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篇網(wǎng)絡文章講述的是“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希望各位喜歡,當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會有對于它的專屬心得體會。讀后感是閱讀收獲的最好體現(xiàn),希望您覺得本文有價值!
第一本哲學書,也必將會成為以后反復翻閱的佳作。入口略苦,后味回甘的“雞湯”,說它有一整本的金句并不為過。
大概懂了,作為一個想要獲得幸福的理性的人,就要明白其實幸福是個偽命題。還算可以忍受的痛苦便不是痛苦,能過得去的日子便是幸福。
大概懂了,孤獨和庸俗只能二選一。要么就做一個精神的貴族,追求意欲之外的滿足,并最終獲得高級的快樂。要么就做個世俗的平庸,縱情感官享樂,只能得到片刻的歡愉。
大概懂了,當年紀漸漸變大,健康的體魄和豐富的精神世界,便是支撐自己后半生的法寶。
大概懂了,財產(chǎn)、地位、名譽、情感都是身外之物。對待它們應該持謹慎的態(tài)度。
大概懂了,幾乎所有情感的最終結果都是幻滅,幾乎所有的關系最終都會變成沒有關系,只有理性才是永恒的。過度的依賴、大喜大悲都是不必要且不可取的。
大概懂了,克制很重要。
大概懂了,如果做好了應對大痛苦的準備,生活中的小痛苦大概只可以叫做麻煩。
總結:要世俗,但也要脫離世俗。要交往,但也要在交往中保持疏離。不必追求幸福,但需避免痛苦。減少感官欲望,重視精神享受。如此,便完滿了。
人也是同樣,一個人所能得到的屬于自己的快樂,最一開始就被這個人的個性決定了。而一個人能夠領悟高級快樂的能力則是由他的精神能力所決定和限制的。如果一個人的精神能力較低,那么所有外在的努力——不論是他人的幫助還是個人的運氣——都無法使他領略到平庸的、動物性的快樂范圍之外的高級快樂。他能感受到的只是感官的刺激、低級的社交、虛榮的消費和安逸的家庭生活。
當一個人獨處時陪伴自己的,別人無法予畢達哥拉斯總結出來的規(guī)律與我此處的建議是一樣的: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一天的行為逐一進行仔細的檢查。一個人如果沉迷于世俗事物或放縱在感官享樂之中,只是隨心所欲地生活,從不回顧已經(jīng)過去的事,那么他對生活就沒有詳細、清楚的思考,他的感情是混亂的,思想也在某種程度上雜亂無章。奪的內在素質,亦即一個人的自身,之于一切他所擁有的財富以及他在別人心中的形象都更加重要。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豐富的話,他單獨一人的時候就能夠徜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悠然自得;然而,如果一個人冥頑不靈的話,就算不停地參加聚會,外出看戲、游玩,也無法擺脫煩人的無聊。
一個人具備的自身價值決定了他是逃避獨處還是喜歡獨處。因為一個人在獨處時,如果他是一個可憐的人,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如果他具有豐富的思想,就能感受到自己思想的豐富性。
當發(fā)生了無法改變的災禍時,我們千萬不要這樣想:事情本來有可能會不一樣的;更不能假設我們原本能夠阻止災禍的發(fā)生。因為這種想法只能讓我們的痛苦更加劇烈,以至于難以忍受,所以這就等于是在自我折磨。
如果一個人很難使心情放松,那么就要用命運輪的觀點自我安慰,因為命運輪說出了這樣的真理:所有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都是無可避免的必然事件。
1人的自身是最重要的,幸福是一種預期的滿足。因為:對于一個人的幸福,甚至對于他的整個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明顯就是這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它直接決定了這個人是否能夠得到內心的幸福,因為人的內心快樂抑或內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產(chǎn)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對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間接地發(fā)揮影響。
2每個人到底生活于何樣的世界,首先取決于這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這個世界因為各人頭腦和精神的差異而相應不同。因此,每個人的世界是貧瘠的、淺薄的和膚淺的,抑或豐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滿意義。
3一個人精神能力的范圍尤其決定性地限定了他領略高級快樂的能力。內在擁有對幸福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內在擁有不足、思想貧乏的時候,需要外在的娛樂來內在的空虛。
4有的人能享受感官的樂趣、低級的社交、庸俗的消費和閑適的家庭生活。有的人是享受最高級、最豐富多彩以及維持最為恒久的樂趣是精神思想上的樂趣。能否領略這些精神思想的樂趣卻首先取決于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精神思想能力。
5正是由于內在的空虛,他們才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而這些東西把許多人引入窮奢極欲,然后以痛苦告終。能夠讓我們免于這種痛苦的手段,莫過于擁有豐富的內在——即豐富的精神思想。因為人的精神思想財富越優(yōu)越和顯著,那么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這些人頭腦里面的思想活潑,奔涌不息,不斷更新;它們玩味和摸索著內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多種現(xiàn)象.
