盛以錦囊”,非常慎重,再“負而前驅(qū)”,等勝利了“凱旋而納之”(板書)。好,這里還有一句話“爾其無忘乃父之志”,這里的“乃”字怎么講?
生:你的。
師:誰能再舉個例子,說說這個“乃”字當“你的”講。
生:“家祭毋忘告乃翁”。
師:她馬上就出口了,挺熟的?!凹壹牢阃婺宋獭保l的詩啊?
生:陸游。
師:詩名呢?
生:《示兒》。
師:挺好,(師背誦)“死去原知萬事空……”
生:(跟師齊背誦)“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p>
師:回家不要忘記告訴你的老頭子啊!
生:(笑)(9:09)
師:第2段變換點兒花樣,分角色讀,怎么分呢?全體女生作敘述人,全體男生就當晉王,第2段就這樣讀?!笆姥詴x王之將終也”,預備起。
女生:[齊讀]
男生:[齊讀]
女生:[齊讀](9:10)
[引導學生讀書,這是閱讀教學的第一要義。閱讀閱讀,是又“閱”又“讀”的意思。當然要有目的去讀,找動詞,找那些用得精當?shù)膭釉~,正是抓住了這一段文字的特點。]
師:好!我這里給你們幫個忙,現(xiàn)在請同學們借助黑板上的板書(指板書),兩分鐘背會。各人背,開始!大聲背!
生:[背,約1.5分鐘]
師:沒有聲音了,都會背了嗎?會背的舉手!噢,很有幾個會背。那個男同學,他的手舉得最高,就讓他背。
生:[熟練地背](9:12)
師:背得挺熟的,大家齊背一遍。
生:[齊背]
師:好!第2段寫的是莊宗不忘父親的遺志,第3段寫了莊宗的成功與失敗,分析了他成功失敗的原因。(9:13)下面請同學們各自把第3段讀一遍,同時拿筆找出互為反義的`詞,要出聲讀。
生:[讀]
師:再讀一遍!要讀得基本能背了!
生:[再讀](9:15)
師:好!互為反義的詞看哪個找得最多,又對。
生:“意氣之盛”的“盛”和“何其衰也”的“衰”。
師:還有,誰能說,像剛才這個同學,找到幾個說幾個。
生:“倉皇東出”,“不知所歸”。
師:“出”和“歸”,好的!互為反義的詞,還有好多組!
生:“呼”和“應”(9:16)
師:“呼”、“應”。好,特別是后面特多。
生:“天下已定”和“亂者四應”這兩組。
師:我說的是詞,詞。
生:還有“君臣相顧”,“君”和“臣”。
[找反義詞,居然有那么多同學找錯了。但老師不急不躁,而是引而不發(fā),于是出現(xiàn)了全班“躍如也”的局面。]
師:“君”和“臣”相對,我說的是相反。后面特多。
生:還有“離散”和“相顧”也是反義詞。(9:17)
師:“離散”和“相顧”沒完全對著。多吧?不是一句對一句,我說的是詞,特別是雙音節(jié)詞,多不多啊!
生:“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見”和“離”。
師:“見”和“離”,有一點兒相反的意思,但還不是反義詞,“合”和“離”是反義詞。(9:18)噢,找了不少,還多吧!有沒有“難”和“易”呀?
生:(議論紛紛,問)是說第3段嗎?
師:噢!是說第3段。(看學生課本)
生:(議論紛紛,說)“難”、“易”在第4段。
師:噢,它(實驗課本)將這幾句分在第4段。這就有誤會了,怪不得!我這本書上,就是統(tǒng)編課本上,將這幾句分在第3段,你們的實驗課本分在第4段,喲,發(fā)生這么個誤會!怪不得!
生:(恍然大悟,大笑)
師:我說同學們的水平蠻高的,怎么找不到。(9:19)那就多了:“得”“失”呀、“成”“敗”呀、“興”“亡”啊、“滿”“謙”啊,“憂勞”“逸豫”,“損”“益”,這些反義詞最重要的是哪一對反義詞呢!
生:“盛”、“衰”!
師:有理?!笆ⅰ薄ⅰ八ァ?板書)。這一段寫了后唐莊宗盛衰兩方面的情況。寫盛的時候,用了哪些動詞?寫衰的時候,用了哪些動詞?請找出來,快速地!(9:20)
生:寫盛的,有“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的“系” (j1),還有“函梁臣之首”。(9:22)
師:對,系()(1),不讀(j1),因為古代漢語里沒有這個音。現(xiàn)代漢語“系(ji)鞋帶子”,古代漢語不讀j1。好!
生:還有“函”。
師:“函”,好!
生:“告以成功”的“告”。
師:“告”,好!
生:還有“莫能與之爭”的“爭”。
師:嗯嗯!
生:這是寫盛的。寫衰的是“及仇讎已滅”的“滅”。
師:“滅”!
生:“定”、“呼”。
師:“定”、“呼”。
生:“倉皇東出”,“出”,“離散”。
師:“散”!
