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思維的活動方案。
幼兒的教育途徑無非就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家長配合學校才能實現教育的質量最大化!家長與教師之間要互相協助,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并使其積極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么,家園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課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幼兒初期邏輯思維的創(chuàng)建”,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初為人父人母,你們了解孩子嗎?了解多少?從那里了解到的?作為小家伙最親近的人,你們有信心培育好他/她嗎?哈哈,不要緊,在完全相信你們的信心與能力的同時,讓我們一起先從了解自己和這個小家伙開始,進行我們這次愉快的溝通吧!
如果天氣好,父母會選擇帶孩子去室外呼吸呼吸新鮮空氣,這時候你懷中的孩子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他一定是調動一切可以支配的感官,在一刻不停的“奔忙”著,他左顧右盼的眼睛、舞動著的小手、蹬蹬揣揣的小腳……他在干什么呢?他為什么這么做呢?
我們說,生命伊始我們的孩子就開始一刻不停的通過他們所有的感覺器官迅速而大量的采集、整理、儲存信息了。
人類生命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邏輯思維從創(chuàng)建時期、豐富成長時期、到使用時期的形成過程。
也就是說,孩子自0歲開始進入邏輯思維創(chuàng)建期。這個過程中,孩子通過各種感覺器官進行積極、盡可能大而豐富的收集采集、整理和儲存信息的工作,這個過程持續(xù)到孩子3歲基本結束,這個時期孩子會具備一定的信息量和自我編織邏輯思維的最初能力。
隨即,孩子的邏輯思維進入豐富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在持續(xù)采集信息的同時,開始嘗試自我編織邏輯思維并用以實現獲得更多、更豐富的信息儲備和交換;當孩子成長到15歲的時候,邏輯思維豐富成長過程基本結束,這個時期的結束預示著孩子邏輯思維的使用時期開始了。YjS21.Com
因此,0-3歲是邏輯思維的創(chuàng)建時期,3-6歲是邏輯思維豐富成長初始期,學前階段的培育應該圍繞著這兩個時期的規(guī)律來合理地進行。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一般地說,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規(guī)律的概括和間接反映過程,它是認識的高級階段。人在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其思維具有階段特點。因而家長在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時,要充分注意孩子的思維特點,對其進行有效的教育。
第一階段:0~1歲。國外有些著名的心理學家提出,0~2歲孩子的思維是靠感覺運動來表現的(皮亞杰稱之為感覺運動階段)。皮亞杰認為:0~2歲的兒童只能協調感覺和動作活動,他們在接觸外界事物時,能利用或形成某些初級行為模式。但筆者根據自己對孩子的觀察認為,此階段應當在一歲以內。此時孩子的思維訓練應以動作思維訓練為主,以豐富的語言對其進行刺激,在與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使其形成概念。比如:可與孩子做一些簡單的手指游戲,頂手指、打拍子等;可有意識地使孩子形成事物語言對應或動作語言對應。如把奶瓶拿起來,嘴里則說“拿起來”;放下時,則說“放下”等。選擇玩具時,要選那些有音樂的、會動的玩具。一般孩子在接觸到這些豐富的動態(tài)概念后,配合語言刺激,就可在大腦中形成表象,然后靠語言刺激,可將這些表象啟動.從而產生初步的判斷。如把蘋果、奶瓶和其他一些玩具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用手指出哪個是什么,只要家長說出,孩子用手指出即可,這是較簡單的訓練。另外,在此階段,孩子迫切地希望看到新鮮的外部世界,家長可在戶外活動時,隨時告訴孩子所看到的事物。孩子在六七個月時,就能初步聽懂家長與他交流的話語,到一歲時就能聽懂大部分的日常語言。因此,在孩子一歲以前多設計一些動作特點強的游戲,輔以豐富的語言刺激,是此階段訓練的重要方式。這種訓練方式對孩子思維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長切莫失去良機。
