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過程中突然涌現出新的創(chuàng)意和思路,我們應當立即將其記錄下來。撰寫個人心得和體會能夠增強我們的思維能力,提升寫作水平。根據您的要求,我們修改了文章標題為“教學老師讀書心得”,以滿足您的需求。希望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收藏并與您的朋友們分享!
做個有人情味的老師
——讀《教學勇氣》有感
錢華***
面對著本月就要交的一篇讀書筆記,我再次慢慢細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我驚嘆作者從自己做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將他幾十年教學生涯中獲得的心得通過許多真實的教學故事,生動地為我們一一展現。身為教師的我也進行了一次認識自我心靈的旅程。讀到一些地方,我的心會不自覺地發(fā)出一些共鳴:
“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衛(wèi),守護著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的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于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擁入懷中,”“教師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并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p>
做個有人情味的老師,意味著不斷得寬容他人,關心他人,關注他人,尊重他人;意味著不能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承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币氤蔀閷W生都喜愛的教師,就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學習中、活動中、生活中的。教學中就更離不開教師的贊美與給予,教師還要做到給予不吝嗇、贊美多一些,班級管理中處處體現出人情味。
如:本學期我剛擔任班主任工作,在座位調整上出現了意見,班級同學都不愿意和調皮大王一起就座,好象他是瘟神似的躲避他,多個家長也打**給我,希望老師不要將自己孩子與其就座,家長的言辭激烈,我能理解。一方面,我和父母協(xié)商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告訴他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我試圖幫助這個淘氣的孩子。我不認為我能讓每個孩子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在我眼中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去找這個孩子,發(fā)現他比以前好多了。我相信他的進步。我就問他“班級中最好的朋友是誰?
”他用充滿疑惑的眼神看著我,小心翼翼地告訴我好朋友的名字,于是我征求了他好朋友的意見愿意和他做同桌,于是對他說:你進步了所以老師獎勵你與好朋友同桌,你高興嗎?孩子臉上露出了笑容。
就這樣調座位風波總算平息下來了。
班級中的問題學生,與其他群體相比就更離不開老師和同學的尊重,這些兒童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灰色兒童”,這些孩子學***吃力,自己有一種被遺忘,被排斥的感覺。他們心理上的弱勢需求更多地被外在的極端行為所掩蓋,因此他們對教師更為敵視,對學校紀律更為漠視。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歧視、輕視、藐視這群兒童,在生理、心理上多關心和幫助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與信任,使他們走出自己的世界,打開內心那扇脆弱的門,去呼吸外面新鮮的空氣。
在工作中,我盡量尊重每一個孩子,用心去觸摸每一顆小小的心,讓他感受到我的愛。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碰到過一位體弱多病的有“顛病”的男孩,他愛說謊且經常不做作業(yè)。他父母不管心他,因為他病了,所以他有弟弟妹妹,每次考試他都不及格。
作為班主任,我沒有拋棄他,特別是在他生病期間,我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了孩子溫暖,讓他信任我。他開始和我說心里話,做錯事能主動和我承認錯誤,我逐漸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使這位孩子在小學里健康地成長。
其父母對我也感激不盡。
贊美、夸獎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任何孩子都需要在承擔一定的責任時得到鼓勵和幫助,教師應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例如:“真棒!
”“你干得太好了!”“老師相信你!”“你能行!