6人的三類快樂的源泉。每個人都會有適合自己的一類快樂,這由他身上所突出具備的是哪一種能力而定。
第一類是為機體新陳代謝能力所帶來的樂趣: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覺。
第二類是發(fā)揮肌肉力量所帶來的樂趣:這些包括步行、跳躍。
第三類為施展感覺能力方面的樂趣:這些包括觀察、思考、感覺、閱讀、默想、寫作、學習、發(fā)明、演奏音樂和思考哲學等。
最高貴的快樂的源泉就存在于他們的自身。能夠刺激他們的外在事物是大自然的杰作。
7一旦對所謂的人有所了解,他就會選擇避世隱居的生活;如果他具備深邃、遠大的思想,他甚至會選擇獨處。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20xx0924
2.教師的幸福人生之根
蔡禮旭老師說的很對, 幸福的人生一定要有幸福的思想觀念,你有了正確的思想觀念才會有正確的行為,有正確的行為才會有正確的習慣,有正確的***會有正確的性格,有了正確的性格就會有好的命運,有好的命運,人生才一定會幸福。所以一個人人生幸不幸福,根源還在他的思想觀念,所以能夠讓思想觀念正確,你的人生就扎下了正確的根基,就會有幸福良好的基礎。
3.教育是用心去經(jīng)營的事業(yè)
教育是喚醒靈魂的事業(yè),是塑造人格的事業(yè),如果教師本身就是“心殘者”,又怎么能夠培養(yǎng)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呢?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既是教育事業(yè)的需要,也是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個人生命的需要。學校是師生的精神家園,不是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
我們不要做不完的作業(yè),上不完的課,否則,于學生于教師,**還有幸福的立足之地?如果學生們的心靈和情感已“沙化”得刮起“沙塵暴”,大家都把幸福預期在將來,把希望寄托在高考,于是機械地記憶,反復地操練,挫傷了靈性,挫傷了創(chuàng)造力,不僅使得校園成為“失樂園”,而且也使教師和學生們成為被幸福遺忘的人。
“書寫改變人生,草根促動教改”。我在想,讀了《教師經(jīng)營幸福人生的智慧》我應該將其有價值的思想和探索付諸行動,從而更大程度推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的發(fā)展,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動,達到提高自己,推動自己的課堂教學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的目的。
教師的職業(yè)是高尚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師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不管怎樣,教師都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幸福生活,讓自己成為幸福的教師,成為播種幸福的教師。
找到將來和過去和現(xiàn)在的平衡,享受每一段什么都沒有時光,沒有痛苦,沒有快樂,這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標準是:盡量少的痛苦和也沒有無聊的狀態(tài)那就確實得到了塵世間的幸福。
對子虛烏有獵物的追逐都會帶來苦惱,疾病,憂患等,追逐到手的歡娛,它只是欲望暫時抑制,歡娛只是失而復得的片刻快感。一切快樂來至身體里健康出現(xiàn)問題而恢復或某種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感就是欲望得到了滿足的結果。一滿足后快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不滿足時又相當?shù)目鄲灐?/p>
但如果我們犧牲歡娛以避免痛苦,那我們肯定獲得收益,摒棄所有快感,就等于摒棄快感的反面:所有的痛苦。我們就會認識到這個世界所能給予我們的最好東西,不外乎就是一種沒有苦痛的、寧靜和可以讓我們勉強忍受下去的生存;我們必須限制對這個世界的期望和要求,這樣,我們才能更有把握實現(xiàn)它們。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鞓肥且粓鰤?,痛苦卻真正實在的。因此,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好運數(shù)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又沒有承受過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jīng)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娛。所謂幸福論就是平平安安的,減少了許多不幸生活的活法。
五星推薦?!度松闹腔邸?,一生必讀的書籍之一?!叭绾伪M可能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是所有冷靜而縝密思考過人生的同學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叔本華先生在書中以平和、易懂的文字循循、娓娓道來人生的智慧。其由此而名噪江湖,成就了一代宗師?!拔覀冎砸缿龠@種生存,只是因為這生存本身,而非因為恐懼死亡;而且我們迫切地希望這生存能夠永遠地延續(xù)下去?!?/p>
決定人命運的根本差異可分為三類:自身、身外之物和他人的看法?!耙粋€人生活在什么樣的世界中,首先是由他對世界的理解決定的,世界由于不同的頭腦和精神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人類快樂的三類源泉:一是由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帶來的快樂,二是運用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三是發(fā)揮感覺能力帶來的快樂。“對于我們的幸福來說,正確評價我們的自身價值和正確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是非常有益的?!?/p>
“只有當他人的看法對某件事物發(fā)生作用,并從而影響到我們自身時,我們才需要考慮他人的看法”;而實際上,我們對他人看法的重視程度太過了,這“是一種人類天生具有的瘋狂。不管我們要做什么事還是不做什么事,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他人的看法”。當我們不再擔憂和期待他人的看法,絕大部分奢侈、排場、榮譽和自豪感都會消失。就會真正增加我們的幸福,它的基礎是我們安寧、滿足的內心。
“幸福的生活”的真諦是“避免了很多不幸的生活”,“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樂,而只是避免痛苦”。例如,“如果不和別人相比,我們就會因為我們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而高興;如果因為別人要比我們更幸運而不平衡,那我們就永遠都不會開心”。人生的智慧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著眼現(xiàn)在和放眼未來之間取得平衡,如此,當下與未來的取舍才不會沖突。另外,“不管多么悲痛的事,我們都必須讓過去的過去”。
“我們的目光所及、活動范圍和接觸的圈子越小,我們就越幸福”;“幸福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就是——能夠自得其樂,認為自己已經(jīng)擁有了世間的一切,并且可以這樣說:我的擁有就在我自身”;“一個具有卓越精神稟賦的人能夠從孤獨中得到兩樣好處:第一,他可以跟自己做伴;第二,他無須和別人打交道”;具有卓越精神的人是孤獨的:“他們有時候會對自己的這種命運發(fā)出感嘆,但是在權衡了兩種害處之后選擇了害處較小的孤獨?!?/p>
在看到某些東西時,慣性思維是“我想要擁有它!”因此,就會感覺缺了什么。如果換個想法:“失去了這個東西會怎么?”通常只有在失去了一樣東西之后才會懂得它的可貴。如此,我們會立刻為擁有的東西感到比過去更強烈的直接的快樂;然后,我們就會采取各種方法來避免失去我們擁有的東西。“這樣,我們就不會不珍惜自己的財產(chǎn),讓朋友生氣,使忠誠的妻子受到誘惑,或者忽視孩子的健康等”。
沒有系統(tǒng)思考,直觀感覺,叔本華與莊子可類比。“所有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都是無可避免的必然事件”,“我不要改變他們,而要利用他們”。全部人生智慧的一半都包含在“沒有愛也沒有恨”這句話中;另一半智慧則包含在“不要說話也不要相信”中。“命運負責洗牌和發(fā)牌,而我們只能出牌”,“人生就像一盤棋,我們計劃好了每一步怎么走,但和我們下棋的對弈者——也就是生活中的運氣——的意愿卻決定了這盤棋具體如何走”。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之一(1-2章)