生:“斷發(fā)”。
師:“斷發(fā)”,“斷”。
生:“泣下”,還有“困”字。
師:還有哪一個有補充,有糾正?有沒有?好,那位同學。
生:寫盛的時候還有一個“入”字?(9:23)
師:“入”。
生:寫衰的時候,還有一個“應”。
師:“應”。
生:“顧”、“歸”。
師:“顧”、“歸”。好!說得差不多了,主要的就是這些(板書動詞)。(9:24)現(xiàn)在考慮一下,你認為第3段,就是你們課本上的第4段,它是在敘事啊,還是在議論?
[這一段“實錄”十分精采。第4段文字是在敘事,還是議論,這是文章的一個難點,大多數(shù)同學都答錯了。請看老師的妙招:“讀”,語氣出來了,學生改變了結(jié)論?!皢枴保褐饕獌?nèi)容是敘事,又怎么理解?這是反挑性地問,學生多數(shù)又回答錯了,教師否定、再否定.最后才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寫出這一特殊句式的結(jié)構(gòu)。學生恍然太悟,一切迎刃而解。“逼”著學生去思考,去探求,去發(fā)現(xiàn),真是高明之至。]
生:(聲齊而大)敘事。
師:敘事,都同意這個意見是吧。我們讀一讀看,(9:25)(師讀)“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孝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生:議論。(聲齊而大)
師:噢!一下子就改變主意了。噢!我一讀,你們就改變主意了,聽出來讀的語氣不像敘述,是不是?但是里面有沒有敘事啊?
生:有。
師:噢,有,就是我寫的“動詞”都是敘事,對不對?
生:對。
師:主要內(nèi)容是敘事,噯,為什么又覺得是議論呢?發(fā)現(xiàn)了奧妙沒有?作者用個什么辦法呢?
生:(齊)夾敘夾議。(9:26)
師:這是個套話!這不是夾敘夾議嘍!不是又敘又議嘍!這個套舌不適用!發(fā)現(xiàn)沒有?這個辦法,其實非常簡單。
生:(小聲說)先抑后揚。
師:那不是先抑后揚的問題。
生:先敘后議。
師:也不像。
生:先揚后抑。
師:好,大家把學過的詞語都拿來用了,這些都不適用。(9:27)其實呢,作者是把莊宗的盛與衰的不同情況的敘述,分別置于一個帶有強烈議論語氣的一個感嘆句之內(nèi),發(fā)現(xiàn)沒有?
生:發(fā)現(xiàn)了!(恍然大悟)
師:“方其(紅粉筆板書)……可謂(紅粉筆板書)壯哉!”;這邊呢,“及(紅粉筆板書)……何其(紅粉筆板書)衰也!”就是把這樣一個敘述的事實放在一個帶著強烈議論語氣的感嘆句子之中.所以,這兩個句子就是一種議論語氣,實際上是議論句。這就把敘事和議論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了。敘事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成了敘事的目的,目的在于議論。所以你們先說的“先敘后議”、 “先議后敘”、“夾敘夾議”都不適用??磥硖自掃€不行,還要具體來分析。那么在讀這一句的時候要注意朗讀了。在朗讀時,既要把事實敘述清楚,又要使全句顯得連貫、緊湊,給人以整體感,更要突出一種議論的語氣。(9:29)你們覺得讀這兩句的時候要強調(diào)什么字啊?強調(diào)哪幾個字啊?
生:“壯”!
師:“壯”,對。還有呢?
生:“衰”。
師:對!你們就照這樣各人讀一遍,感情讀出來,語氣讀出來。
生:[讀。有聲有色,男生搖頭晃腦地讀]
師:好,哪個同學讀一遍?
生:[女,帶著嘆惋的語氣讀](9:30)
師:好!
生:(鼓掌,熱烈地)
師:讀得不錯!要是挑點兒毛病呢,敘事讀得過于倉促,敘事不要太倉促。(范讀)“方其……可謂壯哉”,剛才那個“壯哉”,讀得挺好?!凹啊纹渌ヒ病?加點字加重語氣)。(9:31)一個“壯哉”,一個“衰也”?,F(xiàn)在,請同學們——也可以借助黑板上的板書——把它背會,兩分鐘,開始。
生:[背](9:32)
師:沒有聲音,就是說會背了,誰會背?
生:(站起)
師:可以看黑板。
生:[背,熟練而帶感情](9:33)
師:“何其衰也”,還帶著感情,這位同學背得很好!“嘆惋”啊!“慨嘆,惋惜”呀?背得挺好!請坐下。一起來“嘆惋”一下。9:34)
[“嘆惋一下”,語言幽默、詼諧,富有情趣。]
生:(齊笑)
師:“方其……”預備起。
生:[整齊而有節(jié)奏地背]
師:這一段,你們書上的這一段,主要是擺了莊宗盛衰兩方面的情況,鮮明的對比。那么,你們書上第4段的前半部分(至自然之理也),我倒覺得這樣分段是有道理的,原來分在第3段。這樣分開是對的。有的爭論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究竟是哪個呢?好像后面的才是中心文論點,是不是?