”……當我們找學生談話時,那含笑的目光,會使他放棄戒備心理,造成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當學生課堂上因緊張而回答不出時,微笑對他是一種激勵;當學生因犯了錯誤而惴惴不安、手足無措時,笑容對他來說是一種諒解;當學生做了有益的事時,笑臉對他來說是一種最好的獎賞;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的笑顏會給他增加信心力量;當我們和學生一起閑談、游玩時,我們的歡笑就會使學生倍感親切。老師笑得越多,學生就越活潑可愛,學得越多。
《教學勇氣》使我知道了只有我們教師能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我們才有資格說教師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中……
強制提問教學法使課堂變得主動和被動
-- -《做最好的老師》有感
把課還給學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是學生惰性強,提不出問題。二是老師惰性強,即使學生提問題,老師也不愿面對學生千奇百怪的問題,因為這樣備課難度大大增加,還不容易控制課堂,影響教學進度。
所以長期以來,課改喊了很多年,課堂真正的自主學習并沒真正落實,大多沿用結合教學重點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的層次,不敢正在放開。今天讀了李鎮(zhèn)西老師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看到了“逼問激疑:讓問題點燃學生的求知欲”這一章,很有啟發(fā),好像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李鎮(zhèn)西在書中說,真正有用的問題應該從學生身上解決,這樣教學才能更有針對性。但長期被動學習的學生往往不能提出問題,即使有問題,也不愿意提出問題。面對這種現狀,第一,這就需要老師“逼” ,甚至達到“你不問,我就不講”的地步。
不要怕麻煩,也不要認為問題幼稚、雜亂無章。只有先強迫他們,他們才能更好,更有可能提出問題。第二,要教會學生無中生有。有些課文簡單易懂。很多學生會覺得沒有問題。
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無中生有”地發(fā)現問題:在看似明白曉暢的地方發(fā)現其耐人尋味的底蘊,“于不疑處有疑”?!坝诓灰商幱幸伞?,最基本的方法是讓學生在“不疑處”多想想:
“為什么會這樣寫?”“能不能不這樣寫?”“還有沒有更好的寫法?
”學生如果具備了這樣深入**的思維能力,即使再簡單的課文他們也會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許多問題。第三,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優(yōu)質問題。語文教學中的所謂“高質量”的問題,其實就是盡可能地緊扣教材訓練內容的問題。
除了讓學生找出有關字詞句障礙,我一般是讓學生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進行思考,進而發(fā)現問題。一般敘事:敘述的要素是什么?
繼續(xù)對結構是怎樣的?記敘的詳略是怎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有哪些?
所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語言”。
散文:形是怎樣散的?神是怎樣聚的?
文章的構思如何?論證:中心論點、論證結構、論證方法和語言特點。
說明文:對象、特征、順序和語言。有時,***還提倡學生對所有課文養(yǎng)成“四問”的習慣。
這四問是:寫了什么?怎樣寫的?
為什么這樣寫?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
我覺得***的做法很有指導意義。對我啟發(fā)很大。尤其是后一點,在我平時的教學中,基本都是從文章的文體特點進行學習指導,在深度引導解讀中也常常遵循— 寫了什么、怎么寫出來的、為什么這樣寫、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這樣的步驟,但就是控制性學習太強,自主發(fā)問式的自主學習實踐只是偶爾為之,遠遠不夠。
看了***的文章,我增強了信心,我愿多點耐心、愛心,增加些智慧,少點近利,多點遠見,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把教室還給學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多說無益,不如行動。自主課堂請從逼問開始。
2018年5月17日
2、怎樣做到有情趣?
(1)于老師說的“情”,指的是情感。具體來說,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有感情;第二,語文教學要有親情,教師在課堂上要有親情。
于老師有句名言:“蹲下來看學生?!彼J為,蹲下來看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蹲下,能容忍,能理解學生的頑皮、活潑、有趣;好課應當是“教師配合學生”,尤其是差生,更需要教師很好地“配合”。
因此,他總是以極大的寬容和耐心對待學生的錯誤和缺點。一般語文課上,經??吹降氖莾?yōu)秀生的表演,而于老師課上看到的卻多是后進生由不敢到敢、由不會到會的艱難跋涉過程。
其次,教師對語文教學要有情,特別是上課要有情。于永正認為,不熱愛語文教學,就不可能把語文教好,更不可能追求語文教學藝術。進入課堂,則是三者對話,更多的是在老師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和教材對話,這時教師關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學生。