第二階段:1~3歲。這一階段,孩子已逐漸能準確地表達,應以具體形象思維的訓練為主。具體形象思維是利用直觀形象去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用表象來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一般在孩子兩歲前,應以促進其表達為主,延續(xù)一歲前的方式,但較前階段稍微復雜。以判斷(即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的表達)為主要訓練形式,如我愛書,書是好東西,糖吃多了不好等。確實讓孩子明白這些簡單判斷的意思。訓練語言的表達時,可采取空格的方式。孩子在學會說話前,先會說兩個字,再四個字,再到整個判斷。因此,家長可在一句話中間留下“括弧”——意義空白,讓孩子補出,共同完成這句話;另外,家長可以給孩子示范口型,糾正一些不對的發(fā)音,如把“辣”字發(fā)成“那”,家長各把這個音用慢動作示范,會起到明顯的作用。還可以講一些簡單的故事,以激發(fā)孩子的表象活動。在孩子兩歲以后,訓練應以游戲與故事為主。故事情節(jié)可以復雜些,并初步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推理訓練。推理訓練在此階段可安排三個方面的活動: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但都要設計成孩子力所能及的簡單的問題。
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它是人們認識事物、判斷行為、說明事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孩子的認識過程也是先歸納后演繹的。例如,看了楊樹、柳樹、松樹之后,再看柏樹,孩子就能歸納得出:這也是樹,但要問孩子這是什么樹?因為柏樹也有其他樹的一些特點。孩子從各種樹的認識中歸納形成了樹的概念。在這一階段,孩子通過歸納可形成許多(或深化)概念,并做出自己的判斷,家長可有意識地設計歸納情景,讓孩子做出判斷。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目標的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進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維形式。它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這也是訓練孩子提出問題的方法,具有創(chuàng)造性特點。如前面的例子中問這是什么樹,就是由類比推理所得。知道是樹,屬于歸納推理,但楊樹有楊樹的特點,松樹有松樹的特點,這棵樹又有新特點,因此也應有一個不同的名稱。又如:高處的東西如果沒有支撐就會掉下來,如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那么,如果告訴孩子地球是球狀的,并在不停地轉,孩子就可能問道:轉到下面時,咱們?yōu)槭裁床坏粝氯ツ??牛頓就是因為有此疑問,后來才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因此,設法創(chuàng)設類似情境,訓練孩子的類比推理能力,是此階段可著手的一種思維訓練方式。
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在早期教育中,家長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既有大前提(或常識),又有小前提的現象,讓孩子做出判斷,這是形成孩子理論思維的重要途徑;或使用其簡略形式“因為……所以……”。孩子喜歡問為什么,這是訓練演繹的良好時機,也是教會孩子推理意識的良機。如因為沒有水,所以不能做飯(隱含大前提是做飯要用水,也可把隱含大前提說出來)。在日常生活中,這種事例很多,家長要不失時機地訓練孩子使用演繹推理這種思維形式,以幫助其形成嚴密推理的習慣。
第三階段:3歲~學前期。此階段家長應積極配合幼兒園的教學,綜合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除延續(xù)之前的訓練方式以外,還可訓練孩子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與直覺判斷能力。
發(fā)散思維能力是不依常規(guī),尋求變化,從各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因包括求異、輻射、逆向、側向、多向等形式,所以富有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有人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可用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創(chuàng)造能力=知識量×發(fā)散思維能力
由此可見,加強發(fā)散思維能力的訓練是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家長可結合講故事,給孩子出一些有關的題目,并幫助孩子分析,使其形成發(fā)散思維的習慣。如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問孩子五減一等于幾;那么,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問孩子:樹上有五只鳥,“咻”一聲飛走一只,樹上還有幾只鳥?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再如前面所提問題“三根木頭鋸三下,能變成多少塊”都屬此類問題。