[“中心論點”究竟是哪個呢?問題提得真好。學生容易混淆的,似是實非的、有分歧的地分,正是問題提出的地方??上抻诮虒W時司,沒有充分展開,讓老師“包辦”了。]
生:(有的)是,(有的)不是。
師:我認為,中心論點還是前面那一句。但是,后面這些話,它是什么呢?“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9:35)我覺得后面這些話是對中心論點的闡述,是這么個關系。好!文章寫到你們書上第4段的前半部分(至自然之理也),可以說就差不多了,那個“原”字就解決了,都“推究”完了,那么,為什么作者又要寫最后幾句話呢?
生:(沉思)
師:我提示一下,考慮課題,好答了吧,寫最后幾句話的目的跟課題有關。(9:36)
生:(立即舉手站起)因為本篇課文主要是《伶官傳》的序,所以它雖然作了那么多的敘述,但是不能跑了題。
師:對,文章不能跑題,高考要跑了題就麻煩了。主要是最后一段還是要照應,它畢竟是給《伶官傳》寫序,所以,必須把上面說的與伶官聯(lián)系起來,前面沒提到伶官。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后唐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就再次警告人們“禍患……”怎么樣?
生:(齊)常積于忽微。
師:而……
生:(齊)智勇多困于所溺。
師:你發(fā)現(xiàn)沒有,這一段仍然用一個什么句式?(9:37)
生:(齊)“方其……”
師:“方其……及……”還是議論句式。最后那一句,誰能翻譯一下?
生:禍患常常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而智勇通常都因為溺愛的事物而受到困擾。(9:38)
師:“智勇被溺愛的事物困擾”,好,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智勇”這個詞,在這里是形容詞啊,還是名詞?
生:名詞。
師:誰說是名詞?舉手,你說。
生:(站起)
師:你怎么知道它是名詞。
生:如果是形容詞的話,它不應該作主語。形容詞“智勇”不應“被困”。
師:因為這里放到主語的位置上了,是嗎?(9:39)
生:嗯。
師:這有點兒道理,還有道理沒有?是名詞,我同意,這里應該是“智勇之士”、“智勇的人”。那你怎么知道它是個名詞呢?說擺在主語的地位上,還有根據(jù)是……
生:(恍然大悟)因為它和上句是對應的,“禍患”是名詞,“智勇”也應該是名詞。
師:說得非常正確!找到了文言文的一個規(guī)律沒有?文言文有一個規(guī)律:它對應呀!跟前面對應。所以,以后你們學文言文,凡是碰到這種對應的句子,那么它一定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禍患”來推斷“智勇”是個名詞。學到文言文的一個規(guī)律了吧!好,有收獲了。(9:40)下面呢,我想我們能不能把全篇文章都背一遍!現(xiàn)在各人背一遍,然后我們分角色來背誦全文,好!背書!
生:[緊張而快速地背,書聲朗朗約兩分半鐘]
師:好!我們一起來背,還是這個辦法。第1段,男生;第2段按剛才那個辦法;第3段男生;第4段全體。好吧!可以看黑板,黑板上有提示?!皢韬簟鳖A備起。
生:[合上書,大聲、整齊、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背](9:45)
[一篇460多字的文言文,學完了,背熟了。如果都像這樣學習語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可以計日程功的。]
師:好,我們這一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
生:(熱烈地長時間鼓掌)
[附]板書
論點: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論據(jù):后唐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史實
感情基調(diào):嘆惋
[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chǎn)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xiàn)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nèi)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D方其系(xi捆縛)燕父子以組()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qū)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晉以歸梁
E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四)自讀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賞讀
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問討論)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憂勞可以興國”。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一段議論,二段記敘;總分關系。
六、自讀并背誦一二段。
七、作業(yè)(略)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nèi)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shù)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C
2、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氣而揖之
D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數(shù)十伶人困之
B天下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饑日已高
D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7、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qū)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讀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第三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jīng)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答:是對照關系。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
3、第四段以問句結(jié)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戒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
4、(討論)本文在寫作構(gòu)思上有何特點?