于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教學藝術首先是善待學生的藝術,是在師生之間的“情”中;在課堂上,教師的職責是組織教學、指導、指導、激勵和激勵。于老師對學生的“情”是通過“戴高帽子”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解惑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耐心與激勵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期待、鼓勵的眼神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撫摸與微笑傳遞給學生的……總之,他是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
(2)所謂有“趣”,是指教師要把課上得富有趣味性,達到讓學生愿意學、樂此不疲的效果。當然,于老師所追求的有“趣”,不是簡單地指把課上得熱熱鬧鬧,戴上頭飾表演表演,做個“課件”演示演示等等,而是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狠下功夫:首先,要鉆研好教材。
于老師每次備課都是先埋頭讀課文,讀呀、想呀、想呀、讀呀,什么時候讀出門道來了,什么時候興奮起來了,什么時候才肯罷休。因為他認為,這法那法,讀不懂教材就沒有法。于老師講的“備讀”,一是指要讀懂、讀出文章的妙處,做到了有一種興奮的感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那就意味著教學的成功;二是要讀出感情來,因為教師繪聲繪色的朗讀也會使語文教學富有趣味性,聲情并茂地朗讀會使學生借助聽覺形象進入文章的意境,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和興趣。
于老師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煉成了范讀的“絕活”,有的課文他能讀得學生眉飛色舞,有的課文他能讀得學生潸然淚下。
其次,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于認為,精心設計的教學程序應該將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一節(jié)課哪怕只有一點、兩點,哪怕是一個精當的有意思的提問,只要出其不意,就會使學生感到有趣味,因為“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課也是如此。
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可以培養(yǎng),個性取決于影響力。所以,于老師堅持把“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作為自己的教育座右銘之一。
正是因為于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重情趣,自身又有很強的綜合素養(yǎng)和很高的人格魅力,才使他的語文課常上常新。比如:教學《小稻秧脫險記》,他出神入化地和學生聯(lián)袂表演;教學《新型玻璃》,讓學生以《玻璃的自述》為題,煞有介事地做著“推銷自己”的廣告;口語交際課《借鉛筆》《壓面條》,不動聲色地“寓語言訓練于交際活動之中”;《四毛趣事》《豬九戒》等畫圖想象作文課,學生充滿童真童趣,無限愜意地進行著自己的言語創(chuàng)造……由于他上課有情有趣,善待每一個學生,尤其理解、關愛學困生,因而,他贏得了學生,也贏得了教育的成功、人生的輝煌。
我想,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應該想于老師一樣胸懷大愛,愛自己的微笑,愛自己的學生,把自己的愛輻射到周圍的每一個人,這樣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師!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書中“和學生問題的碰撞”這塊內容。
原來的我,總是要求教到哪一課就把那一課教透,把自認為是問題的部分分析透徹了,最終必定以沒問題收場。學生似乎也看出我的這個“掌控”意識強烈,也就點頭附和著。
再后來的我,課改開始了,我也與時俱進了一把,在預習這部分內容中加上了一項“提出問題”,學生們倒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問題還真是我沒想到的,碰到這情況我的處理方式是拿出來讓同學們討論解決,或者我最后給個我的見解。形式仍是最終以“沒問題”結束。
記得上學期上《松鼠》這一課時,到了“提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當我們都在感嘆作者把小松鼠描寫得是如何的可愛、聰明,有個學生舉手問道:“通過這位作者對松鼠的描寫,感受到作者應是很喜歡松鼠的,但為什么結尾處寫到‘他們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畫筆,皮可以制成皮衣。’呢?”
當時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對啊,為什么呢?我如何對答呢?我需要些時間,于是我讓學生討論起來,但肯定的是這一定是個好問題!
學生們討論的還真熱鬧,談到了“這是敗筆”“這的確血腥了些”“誰會把自己喜愛的動物吃了,殺了呢?”
我當時就想一定要給個結論給學生,不然這課不成功。我把自己的理解告訴給學生:“從文章體裁看,這是篇說明文,所以作者是從客觀上給讀者以全面的認知才加上這句話的,說明了松鼠的其他用途。”
說完,下課了,學生似懂非懂的看著我,我倉皇而逃……
事后,我查閱了各個資料,原文,我才發(fā)現這是編者改加的一句話,作者自己根本沒有這句話的。我惋惜我的獨斷,我慚愧我的教法。雖后來又和學生解釋了一遍,但總感到遺憾越來大,時間的推移,歷史的重演,自己不斷的問自己“語文課堂究竟是怎樣的呢?”