什么是幸福?書中說“誰經(jīng)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jīng)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是的,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幸福,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尺度去衡量,那就是你臉上的笑容。我曾經(jīng)問過朋友一句話,當你想起我的時候,你的表情微笑還是冷漠。這也是生活留在你臉上的標簽。
可是如何才能讓我們臉上時常掛著微笑呢?這好像很難回答,可是換一個問題,是什么讓你臉上的笑容消失呢?冷了,餓了,痛苦了,無聊了,對現(xiàn)在不滿了,對未來擔憂了……生活中總有那么多的不如意,窮人有窮人的苦,富人有富人的惱,少兒嫌時間太忙,老人怕光陰太短,冬天太冷,夏天太熱……如果說當所有的一切都成心如意才能幸福,我想幸福就永遠不會降臨。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關鍵是我們要有看到幸福的眼睛,聽到幸福的耳朵和感受到幸福的心?!度松闹腔邸分饕譃閹讉€部分:
幾個概念的厘清
@叔本華認為,決定凡人命運的是三項內容,1)人的自身,就是人自身擁有的,不隨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如健康、力量、外貌、品格、智慧等,2)身外之物,財產(chǎn)和其他占有物3)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樣子比如名譽、地位、名聲等。
@獲得幸福的關鍵是內在的素質,因為快樂或痛苦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產(chǎn)物,而身外之物只是間接的產(chǎn)生刺激作用。如果我們依靠外在的物質滿足欲望來獲得幸福,那幸福只能是短暫的,因為人的欲望總是不斷擴張的,地位、名譽也是一樣,但財富和地位并不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幸福,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幸福,擁有財富和地位的人也有他們的煩惱。決定一個人幸福的是這個的自身。
@那什么樣的自身才能幸福呢?首先,“我們的幸福取決于我們的愉快情緒,而愉快的情緒又取決于健康的身體狀況”健康是第一位的,最大的愚蠢就是為了外在的財富、名譽、地位獻出健康。可是,雖然健康能極大地增進我們的愉快心情,但愉快的心情并不完全依賴于健康,因為身體健康的人也會憂郁和沮喪。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每個人的肌體組織、肌肉活動、新陳代謝和興奮能力,所以,同樣一件事情有人會絕望,有人會激動。就是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天才就是具有超常的感知力,同樣,感知力越強,情緒波動也越大,所以天才與瘋子只是一步之遙。比如同樣的兩杯牛奶打翻一杯,郁悶型的人想牛奶被打翻了一杯,真是沮喪,而愉快型的人會想,還有一杯牛奶沒打翻,真是幸運。
@當然,并不是說郁悶型的人就不幸福,雖然郁悶型的人陰沉、神經(jīng)兮兮,但因為他們總把事情往壞的地方想,所以總是做好各種準備,進而他們比愉快型的人遭遇更少真實的挫折和困難,更少失算和栽跟頭。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的兩大敵人,而痛苦和無聊又是天敵,是天枰的兩端,你強我弱,我弱你強,幸福就是找天枰的平衡點。記得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在二戰(zhàn)成為了俘虜,可是敵人想從他嘴里套出點有用的線索,沒有用饑餓、惡劣的環(huán)境和身體的折磨來對待他,而是讓他住在條件良好的房間里,吃喝保證,但不給一個字他看,不給一點聲音他聽,更不讓人與他交流,他處在極度無聊中,心想還是折磨更痛快些,可是那些受盡折磨的俘虜一定會羨慕B博士的待遇。這就是痛苦和無聊的兩個極端,幸福就是在兩端的游走中找到平衡點,比如體育鍛煉,酣暢淋漓的出一身汗很舒服,可是,如果是專業(yè)的體育訓練,以冠軍為目標,那就要經(jīng)歷痛苦期,以毅力的堅持才能持續(xù)。
金句摘要:
@同一樣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樣的境遇,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都不盡相同;處在同一樣的環(huán)境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為與一個人直接相關的是這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動。
@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一個擁有豐富內在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當中擁有一間明亮、溫暖、愉快的圣誕小屋。
@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的時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地聚會、看戲、出游消遣都無法驅走那折磨人的無聊。一個善良、溫和、節(jié)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樂;但貪婪、妒忌、卑劣的人盡管坐擁萬千財富都難以心滿意足。如果一個人能夠享有自己卓越的、與眾不同的精神個性所帶來的樂趣,那么,普通大眾所追求的大部分樂趣對于他來說,都是純屬多余的,甚至是一種煩惱和累贅。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今天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淺。這本書有靈魂雞湯的味道,但仍然不影響它的經(jīng)典。它討論與我們世俗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如健康、財富、名譽等。
叔本華對生活中的許多困惑進行了深刻而深入的**,使其變得清晰而簡潔。
近一年來對原先感興趣的事提不起興趣,對生活不再積極樂觀。對工作也失去熱情。不斷從外界找原因,卻忘記從內部探尋。
而今天看到叔本華所寫,才恍然大悟。他寫道:我們從我們自己那里汲取的快樂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
最高的、最豐富的、最持久的快樂是思想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最幸福?戀愛時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紅柿,一邊欣賞美麗的晚霞。在泰國時和朋友們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無忌憚的高聲唱歌嬉笑。
元旦聯(lián)歡會時和學生們一起跳舞、游戲。大學時,周末在圖書館閱讀的一個下午。高一時,在課堂上心無旁騖的聽課。
還有安靜的夜晚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時候。
別人會給我?guī)硇腋#麄儾⒉环€(wěn)定,也不容易實現(xiàn)。他們需要時間,土地和人。但恰恰相反,思想上的幸福是不需要別人的配合就可以自己實現(xiàn)的。不管你是有錢還是沒錢,或是身居要職或是身居底層,只要你翻開書本,靜下心來閱讀,就能得到一些東西。
他還寫道,人類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實上,唯一的要素——是他的內心結構,他的思想結構。因為它是個人感情、欲望和思想所引起的內心滿足或不滿的直接**;另一方面,他周圍的環(huán)境只是對他的一種媒介或間接影響。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讀后感·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我一直認為環(huán)境的變化會導致目前的倦怠狀態(tài)。
但仔細分析下來卻不是這樣的。大概是因為當初所設下的目標大部分達成了,下一個人生階段又尚未來到。長遠目標過于遙遠,近期目標沒有設立。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環(huán)境可以改變人,但最重要的是從內心的充實。不斷的學習、閱讀和思考是讓人快樂的法寶。正是因為停止了這些心理步驟,才導致無所事事的不快樂。
所以,即便是畢業(yè)以后、工作以后依然不能忘記學習、閱讀。精神食糧的滿足遠遠超過物質享受。不妨暫且把近期目標設定為每天閱讀,堅持寫作。
即使寫得不好,也是對生活和思想的認真記錄。作為普通人,只要我們每天能多錄一點,多想一點,多提高一點,就好了。作者:
【篇一:《人生的智慧》讀后感】一本書或者一堂課只要有一句話能觸動我們,那就是一本好書、一堂好課了。如果你把觸摸比作波浪,那么當你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感到波浪在翻滾!