四、自讀并背誦三四段
五、作業(yè):課后練習
六、教學后記:
一、檢查作業(yè)。
解答課后練習四。
二、分析論證結(jié)構(gòu)。
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后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jié)歷史教訓,以古諷今。
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義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從而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后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論的特點。
任何一種文體都會不斷發(fā)展變化,史記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論,指史家在史傳后所寫的一段評論性文學,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中》中的“贊曰”等。后來慢慢擴大到凡是就史實生發(fā)議論的,文章均稱為史論。
從本文及以前學過的《六國論》等文可看出史論的特點:
1.從史實中提煉觀點。
2.介紹史實的目的是以史實做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
3.敘述史實一般比較概括簡練。
4.常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
四、布置作業(yè)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相關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語法現(xiàn)象,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疏通文章大意,體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總結(jié)歷史興衰成敗的教訓。
難點:理解作者“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史學觀點,及文本以史鑒今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唐朝滅亡后,我國歷史再次進入到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政權(quán)更迭頻繁,戰(zhàn)事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在那個時期,有一位軍事天才,李存勖,驍勇善戰(zhàn),是最有可能統(tǒng)一天下之人??墒撬⒑筇仆醭Q帝僅四年,便身死國滅,這又是為什么呢?北宋文宗歐陽修以史學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銳、文學家的生動為我們解讀了這一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了解文章體裁、寫作背景以及寫作目的。本文是一篇序文,作者所在時代,正是北宋由盛轉(zhuǎn)衰時期,作者很擔心五代的慘痛歷史會重演,因此撰寫《新五代史》以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引以為戒,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的序文。
2.了解本文作者開門見山提出“盛衰之理”在“人事”的觀點,并舉出莊宗事例作為立論依據(jù)。
3.理解作者將莊宗得天下時“意氣之盛”與失天下時“泣下沾襟”進行對比,推導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
4.理解作者在總結(jié)莊宗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之后,擴而充之,延伸到“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從而把握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以莊宗的亡國教訓,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
5.學習本文帶來的啟示: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以此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從而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本課屬于史論文學,從一個細微的角度切入,縱說盛衰之理,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學習本課要理解文章的歷史觀念、國家情懷和擔當精神,把握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方式,學習和借鑒他們思考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態(tài)度和論述方式,積累文言文的語法現(xiàn)象,學會在具體語境中分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本課承擔單元任務二和任務三。任務二是為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需要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完成。任務三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結(jié)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參考相關資料,嘗試寫一篇短文,對文章提出質(zhì)疑或進行辯駁。
三、學習活動
(一)作家作品及寫作意圖介紹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其散文說理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其實歐陽修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他曾官至參知政事,曾與人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是歐陽修為《伶官傳》所寫的短序。本文是歐陽修通過對后唐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來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
(二)梳理文意,問題探究
第一段內(nèi)容理解:文章開篇立論,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意思是,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雖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的作為嗎!作者在沒有否定天命因素的基礎上,更肯定了人的作用,即人的作為的作用。如何知之?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進一步以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教訓作為論據(jù)。作為議論文,開篇即明確中心論點,并且把觀點事例也扼要概括出來,可謂言簡意賅,章法井然。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嗚呼”這一感嘆詞起筆,有何深意?
文章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引發(fā)對歷史的沉痛追問和感慨。五代十國時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論皆以“嗚呼”開篇。同時也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調(diào)。
第二段內(nèi)容理解:這一層講晉王,即莊宗的父親——李克用的三樁遺恨,他在臨死前留給莊宗三支箭,讓其完成遺愿。相對于第一段的簡潔,第二段近乎小說家語,用“世言”二字起筆,即正史中未見記錄,彰顯了史學家的嚴謹。在“三遺恨”的故事里,提到了三個仇人,他們又是誰呢?
一是朱溫。李克用曾與朱溫聯(lián)合剿滅黃巢軍,后朱溫多次意圖殺害李克用,二人結(jié)怨越來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對峙爭霸數(shù)十年。
二是劉仁恭。文中所寫“吾所立”是指劉仁恭借李克用兵馬奪取幽州,后劉仁恭與李克用反目,歸附于朱溫,他的兒子劉守光開始稱燕王,后來稱帝。這里稱劉仁恭為燕王,是籠統(tǒng)的說法。
三是契丹人,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原與李克用結(jié)盟夾擊朱溫,后來卻撕毀盟約,與朱溫結(jié)盟。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這幾個動詞刻畫了莊宗李存勖怎樣的形象?
首先是他對復仇極為重視:他將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廟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勝后,請下箭,還要用錦囊盛起來,告慰父親。
再者,他對復仇極為決絕:每次作戰(zhàn)都要帶著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報仇。因此,這幾個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zhí)行父命決絕復仇的形象。
第二段總結(jié):第二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經(jīng)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寫衰作張本。
第三段第一層內(nèi)容理解:莊宗用繩索幫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之后又寫道:莊宗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大臣的頭,一一復仇之后,莊宗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作者詳細描寫了莊宗復仇的經(jīng)過。面對著莊宗的赫赫戰(zhàn)功,作者不禁發(fā)出了“壯哉”的感慨。
問題探究:
1.作者為何要大費筆墨逐一描寫莊宗消滅敵人?