1、 注意學生的自我閱讀和自我理解,體驗課文的語言特點。課堂上學生直面文本,與語言親密接觸,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竊讀過程中饑腸轆轆的勞苦,經歷擔憂、恐慌和懼怕的痛苦,體驗驚喜、快樂與滿足的幸福。并結合文中語句,聯(lián)系自身感受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復雜感受。
然后再次研讀課文,以“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為散發(fā)點,從具體語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的滋味,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
二、關注學生言語現象,讓學生學“語”習“文”。語文教學的主目標是促進兒童的語言發(fā)展,羅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欣賞、品悟課文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交流中充分體現了高段語文的表達特點,不是片言只語,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課文的語言進行大段語言鋪陳敘述,從而實現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在這過程中,訓練了語感,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3、 教師語言清新雋永,典雅自然,與林海音的文本語言融為一體。羅老師自始至終定位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上,引領著學生思維和話題的走向,使課堂問題討論焦點化,始終圍繞“竊讀的感受“展開。同時,羅教師家常談話式的“伙伴語言”,頗富有吸引力,引領著學生在不知不覺走進了文本情境,涵泳了語言,提高了認識。
《數學教學測量與評估》,田萬海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年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比教實用,不僅有詳實的理論,更重要的是舉了很多例子,更加容易體會那些理論的意義,而且我對各類教學目標水平的測試題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但我對本文涉及的一些公式不太了解,也不知道這些公式是如何相互推導出來的。
第一章數學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指教師期望學生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發(fā)生變化的次數和程度。
恰當表達的教學目標通常是表達學生行為的陳述句;(2) 句子謂語是表達學生行為的動詞,即行為目標;(3) 句子的賓語是指賓語的內容。學習的本質是內在心理的變化,如何使教學目標成為內在過程與外在行為相結合的目標?這很值得我們思考。
國內把教學目標分為以下四類:
1.了解(知其然)
(1)識別、回憶:再認、再現、復述學習過的資料;
(2)計算、畫圖;它不需要選擇簡單的算法來計算和繪制簡單的幾何圖形;
2.理解(知其所以然)
(1) 解釋:能夠復述關鍵概念;
(2)舉例:舉出確切的例子;
(3) 轉換:問題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轉換。
3.掌握(會與不會的問題)
(1) 運算:對數和公式變換;
(2) 繪圖:預先繪制滿足給定條件的圖形;
(3) 推理:揭示已知信息與未知元素之間的關系。
4靈活應用(烹調與否,活與否)
(1) 元素分析與綜合:它可以將給定的信息分解成各種元素并進行分析;
(2) 結構關系分析與綜合:對個組成部分進行重組,形成新的、清晰的關系。
把教學目標弄清楚,更有利于我們制定測試方案。
第二章:檢驗的統(tǒng)計指標:影響信度的因素如下:
抽樣誤差(當選擇大樣本時,趨于0,所以不考慮),隨機誤差(主要考慮真分數,受測團體的范圍,測驗的長度,測驗的難度),系統(tǒng)誤差(不影響一致性,所以不考慮)。 對于測驗的效度,一般用兩個相似測驗分數之間的相關系數表示,這種相關程度越高,可稱該測驗的效度越好。影響效度的因素有:
(1)被測樣品的大小和均質性;(2)效標。當使題目間的難度接近時,信度系數就會提高,那樣區(qū)分度就會不高,為了達到預定的效果,應該使測驗分數呈正態(tài)分布。但是在測驗中如何使信度、效度、難度、區(qū)分度都得到保證呢?
而且怎樣測量一次測驗到底測量了哪些心理屬性,對這些心理屬性能夠測量到什么程度?
第三章:數學試題設計:在確定試題目標后,下一步是選擇試題的知識載體
因為同一教學目標水平的測驗題可用不同的數學知識加以表述,選定知識載體有兩種途徑:一種把測驗所涉及的內容逐步分解到數學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知識點,然后選擇適量的、重要的知識點;另一種是對測驗可能涉及的原始知識點進行聚類分析,再利用適當的閾值將測驗目標分成恰當的類以確定測驗的知識載體。那么怎樣確定適當的閾值呢?
