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件。
老師的部分工作內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課件,這就要老師好好去自己教案課件了。教案的編寫需要貫穿綜合性評價和學生反饋,寫教案課件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請看下面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為您整理的“生物的課件”相關的完整數(shù)據,這會對你的生活產生積極效果!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qū)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qū)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并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三)生物的特征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營養(yǎng)方式為自養(yǎng);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yǎng),營養(yǎng)方式為異養(yǎng));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huán)境的適應,有利于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huán)境和影響環(huán)境。
四、小結:舉例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生物有哪些特征?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說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于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后的遺體屬于生物嗎?
不屬于,一個生物體死亡后,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稱為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于生命現(xiàn)象的是(C)
A.火山爆發(fā)B.開水沸騰C.雨后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通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教學效果較好。
一、說教材
“群落的結構”,包括群落基本涵義、群落水平上研究問題、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和群落的空間結構等內容。教材貫徹了種群和群落是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tǒng)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種的生物集合體,在更高層次、范圍更廣的角度來研究生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種群問題研究的深化,也是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礎。盡管學生對群落現(xiàn)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歷簡單性和生活環(huán)境差異性,學生對群落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tǒng)的感性認識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識概念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解釋群落的概念,識別群落類型,列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概述群落的結構特征,運用已建構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問題。
能力目標使用一定的方法對群落現(xiàn)象開展調查,嘗試對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進行數(shù)據的收集和整理,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分工協(xié)作的愉悅情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善于傾聽不同的意見,認同科學的思維方法對認識群落的價值,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結構變化的影響,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自覺養(yǎng)成環(huán)保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群落的涵義及群落的結構特征。
教學難點從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四、說教法
4.1制作多媒體課件
在學生調查研究中,群落內的不同生物之間的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中動物的分層現(xiàn)象等,有時不容易觀察到,可以利用課件中的圖片、視頻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過課件展示本地沒有的多種生物群落現(xiàn)象,如熱帶雨林群落,溫帶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為學生運用概念解決未知的群落問題提供素材。
4.2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進行引導
為了使學生領會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說明一個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qū)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其中的各種生物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為進一步說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結構的話題。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應聯(lián)系具體的事例,并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避免教師直接“下定義,舉例子”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關于“群落的物種組成”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種組成是區(qū)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間,種群數(shù)量和種群中個體數(shù)量差別很大。認識一個群落的物種組成,要調查該群落分別有多少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列出它們的名錄。還要進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種群的相對數(shù)量和比例。在生態(tài)學上,描述一個群落中種群數(shù)量的多少是用豐富度來表示。關于“種間關系”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資料,然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六、說教學過程
6.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習動機多媒體課件展示夏季校園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課:荷塘中有許多生物,你都認識哪些?你能列舉幾種嗎?它們是同一種嗎?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組成的單位是什么?如果將荷塘中全部生物作為一個集合研究,這個集合應稱群落。
6.2建構群落的概念
學生匯報調查結果調查群落現(xiàn)象的4個小組匯報4個群落調查時間、面積范圍、主要的植物和動物種類和估計的數(shù)量。
教師設疑在你調查的時間和調查的區(qū)域內,這些生活著的生物屬于一個物種還是不同的物種?所有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集合稱為什么?不同的種群集合在一起還能稱為種群嗎?
學生討論結果在調查的區(qū)域內生活著許多種生物,同一物種個體構成了一個種群,不同物種的生物個體構成了多個種群,這樣的集合要比種群要大得多,不能稱為種群。
建構群落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維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圓表示不同種群的差異,請你畫出種群和群落之間關系的概念圖。
6.3建構群落結構的重要特征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
學生匯報調查結果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4個小組匯報結果。
教師設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種的組成類型是否相同?數(shù)量是否相同?