寫莊宗逐個消滅仇敵,極力表現(xiàn)其聲威的壯大,一方面照應開頭“盛衰”的“盛”,極力寫英勇殺敵的威武雄壯,也暗示了成功背后的艱辛。另一方面越寫奮勇殺敵的極盛之勢,也越能與下文的迅速敗亡形成對比,從而更好地揭示主題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
第三段第二層內(nèi)容理解:短促有力的語句,讓讀者直觀地感知到了李存勖的敗亡之“神速”。
通過梳理有關李存勖的履歷,我們關注到后唐莊宗李存勖從接受遺命到后唐建立,經(jīng)過了十五年奮戰(zhàn),而“失天下”僅三年。
敗亡的導火索,令人觸目驚心:一夫夜呼,是說公元926年,樞密使崇韜和他的女婿、莊宗的異母弟存相繼被殺,加上其他天災人禍,一時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兵士黃甫暉當時奉命戍守瓦橋關,戍期已滿,卻被留下守貝州,心懷不滿,便趁機糾眾殺部將楊仁晸,裹脅裨將趙在禮為亂。這次兵變發(fā)生在夜間,故稱“夜呼”。莊宗之禍,自皇甫暉一夫夜呼而起。
其后“亂者四應”是說李嗣源發(fā)動兵變,郭從謙首先響應,率從馬直親兵攻皇城,縱火焚燒興教門,闖入內(nèi)宮,亂兵在宮樓上用箭射死了倉皇東出的唐莊宗?!读婀賯餍颉穼⑵涓爬椤耙环蛞购?,亂者四應”以及“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此外,這段文字更寫出了敗亡之際的倉惶落魄,“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這“極衰”時的“泣下沾襟”又與前文“得天下”時的“意氣之盛”形成強烈對比,為下文議論張本。
歐陽修用李存勖復仇的極盛之勢為其敗亡的神速蓄勢,功業(yè)到達頂峰之后,頃刻間,一敗涂地,“意氣之盛”蕩然無存,對比極為鮮明,不禁引發(fā)人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qū)е吕畲孥猛鰢??行文至此,再進行議論,必然水到渠成。
文章先讓一步,講道難道是得天下困難,失天下容易嗎?自然并非如此,文章隨即作出回答:或者考察他成敗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事吧。接著開始分析到底是怎樣的人事致其成敗,引用了《尚書》中的古訓“滿招損,謙受益”,暗喻莊宗之前謙虛謹慎,終于成事,之后沉湎享樂,終致顛覆。由此得出結(jié)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皯n勞興國,逸豫亡身”是對人事的具體解讀,也是作者以史為鑒得出的結(jié)論。
第四段內(nèi)容理解:正因為莊宗之前憂慮勞苦,竭忠盡智,所以強盛的時期,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而后安于享樂,不思戒慎,所以等到他失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身死國滅,被天下人譏笑。最后又將此論推而廣之,禍患常常是從極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進而得出結(jié)論: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人或物困擾,難道知識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豈獨伶人也哉”的言外之意?
作者在敘述莊宗得失、盛衰的對比中,深化了主題,其實,讓作者深思的不僅是后唐莊宗的滅亡教訓,更讓人擔憂的是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內(nèi)外交困的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應該振作覺醒了,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江山。
因此,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借古諷今,諷諫當時北宋王朝的執(zhí)政者要以史為鑒。
其實,歐陽修并非危言聳聽。后來北宋王朝亡于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是一個沉溺于歌舞與書畫的君王。李存勖寵愛優(yōu)伶,熱愛演戲,宋徽宗擅長繪畫,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和責任卻是一國之君。他們都違背了自己的使命,最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請同學們思考,我們還學過哪些借古諷今的文章?
杜牧《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蘇洵《六國論》:“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以上所論都是在提醒后世的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歐陽修通過《伶官傳序》中敘寫莊宗的得失盛衰之變,形象直觀地告誡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體現(xiàn)了古代文士的良知與家國情懷,始終關懷民族命運前途。
(三)總結(jié)文章論證思路與寫作特色
論證思路:首段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并且概括舉莊宗成敗事例作為論據(jù),得則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則一夫作難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在得與失的強烈對比中,寓議于敘之中,得出結(jié)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并由此推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寫作特色:
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后唐的盛衰對比,先寫莊宗極盛的史實,再寫其極衰的場面,后面總言興亡,喟嘆不已。一盛一衰,既揚又抑,交錯成文。通過盛衰對比,昭示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這樣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歷史教訓。
在語言方面,辭氣委婉,言語懇切
文章作為一篇旨在以史為鑒的史論文,依據(jù)史實,娓娓道來,仿佛與預想中的讀者談古論道,辭氣委婉,言語懇切。文章敘莊宗功業(yè)輝煌,語含敬佩;述其迅疾隕落,則充滿嘆惋;論其敗因,先用反問,再以疑問呼應觀點,使得說理委婉懇切。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文章以散體寫史論,間以對仗工整的駢句,駢散結(jié)合,錯落有致;適當運用長句,調(diào)節(jié)語勢,張弛有度,讀起來抑揚頓挫,感情飽滿,氣勢旺盛。
其次,本文語言平實,言簡意豐。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基本用平實的語言敘述事例,闡發(fā)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概括性強;議論簡明扼要,切中肯綮。有些語句,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言簡義豐,發(fā)人深省。
(四)文言現(xiàn)象總結(jié)
總結(jié)一詞多義現(xiàn)象:盛、困、告
總結(jié)通假字:無、讎
總結(jié)古今異義:少牢、人事
總結(jié)特殊句式:判斷句、狀語后置句、被動句
四、課堂小結(jié)
《伶官傳序》旨在知古鑒今,告誡沉溺的惡果,警示亡國的落魄。同樣,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這樣的規(guī)律于今日也能帶給我們啟示,來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就如火炬在前,一直照亮我們的漫漫人生路。
五、課后作業(yè)
優(yōu)秀的史傳文學,往往圍繞歷史人物,選取恰切的歷史事實,既敘寫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將史家對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的態(tài)度蘊含其中。研讀課文,為本文的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
提示:完整的人物年表包括以下內(nèi)容:年歲、年月、本人經(jīng)歷和活動事跡、傳主所處時代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家族情況和社會交往等。
【學習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掌握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嚴謹?shù)恼撟C結(jié)構(gòu)和論證特點;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復誦讀中理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及文中警句對人生的啟示。
【重點難點】
1、掌握文中詞類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義詞的意義;
2、理解文本中的史實及其關系,以及本文的例證和對比論證方。
預習案教材助讀—臺前幕后,先睹為快
導入: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葉詩xx新運動的倡導人,著名的古文學家三蘇父子、曾鞏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門下。
2.解題《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读婀賯鳌肥且黄蟼?,寫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伶官,指古代宮廷樂官。本文是指供奉內(nèi)廷,授及官職的伶人。后唐莊宗李存勖喜好音樂戲曲,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勢,擅權(quán)亂政,使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以莊宗寵幸伶人,身死國滅的歷史事實為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并闡明了國家盛衰成敗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關于序:序,是文體的一種,有文序和贈序之分,序也稱敘、引、導言、前言之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契領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nèi)容,可以放在詩文前面,也可放在書的后面。贈序是臨別贈言,內(nèi)容多推重、勉勵之辭,如《送東陽馬生序》。