分配測驗的總分:確定試題和解答試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同時考慮各知識點在解題中的作用和正確解答該題所需的最高能力水平,以此為依據來確定分數,從而可以制定一個雙向細目表,使分數的分配一目了然。
題庫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計算機系統(tǒng)中實現的某個學科題目的集合”,它是嚴格遵循教育測量理論,在精確的數學模型基礎上建立起來教育測量工具。
由于題庫是一個精密的測量工具,其維護、管理、更新、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都是由專業(yè)人士來進行的,故基本上都是由某一重要的大機關封閉運行,其它普通的中小單位,無法支付龐大的購買和維護費用,很難有機會使用,這樣,國家投人大量資金建立的權威性題庫,只局限于某些權威單位使用,不能得到廣泛的普及,無法真正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由于網絡的發(fā)展,現在有些權威機構會建立一個web站點,統(tǒng)一管理和控制試題庫,經過授權的用戶,可以通過瀏覽器自由使用,包括組卷、測試、評價等等。這樣,可以發(fā)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讀了孫建峰老師的《發(fā)現語文——孫建鋒的享受對話教學》后,有很多感受和收獲。在這本書中,孫老師通過實際案例向我們解釋了一些在語文教學中的建議和思考。
“有人說,逐鹿的獵人,眼里只有鹿;捕魚的漁夫,眼里只有魚。他們永遠看不到真正的山水!在我看來,純粹應試教育下的人眼里只有分數,沒有生命。他們永遠不會喜歡現實生活中的對話。
”這是孫老師的對語文教學,對生命的另一種高度的闡述。我認為對我們的老師來說,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本我對對話教學不是很了解,讀了這本書后,我對對話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對話教學不是簡單的教師話語,而是師生之間的心與心的交流。以前,我上課,自己盡量少說或者不說,總是想方設法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生怕自己說多了而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卻沒有想到這使自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在語文教學和實踐工作中,我一直認為,“知識”這個概念就意味著會回答提出的問題。這種觀點敦促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和能力進行正確的評估?,F在,我才真正明白:
人生意味著對話。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課文之間的對話過程。新課程標準的闡述,讓我們明白這個過程主要包括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
其中,重點是學生與文本對話。
語文對話教學,這一過程具有相互影響、相互培養(yǎng)、相互促進的大美氛圍。在平等的對話中,師生那種認知與被認知、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被解構,一種民主的、平等的、互動的、共享雙贏的格局。師生相互尊重,相互傾聽,敞開心扉,真誠肯定,相互欣賞,相互接受。
備課時,我們可以與作者“對話”、與原著“對話”、與教材“對話”、與教材中的人物“對話”。對話教學并非絕塵而來、橫空出世,它是相對獨白教學的一場深刻革命。獨白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是各自獨立、互不往來的。
而對話教學,“對話者”帶著自己的心靈和探尋,帶著疑問和惶惑,帶著尊敬和自我尊敬,傾聽他人的意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對話,我們可以了解別人,也可以了解自己。
學生畢竟是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缺乏導致了他們認為很“到位”的體會,其實還與真正的“味”有距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提出自己的個人理解;另一方面,通過比較、分享、合作、反饋等對話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教師應該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誠發(fā)言,為學生提供一些更為寬闊的思路更豐富的選擇,鼓勵學生不斷克服由于自身認識局限所導致的主觀性偏差,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聚合到主題含義上來,從而獲得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領路、護航。但是,學生更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他們的意識不會依附于某個**而存在,他們的思想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趨成熟的,對話就讓我們的距離更加接近。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孫老師的這本《享受對話教學》,我才真正懂得了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怎么做的。在教學中享受對話意味著享受一種樸素有趣的對話藝術。讓我們敞開心扉,讓對話教學真正走進課堂,讓對話讓我們的教學更加精彩。
本書介紹的是小學數學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小學數學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等,它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本書的作者結合了現在的新課程標準以及新教材進行分析,做到理論與教材相結合。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紹了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計算教學、數學問題及其教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代數初步知識教學、統(tǒng)計初步知識教學、小學數學實踐活動,這樣多類型的教學介紹使我大開眼界,更使我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解提高了一個層次。