家長要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或豐富的資料,給孩子提出各種問題,以培養(yǎng)孩子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直覺思維是指不受固定的邏輯規(guī)則約束,對于事物的一種迅速的判斷,敏銳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質理解和綜合的整體判斷。它可看做是被壓縮了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家長應充分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直覺思維能力。家長可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借助歸納、類比或已有經驗快速做出決斷的習慣;同時要注意有自己獨到的判斷,避免盲從。對孩子的獨到見解應表示鼓勵,以強化這種習慣。例如,在某幼兒園大班的測試中,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兩個外形完全一樣的卡片盒,一個里面有卡片,另一個沒有,你怎么區(qū)分?一個同學說:“放在水里?!边@時有幾個孩子都跟著說:“放在水里?!钡硗庖粋€小朋友沒有盲從,他說:“用兩只手搖搖盒子?!崩蠋熣f:“這個小朋友的方法不錯,加一分?!被丶液螅改刚f:“你能想出這個主意,爸爸媽媽真高興,以后要多獨立思考,不要盲從別人?!痹趯嶋H生活中,只要留意,這種訓練和強化機會是很多的。在講故事時多留伏筆,讓孩子去判斷和推論,也是一種重要方法。這在前面已經講過,在此就不重述了。
總而言之,思維能力的強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它是使人終身受益的一個重要能力。上學以后,這些能力的發(fā)展主要在于學校教育,但家庭教育尤其是學前期教育,則是這一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家長只要記住一句諺語:“腦袋越用越活”,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思維訓練,就一定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兩歲的天天在房間里忙活著,過了一會兒,他非常興奮叫著媽媽,向正在看電視的媽媽飛奔過去:“媽媽……”
媽媽正在看電視,聽見天天的叫聲,媽媽扭轉頭,剛要說話,忽然發(fā)現天天光著腳沒穿鞋襪。于是沒等孩子繼續(xù)說話,就大聲提醒道:“天天,你怎么光著腳不穿襪子就滿處跑呀,你的襪子呢?”媽媽說著立即起身,找來襪子,開始給天天穿襪子,嘴巴里還在不停的埋怨孩子不聽自己話;“地上多涼呀!感冒了怎么辦?上次就是光腳,打針住了醫(yī)院……”
那天天迫不及待的做什么呢?
他畫了一個非常意思的動物,他想立刻見到媽媽,他對媽媽有很多話說,然而……
也就是說,在孩子自主地編織一個邏輯思維,想要嘗試實現的時候,媽媽卻出于:“光腳”危害孩子健康;“光腳”違背對孩子進行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
這兩個理由,在無意識中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的阻斷。載體培育稱這種現象為“邏輯思維的阻隔現象”。
我們說,父母在這個主觀強勢的趨勢下發(fā)生的不當的培育行為失去了:
一個孩子主動想和媽媽進行溝通的機會;
一個幫助孩子拓展其邏輯思維延伸的機會,通俗的說,就是使孩子變聰明的機會;
一個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強心的培育機會;
邏輯思維的被動成長
一談到“被動成長”,相信所有的父母一定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處于被動成長狀態(tài)。然而“被動”就像普羅克汝斯特斯的床,在不經意中,父母就將自己的孩子置于這個境地--“被動成長”中。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普羅克汝斯特斯之床”的故事。
普羅克汝斯特斯是一個臭名卓著的妖怪,他利用他的床殺死過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來是友善的主人,他將所有路過這里的人請到家里,讓他們放松一下疲憊的筋骨。但當客人入睡后,普羅克汝斯特斯就開始折磨他們。他要求客人與床的大小正合適。如果客人的腿或腳搭在床沿上,他就將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將客人拉長,直至將人折磨而死。
父母導致孩子“被動成長”的常見培育現象:
孩子在興致勃勃地玩玩具……
媽媽:不要把玩具放在嘴巴里,多臟呀!我們不玩了,寶貝過來,媽媽抱抱……
孩子在床上安靜而自由的躺著……
媽媽:寶貝,來!我們現在練習爬,好的,再來一次。孩子爸爸!你看寶貝會爬了,寶寶再爬一次,給爸爸看看。
媽媽帶孩子參加早教課程……
媽媽:寶貝坐好,你看老師在干什么呢?我們也學老師一起穿珠子吧!來媽媽教你。你要是不穿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孩子在專注著開著周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媽媽給孩子指著天空)
媽媽:寶貝,看,那里有只鳥??炜纯炜矗沁叺臉溟_花了,多漂亮呀!看,天上飛過去一架飛機。好了,寶貝渴了,喝點水吧!