4.了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戰(zhàn)亂頻仍,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優(yōu)伶,“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所惑,使其得以重權(quán)在握。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quán)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后又單人獨騎逃走。莊宗親征敗北,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fā)表感慨,借事論理,指出王朝興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預習檢測——給加粗字正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錦囊chéng三矢shǐ及仇讎已滅chóu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組歟(yú)
挖空練習答案
1、人事(人的作為)2、原(作動詞,推其根本)3、所以(……的原因)4、世言(世人說)5、與(給)6、其(副詞,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應當”“一定”)7、乃(你的)8、從事(官名,這里泛指一般屬官)
9、驅(qū)(奔馳,快跑)10、納(收進,收藏)11、方(當)12、系(縛)13、組(絲帶、絲繩,這里泛指繩索)14、函(匣子,這里用作動詞,用匣子裝)15、仇讎(仇人)16、一夫(一個人)17、應(響應)18、抑(或者,還是)19、本(考察,探究)20、跡(事跡)21、舉(全,整個)
翻譯答案
①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得分點:興、逸、豫、亡)
②人生的禍患常常是由極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而有才智勇氣的人也多為他所溺愛的人或物困擾。(得分點:忽微、獨,被動句)
【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提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這一立論的根據(jù)。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論證中心論點。第二段承上敘事,詳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事例。第三段轉(zhuǎn)而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第三部分(第四段)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訓,總結(jié)全文。
探究案學始于疑—質(zhì)疑解疑,合作探究
【基礎知識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為的嗎?
2.翻譯下列句子:
(1)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
(2)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到祖廟去祭告,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3.翻譯:(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2)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難道是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嗎?或者推究他成功失敗的軌跡,都是由于人事呢?
4.翻譯: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禍患常常是從極細微的錯誤積累而成的,有謀略有勇氣的人,(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伶人才如此嗎?
【文本探究】
1.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jù)?怎樣過渡到分析中去的?
論據(jù):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
過渡: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這一句。
3.作者認為莊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
結(jié)論:“盛”——“憂勞可以興國”“衰”——“逸豫可以亡身”
4.讀二、三段,從論證角度上考慮,作者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
(1)例證法。本文屬于史論。寫史論使用例證法,可以以論帶史,以史論證。運用這種方法,關鍵在于準確地選擇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為事例,并加以詳述,體現(xiàn)了選材的匠心。
(2)正反對比論證
A.正面,憂勞可以興國憂勞有具體表現(xiàn)嗎?“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背負著父親的遺恨三把箭?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勞”:其后用兵……及凱旋而納之。一系列動詞表明:身先士卒。征戰(zhàn)16年,幾乎年年用兵,31字,既顯示了作者的筆力,也讓我們感受到得天下的艱難、辛勞,愈是艱難愈是顯示出“人事”的重要性。
B.反面,逸豫可以亡身盛衰對比,突出其衰敗之速
5.作者從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了結(jié)論?
A“皆自于人。”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p>
C“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p>
6.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是轉(zhuǎn)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diào)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圍繞它進行論證:
(1)緊接著這句話點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說明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認識的歷史根據(jù)。
(2)第二段敘述莊宗和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nèi)涵。
(3)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diào)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7.在文章結(jié)尾,作者為什么強調(diào)“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因為本文是為《伶官傳》所寫的序,這樣強調(diào)既可以扣住題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廣之,更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十分深長。
王永安
伶官傳序..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
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忽微,逸豫。
3、能力目標: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nèi)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读婀賯鳌肥且黄蟼?,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釋題: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1.盛衰之理?????????????????????????????理:道理
[4]
教學目標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詞語,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揚頓挫的特點,體會作者對后唐莊宗的嘆惋之情和借史諷喻的苦心。
3、了解史論文以史帶論、以史論證的特點,深入理解、體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內(nèi)涵和人生啟示。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文中的相關文言知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反復誦讀,鉤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和論證特點。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培養(yǎng)憂患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
難點: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六國論》中蘇洵警告當權(quán)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過秦論》中賈誼以秦警醒,“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么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二、寫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三、作者介紹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創(chuàng)新運動的倡導者?!疤扑伟舜蠹摇敝兴未奈逦惶K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四、題目解說
伶:封建時代的樂工,演戲的人。
伶官:授有官職的樂工或演戲的人。
伶官傳: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nèi)容。
五、層次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jù)。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經(jīng)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zhuǎn)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總結(jié)全文。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
①開篇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發(fā)思考;
②總領式點出拿莊宗興亡的歷史進行說理,引起下文,為下文的敘事說理做鋪墊。
2、“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及凱旋而納之”這幾句話中哪些動詞用得好?