當我看到這個過程和**作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時,我想到了我通常的教學方法。在一些理論和概念的講解上過于包辦了,值得欣慰的是,我看到了這本書,還再反思。
我們常說,21世紀的人應該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應該有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來支撐。過程與**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所掌握的技能技巧都是有發(fā)展意義的,我們的課堂不是只為一節(jié)課而準備,而是有一個遞進和傳承的,不僅是知識上的還有能力上的,這才更能體現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針對教學方法的改變,教材也在發(fā)生著改變,我們的課本從最初提供機械化的記憶知識,到智能化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知識,教材成為了一方土壤,在這個地方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互相欣賞。這個過程應該是美好的、積極的、互利的。在這里寫作,我逐漸認識到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之間的巧妙聯(lián)系。
要練說,得練聽。聽是說話的前提。只有聽得準,才能具備正確模仿的條件,才能更高水平地掌握語言。我在教學中,注意聽說結合,訓練幼兒聽的能力,課堂上,我特別重視教師的語言,我對幼兒說話,注意聲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揚有致,富有吸引力,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注意。
當我發(fā)現有的幼兒不專心聽別人發(fā)言時,就隨時表揚那些靜聽的幼兒,或是讓他重復別人說過的內容,抓住教育時機,要求他們專心聽,用心記。平時我還通過各種趣味活動,培養(yǎng)幼兒邊聽邊記,邊聽邊想,邊聽邊說的能力,如聽詞對詞,聽詞句說意思,聽句子辯正誤,聽故事講述故事,聽謎語猜謎底,聽智力故事,動腦筋,出主意,聽兒歌上句,接兒歌下句等,這樣幼兒學得生動活潑,輕松愉快,既訓練了聽的能力,強化了記憶,又發(fā)展了思維,為說打下了基礎。
讀書讓人冥思,冥思之后是明理,明理之后是智慧。
我是一名英語老師,暑假我仔細閱讀了《語文教學策略》這本書,細細品味發(fā)現,原來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教學,她們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一種創(chuàng)新,一種智慧,語文課堂就是讓學生發(fā)現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成功的舞臺。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知識的樂園。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
在教育教學中,要認真評價每一個孩子,鼓勵和引導每一個孩子走向成功,用引導和鼓勵的方式樹立自信。老師的一句巧妙的話語,包含了老師的愛,包含了與學生平等的觀念,包含了老師發(fā)展評價觀,通過激勵和引導,激發(fā)了孩子學***極性。
自從讀了《語文教學策略》,我有如下幾點感悟:
首先,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上。要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訓練。
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離不開創(chuàng)造性語言的培養(yǎng)。在創(chuàng)造性語言訓練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十分必要的。在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方面,可從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入手,以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在創(chuàng)造性語言訓練方面,可以進行拓展、重組和轉化。
同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低年級學生,格式如此,因為他們年齡小,學要老師多去鼓勵和激發(fā)學生,他們才能去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第二:轉變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諧的環(huán)境,使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在英語課上,我發(fā)現有時在課堂上,學生們因為聽不懂而在課堂上制造麻煩,這讓我很困惑。后來,我發(fā)現有些方法是不恰當的,這導致了它。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從中吸取教訓,改變一些教學觀念,使課堂更加充滿活力。
第三:要改變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教師只是起輔助作用,讓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孩子。