在閱讀之前,我下定了很大的決心,要求自己認真地沉下心來理解,因為我一直認為哲學相關的書籍深奧而晦澀。但當我翻開書時,吃了一驚,因為它娓娓道來,通俗易懂,且翻譯本的文筆優(yōu)美,引人入勝。
里面很多觀點并不新穎,但卻分析透徹,且加以佐證,有理有據(jù),使人覺得言之有理,絕無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紹叔本華時,提到他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人,“從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無?!保藭掷镄虚g也流露出來了。但這樣也會覺得叔本華也和我們常人一個樣,一下子拉近了距離,總的來說,本書內容還算正面、積極向上,讀完后可以提升我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喚醒藏在我們內心的那份激情!“人們在世間有何種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來看自己所處的世界”。
中國有句古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同樣是逛街、參觀,但每個人卻會有不同的感受,對同一個事物也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提醒我們要注意學習,不斷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當別人有不同意見時,不要輕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斷對錯,而應該順藤摸瓜,找到產(chǎn)生這個觀點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別人的意見,錯和對都不是絕對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變的并不是財富而是人格”,這是亞里斯多德的名言?!敖揭赘?,本性難移”,“狗改不了吃屎”,由此可見,人格會伴隨我們走過一生,意義非凡!從一個小的角度來說,人格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事業(yè)。
中國命相學上有句名言:“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從大的方面來說,一個人的人格好壞決定了他對社會是貢獻還是損害,而人格不會因為財富、學識、能力的多寡強弱而改變,相反,如果一個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擁有的能力越強,只會增加對社會的威脅,因此,科學是把雙刃劍,關鍵就看它掌握在誰的手里,所以我們常強調做事先要學會做人。
這就像武俠**里的大反派,他們擁有超人的能力,卻不造福人類,反而殺人如麻、貽害江湖,結果弄得**人怨,人人得而誅之!如果我們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提高他們的人格,江湖上的殺人犯和怪人的數(shù)量就會大大減少。中國的教育在這方面做得很少。它不太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和個性培養(yǎng),而是關注其他方面。
和親朋好友聊天時,一旦提及他們的小孩,我都不會問學***樣,也不關心他是否愛學習,是否中途輟學,因為在這百花齊放的社會,在學校讀書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徑。相反,我往往會問他懂事不,是不是經(jīng)常思考,有沒有考慮過人生,有沒有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而并不是一時沖動,“讀書明理”才是關鍵所在。
“人生的幸福與悲苦,關鍵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而要看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些事情,我們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樣?!?,“我們更容易抵御來自外界的苦難,但卻很難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帶來的痛苦”。從古至今,有許多關于努力工作和快樂的感人故事,這是事實。
從這個角度看,當我們面對苦難和挫折時,我們應該冷靜樂觀地面對,因為人生是由起伏跌宕組成的,沒有起伏跌宕,我們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去對待它們。事實上,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勇敢地戰(zhàn)勝自己。在這次公司組織的乒乓球比賽中,第一場和超聲對決,我參加單打,結果輸了,關鍵就在于很少參加正式比賽,心理太緊張了,而在后續(xù)的比賽中,自己過了這道心理關,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水平,贏得精彩,輸,雖敗亦無憾!