請父母仔細想想,其實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類似情況會非常非常的普遍。父母之所以出現上述行為,其出發(fā)點不外乎: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呀!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不就是讓他們多看看、多了解了解、讓他們多學學。
一切以確保孩子的安全、衛(wèi)生為前提。
我們說,父母的出發(fā)點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幫助孩子的方法上。因為上述父母在幫助孩子的時候,沒有以打斷和不依從于孩子的興趣與關注點為特征,只是以單純的“幫助孩子”為目的,主觀的教授而已,促使孩子在此過程中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阻斷孩子的信息采集過程,從而有可能形成孩子不良的信息采集習慣。
根據思維的本質和幼兒思維的特點,培養(yǎng)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要從豐富兒童的感性知識入手,發(fā)展他們的言語,教給他們正確的思維方法;并且通過智力游戲,實驗等方法,實際鍛煉幼兒的思考力。
(一)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由感知而獲得的感性經驗是思維發(fā)展的基礎。幼兒接觸的事物越廣泛,感性經驗越豐富,概括就越全面、準確,理解也越深刻、靈活。比如,通過實物和圖片,讓幼兒觀察各種形狀、顏色、大小不同的燈之后,讓幼兒回答:“什么叫燈?”許多兒童都能說出燈的本質特征:“燈是能給人照亮的東西。”又如,帶領幼兒觀察理發(fā)員、炊事員之后,他們就不會再認為凡是穿白大褂的都是“醫(yī)生”了。因此,我們要注意讓幼兒多走、多看、多聽、多摸,經常帶他們接觸大自然,接觸周圍事物,並讓他們多看圖書,畫冊、電視、電影等等,以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其感性知識。在幼兒積累了同類各種事物、多種材料的較為豐富的知識經驗之后,再引導幼兒進行分類、概括,把零散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形成最初的各種概念,在此基礎上,再教幼兒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幼兒思維就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發(fā)展了。
(二)發(fā)展幼兒的言語。言語是思維的外衣,也是思維的武器和工具。正是借助于詞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人腦才能對事物進行概括、間接的反映。例如,有了代表同一類的各種事物的詞:“蘋果”、“桔子”、“梨”、“水果”,幼兒才能把各種顏色、形狀、大小不同的蘋果概括為“蘋果”,各地出產的各種各樣的桔子、梨,概括為“桔子”和“梨”,然后再把蘋果、桔子、梨,概括為“水果”。通過利用語言中的詞和語法規(guī)則,幼兒才得以逐漸擺脫實際行動的直接支持,擺脫表象的束縛,抽象、概括出事物之間的規(guī)律性聯系。如水能浮木(水和木間的規(guī)律性聯系),木能燃燒(木與火之間的規(guī)律性聯系),磁能吸鐵(磁與鐵之間的規(guī)律性聯系)。但在學前期,幼兒詞匯還不豐富,特別是對抽象性、概括性較高的詞掌握得較少,內部言語也還正在形成發(fā)展之中,使思維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必須發(fā)展幼兒的言語,注意幫助他們在廣泛接觸周圍環(huán)境時,豐富相應的詞匯;在廣泛的語言交往中,學習準確地運用詞匯,學習完整、連貫地表達思想。
(三)教給幼兒正確的思維方法。有了豐富的感性知識和較高的語言水平,只是為思維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和工具,只有使幼兒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使幼兒會利用這些經驗,並借助語言進行正確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作出合乎事物內在本質和客觀邏輯的判斷推理,幼兒的思考力才能逐漸得到發(fā)展。幼兒園的各科教學、各項活動都有利于訓練幼兒的思維方法,關鍵在于老師要有意識地、自覺地在教學和活動中把這些方法教給幼兒。如上計算課時,在教會幼兒“2”“3”“4”相鄰數后,應啟發(fā)幼兒尋找“5”(6、7、8、9……)的相鄰數是幾和幾;計算“小明做了二件好事,小華比小明多做了二件好事,他們共做了幾件好事?”等應用題,都有助于幼兒熟練掌握判斷、推理等方法。幼兒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方法,就猶如插上了思維發(fā)展的翅膀,抽象思維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和提高。所以老師在這方面對幼兒多加訓練是很有必要的。