第四,學習就是學習。他們都在學語言。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融入自然。同樣,作為英語語言,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出國,看世界,了解世界的語言和文化。
讀了《語文教學策略》,我對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方面非常欣賞,她們有屬于自己獨到的方法和見解去教授每一位學生。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自己作為一名英語老師也能學以致用,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這本書是在我們辦公室的讀書架子上偶然發(fā)現的,當時一看這本書的名字被吸引了,就想看看最好的老師如果不教書那應該干什么,所以就好好地看了一下這本書。
這本書展現了王開東老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藝術。為什么能很認真看完這本書呢,因為這本書不像別的書那樣枯燥難懂,也沒有長篇大論,而是分為兩四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都是王開東老師自己的成長故事或是對教育的獨特見解,其中有既有精彩的故事又有生動的教育案例、讀后不得不為王老師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章節(jié)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教育。其中很多故事就像一幅幅畫面場景吸引著我,比如小狗讓小貓猜糖、托爾斯泰的小說《太貴了》,美國的福斯貝里用“背越式”打破奧運會記錄,勇奪金牌等等故事,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個老師最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學會寬容。
就其中一個小狗讓小貓猜糖的故事來說一下個人的感受。小狗對小貓說:“你猜我口袋里有幾塊糖?!毙∝垎栃」罚骸拔也聦α四憬o我吃嗎”。小狗說:“猜對了兩塊都給你”。小貓咽了咽口水說:“我猜有五塊”。小狗笑著把糖放到小貓手里,說:“我還欠你三塊”。假如這個小狗是老師,小貓是學生呢?當小貓沒有猜對的時候小狗一句也沒有責備和批評,而是笑著說還欠三塊。不害怕錯誤乃是學習的起點,拒絕錯誤就是毀滅進步。在快樂甜絲絲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容易找到自我,從而更陽光健康的長大。
通過這個小故事你也會想到,其實在咱們每個班級中都會有這么一些學生,學習或者記憶東西是普通學生的兩三倍,學過的小東西可能過一天就忘了,他們通常被稱為差生,他們對班級影響很大,讓老師感到頭疼。既然“差生”的出現不可避免,那么,我們老師該如何認識“差生”?如何對待差生呢?從王老師的書中,我們懂得了沒有真正的差生,只有差異性。不能去歧視差生,人本身就是差生。差生是教師存在的理由,是教師的價值所在。
每個人都需要尊重和理解,他們更是如此。對待差生,給他們同等的愛,甚至是特別的愛,讓愛把這多遲開的花朵澆灌的更加絢麗多彩。
語文能力的本質是語言與精神的共存能力。語文課程就是要促進學生的語言和精神攜手走向美好的境界。著名超級教師王崧舟不僅注重豐富和優(yōu)化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而且注重改善學生的精神世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边@首詞是“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又名納蘭容若)的傳世之作《長相思》。
雖然沒有親眼目睹過王崧舟老師的可課堂,但從這次張老師給我們所**的錄像中,我已體會到了,他的才情,他的智慧,呵他對新課標的體認和對作品的詩意解讀,對這首詞作了激情演繹。王崧舟老師通過巧妙的起、承、轉、合,將短短的一堂課,短短的兩句詞,演繹得一波三折,波瀾起伏而又蕩氣回腸!我們下面坐的新教師的心也隨著課堂一起上此起彼伏。
王老師先從從王安石、張籍兩位詞家的鄉(xiāng)愁切入,引發(fā)學生探尋本課納蘭詞中的離愁別恨,這樣的導入自然是最適切,也是最“詩意”的。之后,深諳反復誦讀乃古詩詞研***的王老師祭出了“朗讀”的法寶,學生由讀準字音開始,直至讀得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終于不僅讀出了“味道和感覺”,也在讀中感知了詞的大意。
接著我們就聽到讀,其實語文課既要書聲瑯瑯,在讀中感悟之后又須靜思默想。誦讀過后,王老師的導讀策略轉為讓學生“默讀這首詞,看看插圖和注解,然后試著去想一想大概在講什么意思”。由“非常思念家鄉(xiāng)”而過渡到對作者“身”在**、“心”在何處的叩問,這是極其自然的步步遞升。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輕巧而精準的“點擊”,學生又在潛心涵泳中真切地體悟到了詞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幽怨哀愁。同時,教師的隨意呼喚和深情閱讀,對特定場景產生了強烈的轟動性和有效的渲染。
然后的一幕是“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他的家鄉(xiāng),他的故園,又是怎樣的畫面和情景呢?”教師突轉話鋒,讓學生瞬間進入“心系故園”的“追憶逝水年華”中。在舒緩的《琵琶語》的伴奏襯墊下,學生先是融情想象,繼而激越表達。
于是,旅途的艱辛、戰(zhàn)爭的悲壯,與美麗的家鄉(xiāng)、家人的溫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可以揣測到,在納蘭性德的妻子心中,定會有深情的呼喚:“尋你尋你,千呼萬喚;念你念你,魂牽心動;深深的愛、綿綿的情,都化作云潮,化作云潮洶涌!
”在整個課堂中,我感覺最經典的一幕是:“讀到現在為止,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教師這一發(fā)話,勾起了學生對詞人心靈的叩問。
而相機呈現的詞人征途所作《菩薩蠻》中的兩句話,又讓學生能憑此而以詞人的妻子、父親、孩子等身份,與詞人展開一場情景對話。在一唱三嘆的回轉反復中,學生體悟到了詞人內心兩難的矛盾沖突,知道了“身向榆關那畔行”并非“輕離別”,而是為了戍邊衛(wèi)疆、保家衛(wèi)國。其實,對詞人而言,“那秦時的明月、那漢時的風,是夢不是夢,望斷了關山萬千重!