戰(zhàn)勝自己的感覺真爽!一個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擁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會常樂,叔本華也開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維敏銳,樂觀進取,爽朗大方,體格強健這些人自身所應該具備的美好的品德才是獲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書中還有許多浪花,比如:
“心靈空虛是厭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來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滿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關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想法上,是一種不幸”?!?/p>
【篇二:《人生的智慧》讀后感】讀完書看完附錄,和那么多偉大的人物一樣,我也被叔本華深深吸引。的確,正如尼采所說,叔本華是為自己寫的。這些話既不矯揉造作,也不似是而非。他們非常堅定和自信。
本書,讓我對哲學也產(chǎn)生了興趣。
直接行動就是在當當網(wǎng)上訂購了“尼采、柏拉圖”,和哲學搭上伙之后,反觀之前的讀物,覺得層次太過低劣,接收到的知識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個“消化腸道”,搞不清是第幾手了。當我們真正閱讀名著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的許多新結論可能是幾個世紀前的產(chǎn)物。在19世紀叔本華的書中,發(fā)現(xiàn)很多現(xiàn)下都非?!皶r髦”的觀點,如同新瓶裝舊酒,可見我的孤陋寡聞。
1、對待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的態(tài)度
很多心靈導師都告誡人們要“活在當下”,其實在19世紀叔本華便認為“現(xiàn)在“尤其珍貴。他花了很長一段論述來說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對人們的影響,并明確表示“現(xiàn)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fā)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現(xiàn)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我們拒絕美好的現(xiàn)在時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這可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賣瘋了的暢銷書《當下的力量》無非也就是圍繞這些理念。
2、關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內心的寧靜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因為看到某名家的這句話,我不遠千里去北京參加她的工作坊。在這里,叔本華關于人類幸福的論述更為準確。他說“人的內在擁有對于人的幸福才是最關鍵的。
財富除了滿足人們的真實和自然需求外,對我們真正的幸福幾乎沒有影響?!背晒托腋?,研究的人太多,說法也很多,但是這幾句話,簡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屬性,幸福無關乎他人和財富,僅僅關乎自身。這個理念,是不是也能從目前林林總總的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關于世界的看法
大學時候某老師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簡單,世界便待你簡單“,叔本華說“同一樣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樣的境遇,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都不盡相同,處在同一樣環(huán)境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個人生活在什么樣的世界取決于他對世界的理解?!笔挛飳θ说挠绊懀Q于人對事物的認知,這和心理學的情緒abc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應該說情緒abc理論從這個觀點中吸取了養(yǎng)分。
四。關于改變,關于夢想,關于別人的觀點,關于社會交往
“只有轉換變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內在沖動不知不覺地受到了我們睡夢的指引,這些夢帶著預示的內容”雖然弗洛伊德說自己沒有受到過叔本華的影響,真是這樣嗎?對夢、意識和性的分析都在叔本華的書中討論過,就像對夢的描述一樣,它們相當精辟。
“我們可以把那些瑣碎的、每時每刻煩擾我們的小小不幸視為存心給我們做練***煉之用,這樣我們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這種觀點是不是比“心靈雞湯”更為實用?
“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這方面的素質和長處,那我們并不會想到故意去顯示、炫耀它—想到我們的這一份擁有,我們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這就是“曬幸福,分得快“的哲學原理。
“要么孤獨,要么庸俗。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情與他的精神價值大致成反比?!彼元毺幨怯兴删偷闹匾蛩兀腥苏f當今中國“無大師”估計就是不夠孤獨,嵇康、阮籍、陶淵明這些真正的隱士,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作品。
總之,在現(xiàn)代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內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瘋狂**的“時髦論點”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學理論觀點,在本書中都可見端倪,且更為簡練、精辟,不愧為《人生的智慧》。
【篇三:讀《人生的智慧》有感作文】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F(xiàn)在欣賞大師級的話,**,并常常真誠地發(fā)出敬佩之情。
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chǎn)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chǎn)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美術、雕塑之類的內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涵也最豐富的藝術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當人們離一個人很遠時,他們就離另一個人很近;一個人感到疼痛的能力與他感到無聊的能力成反比。一個人與他人溝通的熱情與其智力平庸和思想貧乏成正比。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也就是說,所有快樂的本質都是消極的,而所有痛苦的本質確實是積極的。
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不能忍受孤獨,不能從孤獨中獲得幸福的人,他的思想和智力都很差,是世界上最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免的粗俗的人,你一定會享受孤獨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因為天才是領導人類的火炬和旗幟,他們永遠會在大多數(shù)人面前前進!
《人生的智慧》強調個人的清心寡欲,修身養(yǎng)性,著重心靈的態(tài)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類似于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