明確:
“受”“藏”“遣”“告”“請”“盛”“負”“納”等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zhí)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時期的征戰(zhàn)情況,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及“人事”的作用,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3、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明確: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nèi)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jié)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diào)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為什么?
明確: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jīng)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至此,文章似乎已經(jīng)有了一個完整的結(jié)構(gòu)。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xù)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jīng)驗教訓,強調(diào)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這就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xiàn)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xiàn)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
5、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明確:
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zhuǎn)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6、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盛衰”進行對比論證的。
明確:
文本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證,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jù),從論證過程到結(jié)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fā)的感慨或議論,都是具有對比性的。文章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脈絡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
7、“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jié)合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簡要分析。
明確:
①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jù)。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nèi)涵。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diào)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題目是“五代史伶官傳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結(jié)合文本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
觀點一:沒有文不對題。歐陽修寫作《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主要目的是:總結(jié)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而有關伶官的事情在《伶官傳》中已經(jīng)有了詳細的敘述,本文不需要重復。
觀點二:有點文不對題。莊宗的衰敗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來評述國家興盛衰敗的道理,雖然《伶官傳》中詳細地敘述了有關伶官的內(nèi)容,但在這篇文章中,也應該簡要地敘述一些有關伶官的事情,讓讀者更明確地把握文章主旨。
七、中心思想
文章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之盛衰取決于“人事”,“優(yōu)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比宋統(tǒng)治者應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八、寫作特點
①語言委婉,氣勢旺盛。
全文從“嗚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嘆再嘆,以嘆始,以嘆終。于反復詠嘆中顯示委婉的韻致。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對仗工整的駢句,造成鮮明的對比氣勢和節(jié)奏感;適當運用長句,調(diào)節(jié)語勢,有張有弛。
②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發(fā)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敘莊宗成敗之事,語勢猛升陡降;繼而步步緊逼,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評論莊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訓,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九、補充資料
書序
“書序”作為古代序文的一種,或由作者自己撰寫,或出自他人之手。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nèi)容。
伶人
伶人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史載,黃帝時伶?zhèn)愒煲魳泛蠓Q樂官為伶官,后來也將以演戲為生的藝人包括進來,將他們統(tǒng)稱為伶人。伶人的社會地位卑下,我國自古就有“樂戶”制度,也就是說伶人都必須列入專門的戶籍,且他們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為良。清朝的時候,還有專門的規(guī)定禁止伶人參加科舉。
十、總結(jié)全文
本文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布置作業(yè)
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取一句,說說它對你的啟發(fā)。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滿招損,謙受益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課后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歐陽修的一生是與酒為伴的一生??v觀他對酒的態(tài)度的變化,從“無飲酒”到“頹然乎”醉其間,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壺”得意于其間,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歷程的變化。()。中國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可以說,他們既是儒家思想的________,也是儒家思想的踐行者。
儒家________人采取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要以天下為己任,義不容辭地承擔社會使命。因此他們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為開端。于是,在青年歐陽修的身上,可以看到“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在閃耀著。不飲酒,正是他恪盡職守、堅守正道的體現(xiàn)。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多年的仕途闖蕩,風波迭起,貶謫成為常態(tài)?;潞V谐粮〉臍W陽修,一方面尊奉儒學,對政務盡職盡責;另一方面,每日面對官場種種黑暗,又無法做到________。沉醉,便是歐陽修心靈糾結(jié)的外現(xiàn)。
最終,隨著個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時間的流逝中漸行漸遠,道家回歸自然的思想就成為士人們的精神寄托,成為歐陽修心靈的慰藉地。這種超脫不是源于歷經(jīng)世事后心靈的寂滅引起的,而是對帶來的社會秩序束縛的一種掙脫,是心靈的自由和奔放。以酒為樂,便成了老年歐陽修________的宣告。
1、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了解歐陽修的這種經(jīng)歷與心態(tài)的變化有助于我們理解他的詩歌
B、歐陽修的這種經(jīng)歷和心態(tài)的變化在他的詩歌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
C、而這種經(jīng)歷和心態(tài)的變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歐陽修對酒的態(tài)度的變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傳播者鼓吹置之度外置身事外
B、締造者激勵置之度外置身事外
C、締造者鼓吹熟視無睹超然物外
D、傳播者激勵熟視無睹超然物外
3、文中畫框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這種超脫不是源于歷經(jīng)世事后心靈的寂滅,而是對社會秩序帶來的束縛的一種掙脫。