(四)通過智力游戲、實驗等方式,實際鍛煉幼兒的思考力。智力游戲是一種以科學常識為內容,以發(fā)展智力為主要目的,以游戲為活動形式的游戲。因為它趣味性濃,又有直觀的圖片或實物,還有明確的需要完成的任務,所以它可以在活潑、輕松的氣氛中,喚起幼兒已有的知識印象,促使幼兒積極動腦去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等一系列邏輯思維活動,從而促進幼兒思維抽象邏輯性的發(fā)展。智力游戲一般都比較短小、簡便,上課時、飯前、飯后以及游戲、自由活動時間,老師都可和孩子們一起玩。如鍛煉幼兒抽象概括能力的智力游戲:“擺春天”、“擺秋天”、“圖片上哪些是動物,哪些是交通工具”、“把多余的一個拿掉”、“看圖編故事”;鍛煉幼兒判斷、推理能力的智力游戲“誰先吃完西瓜”、“幫動物找媽媽”、“看圖改錯”“怎樣才能拿到蘋果”、“怎樣三刀把蛋糕切成八小塊”等等。這種經?;木毩暎苡行У劐憻捰變旱乃伎剂?,使之潛移默化地得到發(fā)展。幼兒園也可以利用一些自然條件、簡單實物、工具等,組織幼兒親自進行一些簡易的小型科學實驗,讓幼兒在動手時動腦,在動手中發(fā)現,在動手中詢問,在動手中提高。比如給每一個小朋友一個塑料口袋,打開兜一圈,然后扎上口。孩子們會驚奇地發(fā)現塑料口袋鼓起來了,“咦,塑料口袋怎么變成圓鼓鼓的了?”“它里面裝著什么?怎么看不見?”“放開口,怎么用手抓不住?”通過親自的實驗,孩子們感覺到了空氣的存在,並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積極動腦對感性經驗進行分析、綜合,就可以概括抽象出空氣的性質??梢姡層變河H自參加科學小實驗,是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有效的好方法。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選擇淺顯的、兒童能夠接受的內容,讓幼兒多動手去實驗。例如“磁鐵的本領”、“美麗的冰花”、“能變的溫度計”、“有趣的聚光鏡”、“追人的影子”、“神奇的梳子”、“透明的玻璃”、“種子發(fā)芽”、“植物與水”、“摩擦生熱”、“物體滑落”等等,通過實驗實際鍛煉幼兒的思考力,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幼兒初期邏輯思維的創(chuàng)建》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思維的活動方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兩歲的天天在房間里忙活著,過了一會兒,他非常興奮叫著媽媽,向正在看電視的媽媽飛奔過去:“媽媽……” 媽媽正在看電視,聽見天天的叫聲,媽媽扭轉頭,剛要說話,忽然發(fā)現天天光著腳沒穿鞋襪。于是沒等孩子繼續(xù)說...
根據思維的本質和幼兒思維的特點,培養(yǎng)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要從豐富兒童的感性知識入手,發(fā)展他們的言語,教給他們正確的思維方法;并且通過智力游戲,實驗等方法,實際鍛煉幼兒的思考力。 (一)豐富幼兒的感性知...
邏輯思維的被動成長 一談到“被動成長”,相信所有的父母一定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處于被動成長狀態(tài)。然而“被動”就像普羅克汝斯特斯的床,在不經意中,父母就將自己的孩子置于這個境地--“被動成長”中。 在希...
人的邏輯思維發(fā)展的總趨勢是:由動作思維發(fā)展到形象思維,再依次發(fā)展到抽象邏輯思維。所以,邏輯思維能力也是從小就發(fā)展的,要讓寶寶更勝人一籌,就培養(yǎng)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變得相當重要了。 核心提示:當孩子遇到...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