叔本華沒有為絕大多數(shù)人提供改變世界和改變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變自己與世界關系的方法。當普通人領悟自我與世界相互獨立自我,不為世界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樣子的時候,就多了一條路:簡單的快樂,社會價值觀由成功轉向成為“人”自己。
當我們把這套理論訴諸現(xiàn)實時,有一種錯覺,就是站在當代中國社會的狹隘立場上,主觀臆斷地以為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會與中國社會之間的差距:當西方社會龐大而穩(wěn)定的中產(chǎn)階級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內心的幸福意義活成自我、平民甚至無產(chǎn)階級也能在社會福利的蔭蔽下免于掙扎而是簡單而快樂地低欲望生活著的時候,中國社會廣大的“打工人”卻在殘酷的內部傾軋中受到物質、欲望、攀比、競爭的多重夾擊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從這本書中對中國社會和個人意義產(chǎn)生了悲觀感——這就是管中窺豹甚至強詞奪理了。
這些理論,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會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時代預言、驗證、反思、借鑒價值。
看似是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之間差距的表象,實質是時代與時間的問題?,F(xiàn)在的中國社會所暴露出的種種弊病,恰恰也是叔本華那個時代的西方社會的頑疾。
中國現(xiàn)在處于資本積累和起步上升階段,叔本華那個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西方現(xiàn)在處于高度發(fā)達即將甚至可以向共產(chǎn)主義發(fā)展的階段,中國的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人現(xiàn)在很難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華那個時代的西方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西方人現(xiàn)在可以做到內心幸福安然,中國人的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
叔本華在書中隱隱約約地對比了這兩種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對比諷刺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而是看透了當下的時代而預言未來的時代。
中國人不應該在讀罷此書后倍感消沉,而應該意識到叔本華的理論猶如一座發(fā)展時間線的標桿里程碑,站在上帝視角普適于任何文明,只不過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驗證了預言,走得慢的中國今天也走到了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華理論和西方實踐經(jīng)驗的結合指引下,對前途有所了解,并朝著那個歸宿調整心態(tài)、樹立信心、保持樂觀,在未來也能實現(xiàn)每個人的或心靈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質文明的腳步并走在物質文明的前面,讓不同階層的人都找到價值的棲息、意義的歸宿。
在我看來,叔本華是很悲觀的。但是好像他對減少苦痛又很有執(zhí)念,所以也并沒有徹徹底底到虛無主義的地步。他的悲觀在于他不相信改變。畢竟是二百多年前的書,觀點在變化,世界也在發(fā)展。所以我認為辯證看這本書還是比較合適的。
叔本華對于獨處的重要意義的強調,對騎士榮譽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他對世界苦難內核的洞察,都有極其深厚的意義。但是對于他的觀點我有一些不太贊同的地方。
首先是人性格不可能改變的悲觀內核。叔本華認為,人生有很多難以預測的苦難,要躲避真實痛苦,不要追求虛假的幸福。我認為人是由經(jīng)歷塑造的,發(fā)自內心的成長的力量是有改變自己可能的。此外,既然一個人有不依靠任何外物與外在關系的獨處力量,那有什么好失去的呢?如果不占有任何外物,為什么不能超脫地去用勇氣去做些嘗試呢?我們自己依賴的自己的力量是不會失去的啊。如果沒有嘗試,只是躲避苦難的話,會一直錯過。
其次,我認為他個人經(jīng)歷得出來的結論有些偏激而絕對化。從叔本華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睥睨眾生的強烈的優(yōu)越感?;蛟S優(yōu)越感是抵消自身痛苦的利器,但同時過強的優(yōu)越感可能會造成自我蒙蔽,會影響對世界多樣性的認知。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優(yōu)勢,不同人有不同經(jīng)歷,觀點也都千差萬別,不同人身上也都有我們可以學習進步的地方。此外,他個人極強優(yōu)越感會阻礙他現(xiàn)實中與人相處,他不屑于與其他“庸人”交流。為了避免沖突,他懷疑真誠,拒絕表達想法,抵抗自我暴露。他阻斷對其他人想法的理解,同時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惡意。對其他人的不理解與惡意往往會阻礙自己獲得心靈平和寧靜。
叔本華自身家境不錯,他可以專注于哲學不為生活所迫,他可以獨居專心沉浸于精神世界,認同自我。他按照自己本心生活的并且全然接受自己的。我也極其敬佩尊重他自洽的思想體系,他鮮明的觀點,他出眾的才華。但是對于社會上的大眾來說,有他知識儲備,強大精神力,有一定物質基礎的人并不是那么多,情況也可能不太一樣。大多數(shù)人是要努力生存,要適應社會,平衡個人和社會沖突,才可以盡最大可能規(guī)避苦難與折磨。
對于一部分人來說,他們自信接受自己,獨處是自發(fā)的選擇,在獨處中他們汲取力量,同時他們也不排斥接受不同人觀點,不會完全切斷與人的交流與聯(lián)系,他們享受孤獨并且可以在這本書找到共鳴。但是也有一些不夠自信的人,或許人生早起經(jīng)歷了一些不幸運的事,他們選擇的獨處更可能是無法與別人相處,抨擊世界后無可奈何的措施。他們口中的獨處可能只是自我安慰,也不是完全接納自己。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絕與外界聯(lián)系,也很容易以惡意眼光看世界。他們難以了解新的觀點,改變思維誤區(qū),緊接著就是進一步的自我封閉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但是一旦冰冷的現(xiàn)實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災難,理想化形象可能會崩塌,現(xiàn)實落差可能會造成長久難以扭轉的抑郁。這種情況的話,對這本書的強烈共鳴,可能會帶來進一步的惡性循環(huán)。
當然我并沒有否認這本書巨大的價值與深遠影響,也沒有否認叔本華個人強大的精神力量與人格魅力。我只是認為看這本書時,應該與時俱進多加辯證思考,而不僅僅是「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東西」看書是為了找到自己,尋找共鳴。但是看書也是為了看見世界的多樣性,增加閱歷。
選擇工作唯一的標準是選擇你喜歡做的工作,如果它能為你帶來好處,那更好不過。人類整個存在其實就是有不如無的東西,所以實在的東西都是虛無的,所有虛無的東西都是實在的。如果只為了金錢而埋頭做事,到了目標實現(xiàn)的時候,我們所取得的成果已經(jīng)不再適合我們的需要了;或者,我們成年累月為某一工作做準備,但這些準備工夫不為人知地消耗了我們的精力,到頭來,我們再也無法進行計劃中的工作了。所以,經(jīng)歷長年的拼搏,歷盡諸多風險,我們終于獲得了財富,但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已不再有能力享受這些財富了。我們其實就是為了別人苦干了一場?;蛘?,經(jīng)過艱苦努力,終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職位,但我們卻已經(jīng)無力勝任這一職位的工作了。諸如此類的事情屢見不鮮。這是因為我們所追求的結果來得太晚了?;蛘?,與此相反,我們太遲著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說,就我們做出的成就或者貢獻而言,時代的趣味已經(jīng)改變了。新一代的人成長了起來,他們對我們成就的事情不感興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徑,趕在了我們的前面,種種情形,不一而足。賀拉斯的這些話就包含了這方面的意思:為何耗損你的靈魂!