B、這種超脫不是源于歷經(jīng)世事后心靈的寂滅,而是社會秩序帶來的束縛的一種掙脫。
C、這種超脫不是由歷經(jīng)世事后心靈的寂滅引起的,而是對帶來的社會秩序束縛的一種掙脫。
D、這種超脫不是源于歷經(jīng)世事后心靈的寂滅引起的,而是對社會秩序帶來的束縛的一種掙脫。
4、閱讀下面一則短文,按要求答題。
據(jù)載,歐陽修為宰相韓琦寫了一篇《相州晝錦堂記》,交稿寄走后,他細細推敲了一下,覺得有兩句欠妥。他便派人騎快馬到韓府將文稿追回,做了修改。韓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讀之才發(fā)現(xiàn),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中增加了兩個“而”字。他反復吟誦“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后,不禁拍案叫絕。
韓琦為什么對歐陽修增加的兩個“而”字拍案叫絕?請從語言表達效果的角度簡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
1、C
2、D
3、A
4、修改后雖語意未改變,但是語氣由急促變?yōu)槭婢?,似潺潺的山間流水,多了一份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所以,韓琦對增加的這兩個“而”字拍案叫絕。
解析:
1、上句的落腳點是歐陽修的宦海經(jīng)歷和心態(tài)的變化,下句的陳述對象是“中國古代文人”,只有C項起到了連接前后句語意的作用,故選C。
2、傳播者:是傳播行為的引發(fā)者,即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主動發(fā)出者。締造者:一般指對創(chuàng)建某個組織、有形的無形的群體甚至國家等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根據(jù)語境,應選“傳播者”。鼓吹:①宣傳提倡。②吹噓。激勵:激發(fā)鼓勵。根據(jù)語境,應選“激勵”。熟視無睹:雖然經(jīng)??匆?,還跟沒看見一樣,指對應該關心的事物漠不關心。置之度外: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根據(jù)語境,應選“熟視無睹”。超然物外:①超出于社會斗爭之外。②泛指置身事外。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關心。語境強調(diào)老年歐陽修掙脫社會秩序束縛,追求心靈自由,應選“超然物外”。故選D。
3、畫框句中有兩處語?。阂皇墙Y(jié)構(gòu)混亂,“源于歷經(jīng)世事后心靈的寂滅引起的”可改為“源于歷經(jīng)世事后心靈的寂滅”或“由歷經(jīng)世事后心靈的寂滅引起的”;二是語序不當,“帶來的”作定語,修飾“束縛”,故應將“社會秩序”和“帶來的”交換位置。只有A項全部改正了錯誤。故選A。
4、此題要求“從語言表達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讓學生分析語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說明增加虛詞“而”帶來的表達效果。所以,應側(cè)重賞析虛詞的表達效果。
[教學目標]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理解“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以下問題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別多少歲?
提示:課下注釋生卒年(24、28、39、42歲)
2,在這幾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別發(fā)生了什么事?盡量用原句回答。
24歲:接受三矢,繼父遺志“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币粋€胸懷大志,雄姿英發(fā)的少年統(tǒng)帥。
28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39歲:亡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建立的后唐。
但,莊宗寵信伶人,使朝廷上下離心。42歲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朗讀:“及仇讎已滅……何其衰也”
3,靜思想象:君臣凄然相向、淚下如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問:李存勖從滅敵到立國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么?
“盛衰之事,豈非人事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莊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葉重提舊事,他要人們記取什么教訓呢?
“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板書設計:
時間事件結(jié)論
(得)908年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組憂勞可以興國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國滅
衰(失)926年(一夫夜呼……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數(shù)十伶人困之)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于其間,是為六一。(《三朝言行錄》)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官館閣???,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yǎng)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辭?!罚保梗福鼓臧妫?/p>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
三.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yōu)(pái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quán)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點
1,欲抑先揚
課文先講得天下的過程,李存勖得天下時的態(tài)度。
找出體現(xiàn)憂勞的詞,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敘代議其失,后轉(zhuǎn)入議論,說明盛衰異時,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
相信《伶官傳序課件推薦12篇》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幼師資料,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官傳序課件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俗話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計劃和準備。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幼兒園教師經(jīng)常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是時代的記錄,它是產(chǎn)生于人類實踐活動。資料可以作為參考給我們一些學習工作靈感。那么,你知道幼師資料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嗎?為此,小編特意呈上“五花山課件”,可能你會喜歡,歡迎分享。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中的15個...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些能用到的資料。資料是作用于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可供參考的材料。參考相關資料會讓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更高。既然如此,你知道我們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內(nèi)容啊?經(jīng)過整理,小編為你呈上2023分與合課件,請閱讀,或許對你有所幫助!教學內(nèi)...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認為這篇“行程問題課件”文章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教案是老師上課之前需要備好的課件,每位老師都應該他細設計教案課件。要知道學生課堂反應也會在老師教案課件里體現(xiàn)出來。本文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如需決策請自行判斷!...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當一次工作學習即將開始時,我們通常會提前查閱一些資料。資料可以指生產(chǎn)、生活中必需的東西。如:生產(chǎn)資料;生活資料。有了資料的協(xié)助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那么,你知道優(yōu)秀的幼師資料是怎樣的呢?經(jīng)過搜索整理,小編為你呈現(xiàn)“誠實守信課件推薦12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馬上收藏本頁。...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優(yōu)質(zhì)課堂,就是幼兒園的老師在講學生在答,講的知識都能被學生吸收,為了更好的學習,一般教師都會在授課前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幼兒園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課件推薦 五官小班教案大全六篇”,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