”王老師抓住課題與課文內容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題入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字字長相思,句句長相思,聲聲長相思,波瀾起伏,蕩氣回腸,既理解了詩中的情,感受了詩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又陶冶了情操,培養(yǎng)了豐富而高尚的情感。
他的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示,的確,“題”的本意是“額頭”,而“目”則是眼睛。把文章的題目比作一個人的額頭和眼睛,道出了題目對于課文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我們常??梢詮脑掝}中了解它的內涵,看到它的意義,得到它的興趣。
因此,從解題入手,可以收到綱舉目張、提綱挈領之功。
當看到于老師說:“在語言交流、思想碰撞中獲得求知的歡樂?!薄罢Z言交流,思想碰撞,問題探討就不浮在教材的表層,而是有一定的深度、一定的拓展,學生從中體會到求知的歡樂。”想著之前的我,面紅耳赤,多少次火花被我隨意的掐滅了?多少次問題的提升被我刻意的拗斷了?學生的求知歡樂又是多少次讓我消滅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反省中……
改進是必須的!
于漪老師真情告白“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我閱讀完后:于老師“學做教師”中關鍵的一環(huán)就是“回顧與反思”。細細讀來,感覺于老師的“回顧與反思”也是不斷精進的,似乎有這樣三個層面:
①于老師用“教后”記錄下自己教學上的點點滴滴,逐步清晰教學中的是非得失;②于老師不斷地用“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比”與“量”的過程中,找自己的不足,學別人的長處;③于老師在學理層面上,積極表達、提煉,那么多年的不停追問,學習與反思,最后讓于老師有了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實現自身學術理論上的一次重要跨越,奠定了于老師獨特的語文教學理論體系。
第一,于老師的“教前”“教后”。課前孜孜不倦地鉆研教材,虛心學習和借鑒別人創(chuàng)造的有益經驗十分重要,而及時并持之以恒地總結自己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也至為重要。課有時上得很‘順’,學生全程關注,或神采飛揚,課堂氣氛和諧活躍,自己也心情舒暢;有時課上‘毛’了,疙疙瘩瘩,學生或無精打采,或迷惑不解,課堂氣氛呆滯,自己也惘然若有所失。為何會出現迥然不同的情況?其中必有原因,那就需要坐下來認真地靜思回味,尋求答案。對語文教學的正確認識,許多是來之于語文教學實踐。于是,有了“教后”,課后不斷地記錄下教學實踐的種種情況,積累資料,提煉上升到理性認識,再放到教學實踐中去檢驗,正確的,堅持;錯誤的,修正,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增強自覺意識。
第二,于老師的“兩把尺子”。于老師引用羅曼?羅蘭的話:這累累的創(chuàng)傷就標志著你生命前進了一步。于老師說:“我確實是累累創(chuàng)傷,我隨便打開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講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這些缺陷、不足,激勵我向前奔跑”。
于老師說: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要比的,可是比什么,和誰比,我覺得其中非常有講究。我這一輩子有兩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于老師就是在這種“比”和“量”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于老師說:“我橫比豎比,量別人量自己,越比越覺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動力”。
第三,為了從學理的層面,也就是從語文和語文學科的性質這個基點上說清楚教文育人這一觀念的科學性、合理性?!坝诶蠋熯M一步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語文看語文,跳出教育看教育。這種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反思——批判精神,是后續(xù)教育行動的內在動力,又是后續(xù)教育研究的人文火種”。積極表達,將自己已有的思考、智慧整理出來。這是一個無休止地自覺地向自我挑戰(zhàn)的開始。
于老師曾經給貴州偏遠山區(qū)一位中學語文教研員寫過一封長篇復信,被認為是一篇美文,信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文字:“我當了一輩子教師,教了一輩子語文,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深深地體會到‘永不滿足’是必須遵循的信條”。
“永不滿足”,這個堅定的信念讓于老師不斷地“向外,拓展世界;向內,發(fā)現內心”。我一定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動來詮釋語文教師字典里沒有一個“夠”字。(感謝進才北校張麗老師供稿)
相信《教學老師讀書心得》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幼師資料,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學老師讀書心得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