把欲望調節(jié)到一個中庸的尺度,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里不經(jīng)意地說過一句話,我視這句話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條,我還是把它譯成德語吧:“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边@一句話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誰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學的教誨,并因此知道我們的整個存在其實就是有不如無的東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會對任何事情、任何處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會熱烈地追求這塵世的一切,也不會強烈抱怨我們計劃的落空和事業(yè)的功敗垂成。相反,他會牢記柏拉圖的教導:“沒有什么人、事值得我們過分的操心。”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800字:
哲學書我一直看的很少,因為覺得全是大白話,道理翻來覆去的說。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覺得貌似什么也沒說,因為哲學在邏輯上的論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釋的,最后的選擇還是需要自己做判斷。
最近馬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我對叔本華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薦這本書的,正好想看書了,就決定看一看。
這本書內容很少,但是精煉,有深意。對于人生的智慧,叔本華到?jīng)]有直接去說,只是圍繞著“人”來講一些道理,講到了人,幸福、不同層次的需要、別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階段以及延伸出來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議。對“人”從里到外,從以前到現(xiàn)在,從內窺自身到外審整體,從財產(chǎn)、技術到精神、幸福都談論到了?;谀壳暗拈啔v,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兩處內容,讓我很有感觸。
“我們幸福的原因在于我們自身之內,而非自身之外。”
這句話,咋一看其實就是一句白話,更像是一晚陳年雞湯。我們或許會說,幸福是比較出來的,你沒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們或許會說,你總拿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會感到幸福呢。這些話我也拿來去安慰過朋友,寬慰過自己,但始終沒有說服自己,因為一段時間后,我又會陷入不自覺的比較、難過、不幸福的感覺中。
叔本華的想法是說服了我,他說“如果沒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會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某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他會對這個領域的內容感到非常興奮,那么他對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現(xiàn)的不感興趣甚至是漠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終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層面的東西。我并不覺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質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內心深處了想法,才會明白怎樣滿足自己,怎樣提高幸福指數(shù)。
“如果一個人缺少符合他年齡的神韻,那么他就會擁有他那個年齡特有的各種不幸,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現(xiàn)時此刻。”
以前的我,總是希望事情盡善盡美,多聽一些意見,多做一些考慮,多做一些及計劃,多盡量避開一些“坑”,甚至想過,我要記錄下來,以后告訴我的孩子,怎樣去避免掉這些。但同時,我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萬一我的孩子不愿意聽我的,執(zhí)意為之,我是要堅持,還是要放下?,F(xiàn)在,我想我會放手,我會給孩子建議,讓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體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題而是多選題,但是最終判斷在他,最終選擇在他。我并不是懼怕不幸所以這樣。
不幸是主觀的,不同的人的不幸是不一樣的。我能想到的一個情形,就是早戀。青春期的時候,懵懂多情,在乎一切,但是我們被教導的是壓抑,并不是有效的疏導。長大了呢,不止一個人對我說,回想過往,最遺憾的是校園期間沒有一段值得回憶的懵懂情感。他們不幸嗎,有人覺得,有人不覺得,但是他們的確缺失了人生中不能再重來的一部分,經(jīng)歷或者認知。
如果有機會,我會再讀一遍,或許到時候會得出其他的想法吧。好書值得多讀。
幸福關鍵源于自身
——讀《人生的智慧》有感
“一個人的自身比起這個人所擁有的財富或者他所給予別人的表象更能給他幸?!?,叔本華如是說道。
可見,幸福關鍵源于自身。
人自身的良好素質對人的幸福感起著關鍵作用。這些優(yōu)良品質包括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氣質和健康的身體。我們的快樂取決于我們的快樂心情。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智力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但快樂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事實上,我們的幸福取決于我們的健康。只要我們保持健康,一切就成了快樂的源泉;但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處——無論這些好處是什么——都不再具有意義,甚至我們的精神思想、情緒、氣質方面的優(yōu)點等都會由于疾病的緣故大打折扣,我們也會變得沮喪不已。擁有了健康的身體,無論高貴還是低賤,我們可以努力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進,自己所追求的一切幸福都是有可能得到的;反之,我們若是身患重病,失去了健康,病怏怏地躺在病床上,這時再多的金錢也都不能買來健康,生命之花即將凋零,我們的身體和思維受到了病痛的限制,我們也再無時間和精力去追逐自己渴望的幸福,這時許多事情都已注定不可能的。
人的自身對幸福是何等的重要?。∫虼?,人們最大的愚蠢就是為了金錢、晉升、知識、名譽,甚至為了**和其他時刻的快樂而犧牲自己的健康。
健康不僅影響我們的幸福,而且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影響我們的生活。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所面對的事情對我們的幸福感的影響往往小于我們對它的感受。例如在“塞翁失馬焉知非?!钡墓适轮校赣H面對失馬、得馬、兒子摔斷腿等一系列禍福之事時,總是有著和周圍人截然不同的看法。
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常人面對這些事情只是著眼于當下,看見了這件事情的對當下造成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對這件事情的感受;而這位父親由于精通術數(shù),他在看待問題時著眼于更長遠的地方,因而產(chǎn)生了與他人不同的感受。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由于人的自身不同,看待這件事情的方式不同,從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禍福感受。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我們感到快樂并且遠離其中一個敵人時,我們也會接近另一個。痛苦與無聊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
一方面,生活的艱辛和物質的匱乏產(chǎn)生痛苦,而富足和穩(wěn)定則產(chǎn)生厭倦。因此,我們也就常??吹降讓拥膭趧尤嗣裨谂c貧窮作斗爭的過程中是痛苦的,而富足的上層社會卻曠日持久的和無聊搏斗著。富足的人們由于內在的空虛,無時無刻不在通過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來尋求外在的刺激以擺脫無聊。
因此,在我看來,在追求生活幸福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在保證基本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從人自身出發(fā),努力擁有一個豐富而強大的精神世界。因為一個人越富有,他就越不需要外面的東西,別人對他越不重要。
在當今這個忙碌的快節(jié)奏社會,閑暇時間對我們來說是多么寶貴!娛樂和放松都很好,但我們怎么能沉迷于電子游戲、網(wǎng)絡貼紙和紙牌游戲呢?在閑暇之時,我們何嘗不可閱讀書籍,來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
為什么不通過欣賞和藝術來陶冶自己的情操呢? 又何嘗不可多陪陪親人來盡盡孝心、感受人間的溫暖?更何嘗不可通過運動來強健自己的體魄,去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無一例外,我們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擁有一個更完美的自我。
然而,有人會說,財富和名聲也可以讓人產(chǎn)生幸福感,我們每個人的活動很多的都是在追逐名和利,而喜怒哀樂也與這個過程密切相關。的確,此話不假。然而,從本質上講,我們追求的財富和名譽的得失,仍然是由人們自己決定的。
人們不會對失去自己不希冀的東西有失落感,因為沒有那些,他依舊可以很快樂。然而,人們對財富和名聲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正如叔本華所說,“財富猶如海水,一個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名聲。
”一個人在擁有財富方面是否得到滿足并不取決于財富的絕對數(shù)量,而是取決于一個所期待得到的財富和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之間的關系。擁有的財富越多,所期待的財富也就越多。有些人雖有千百萬的財富,依然為了無法得到希望得到的財富而苦惱。
可見,名利所帶來的幸福,仍然取決于人自身。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視為最重要的事情。在做事的時候,他們關注別人的看法甚至超過了關注事件本身,這樣的做法難道不是本末倒置嗎?仔細觀察我們所經(jīng)歷的擔憂和害怕,半數(shù)以上來自對他人看法的憂慮。
倘若一旦不再擔心和期望別人的看法,奢侈、排場大多都會銷聲匿跡。因此,我們在做決定和處理事情時,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意見。我們應該注意事物本身。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漠視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畢竟,名譽也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是間接的。只有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決定性地影響了他們對我們的行為時,他們的看法才是有真正價值的。
由此可見,人生的幸福來之不易,而人本身就是幸福的關鍵。我們應當以人的自身為重,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
我的想法:并不贊同作者在本書中大致將人分為兩類,因為大部分人是這兩類人的結合。讀書筆記:不管我們處于什么地方,都只能在自身尋獲幸福?!?/p>
斯托拜阿斯說:“幸福就是施展、運用我們的技巧,并且獲得希望的結果。”他還特別指出,他用古希臘文字來說明的是所有需要使用技巧和能力的活動。大自然之所以給予人們力量,最初就是為了讓人們有能力和周圍的匱乏進行搏斗。
第一類是由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帶來的快樂:包括進食、消化、休息和睡眠。一些國家認同這類快樂,甚至是全民的娛樂方式。第二類是運用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包括走步、跳躍、擊劍、騎馬、跳舞、打獵和各類體育游戲;甚至包括戰(zhàn)爭和搏斗。第三類是發(fā)揮感覺能力帶來的快樂:包括思考、觀察、感覺、閱讀、冥想、寫作、學習、發(fā)明、演奏和思考哲學等。
出色的感覺能力讓我們得以享受認知方面,也就是精神思想方面的快樂。情感能力越是突出和優(yōu)秀,我們享受到的這一方面的快樂也就越強烈。如果想要讓一個平庸的人熱切地關注某件事,只能通過刺激他的意欲來使他對這件事產(chǎn)生切身興趣。但是,意欲如果保持長時間的興奮,就無法保持純凈,總是會有雜質,與痛苦緊密相連。
一個擁有卓越的思想的人過著雙重生活,第一重是他的個人生活,第二重則是思想領域的生活。逐漸地,第二種生活變成了唯一目標,而第一種生活則淪為了實現(xiàn)其目標的手段。普羅大眾卻總把希望寄托于身外之物上,希望財產(chǎn)、地位、妻兒、朋友、社會人群能夠帶給自己生活的快樂;在這些東西上面寄托了他一輩子的幸福。所以,一旦這些東西沒有了,或者得到這些東西的希望破滅了的話,他的幸福也就隨之消逝了。
為什么這類極為少見的天才,就算本身性格脾氣很溫和,但是對朋友、家人和集體也缺少其他人所擁有的那種息息相關的興趣。他們自身擁有豐富的內在,所以就算其他所有東西都消失了他們也能夠得到安慰。所以,他們總是有一種孤獨的氣質;特別是當他人從來未曾真正、完全地使他們滿足的時候,這種特質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所以,他們無法將其他人看作自己的同類。確實,如果相互之間的差異巨大的話,他們對于作為人群中的另類生活其中也就習以為常了。
任何時代的杰出的精神人物都把閑暇看作人生至寶:因為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閑暇的價值就等同于他自身的價值?!靶腋K坪蹙褪情e暇”
那個天賦異稟的人就能夠獲得更高級的生活,亦即這種生活擺脫了人生的兩個互相對立的痛苦根源:匱乏和無聊。換言之,他不用再為了生存而苦苦奔波,也不會無法承受閑暇(閑暇就是自由地生存)。只有人生的兩種痛苦互相抵消和中和,人才能夠擺脫兩者的煩擾。
索福克勒斯索??死账梗ㄇ?96—前40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對于這種問題就有著兩種相矛盾的看法:對于幸福來說聰明的頭腦是最重要的。以及想要擁有輕松愉快的生活最好擁有簡單的頭腦。
菲利斯坦人的巨大痛苦就是,任何理念性的事物都不能給予他們快樂。為了避免無聊,他們對于現(xiàn)實性的事物有著無窮無盡的需求。但是,因為現(xiàn)實性的東西很快就會窮盡,這種情況一旦發(fā)生,這些東西所能帶來的就不再是快樂而變成了厭倦。此外,這些東西還會招致災禍。相較之下,理念性的東西確是無窮盡的,而且它們本身是無邪無害的。
第四章人的財產(chǎn)。只考察一個人實際擁有的財產(chǎn)沒有任何意義,就像在計算分數(shù)時只計算分子而沒有計算分母。當一個人的意識中還不存在對某種東西的需求時,他就不會感到這方面的缺乏。就算沒有這樣東西,他的內心也仍然是平靜的。作文但是,如果一個擁有百倍財產(chǎn)的人,一旦他對某種東西有了需求又無法得到它的話,他就會感到郁悶。
荷馬在《奧德賽》第十八節(jié)所表達的意思與這里所說的相類似。這一節(jié)的最后兩行如下:平凡之人的情緒起伏不定,就像神、人之父所賜予的日子。
人們對財富的尊重要比對其他任何東西的尊重都要更多、更真誠,甚至近乎崇拜,這也不足為奇。甚至連權力也只是獲取財富的工具而已。同樣不值得奇怪的是:為了實現(xiàn)獲得財富這一目標,什么東西都可以被推翻、被拋棄。比如,哲學教授就是這樣拋棄了哲學的。
相關推薦
書籍是成功的鎖,而閱讀是打開這把鎖的鑰匙,當讀完了作者寫的作品,我們心里有了全新的看法。讀后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激發(fā)出來,并且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理論化,你是否在網(wǎng)上搜索過作品的讀后感怎么寫呢?下面是欄目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后感,歡迎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通過寫作文也能一定培養(yǎng)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人們會流連忘返在優(yōu)秀的作文里,擔心自己作文不好怎么辦?小編經(jīng)過整理,為你編輯了最新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好書。這是小編精心安排的人生智慧。希望你喜歡!人生的智慧讀后感拜讀了叔本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