學生討論結果不同類型的群落內的植物、動物種類和數(shù)量的是有差異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內小動物數(shù)量也有很大的差異,每個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種組成的。
建構群落特征1群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豐富度不同。
思維拓展你怎樣從外觀上區(qū)別兩個生物群落呢?分析導致群落中物種豐富度差異的原因。
6.3.2群落內有一定的種間關系
學生匯報調查結果4種群落中的生物種群大致數(shù)量,在數(shù)量上占優(yōu)勢的生物種類,列舉觀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
教師設疑不同的種群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還是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間相互關系怎樣?種間關系有什么積極的意義?捕食、競爭和寄生是否會導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種生物的數(shù)量變化會對其他生物種群數(shù)量變化產生影響嗎?
課件展示荷塘、灌叢、坡地、草地內典型的幾種種間關系,如大魚和小魚之間的捕食關系,兩種不同植物之間的競爭關系,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和魚的寄生關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關系;大草履蟲、雙小核草履蟲單獨培養(yǎng)和混合培養(yǎng)時的種群數(shù)量變化曲線;猞猁和雪兔種群數(shù)量變化曲線。
學生討論結果一個群落中的物種不論多少,都不是隨機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過復雜的種間關系,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如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構群落特征2群落內有復雜的種間關系。
思維拓展你能判斷下列曲線分別表示哪種類型的種間關系數(shù)量變化嗎?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
學生匯報調查結果4種群落中的生物個體分別占據的位置情況,生物在群落內部的分層分布情況。
教師設疑你所調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個體分布是否雜亂無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如何分布的?這對動物的分布有什么影響?灌叢群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動物的在垂直結構上是否有分層現(xiàn)象?
課件展示池塘內四大家魚分層生活情況,灌叢鳥類的垂直分布情況,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況等。
學生討論結果大多數(shù)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xiàn)象,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chuàng)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xiàn)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這就是水平結構。
建構群落特征3群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思維拓展從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內的分層結構的意義。6.4運用群落核心知識概念解決未知群落問題
學生已掌握了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空間結構,不同群落主要表現(xiàn)在其具體特征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新的問題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下不同生物群落問題,讓學生運用已建構的群落概念,通過分析、演繹和具體化等辯證思維的過程解決未知的群落問題,
課件展示熱帶雨林、溫帶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學生運用概念說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差異,列舉不同群落的種間關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異的原因。評價人類的活動對群落的結構的影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開花和結果》。下面,我將從設計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與反思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設計理念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遵循面對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的事情開始,強調生物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的關系,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生物不僅使學生了解生物的奧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jié)。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fā)”、“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還要突出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本節(jié)課知識點清晰,內容看似簡單,但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yǎng)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4、教學難點: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于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親自解開其中的奧秘,若引導學生對此現(xiàn)象提出問題:“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么關系?”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四、說教法
根據學生的以上特點,以及教材的結構,我將教學方法定為如下:
1、在第一部分花的結構中,我大膽地使用了探究性試驗,我認為生物教學中,教師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進而達到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達到對花的結構這一知識點的掌握、
2、在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中,傳粉的過程比較直觀,我主要采用談話法,講授法,同時打出圖片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進而理解傳粉。而受精這一過程比較抽象,我主要利用多媒體的現(xiàn)代教育手段變抽象為具體,進而易化難點。 3、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比較熟悉,我主要讓學生對比花和果實種子的圖片,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fā)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發(fā)育成種子。
五、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則主要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fā)現(xiàn)知識,逐漸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上的探究活動,共同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
六、教學過程
1、花的結構
教師首先打出《十大名花》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問題“為什么開花后一定會結構呢?花和果實到底有什么關系?”那就從花的結構開始研究吧,從而引入“花的結構”這一部分的學習。
然后,學生以4個人為單位,對照課本上的圖片,對百合花進行解剖,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本活動使學生在合作的探究的基礎上認識花的結構。 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并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fā)育成果實?
(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fā)育成果實嗎?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2、傳粉和受精
用教授法引出傳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就是傳粉。指導學生閱讀書本中材料來了解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qū)別,用課件對比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qū)別,再用幻燈片播放出圖片讓學生正確判斷出蟲媒花和風媒花,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遇到陰雨天,蟲和風的作用就不大了,會出現(xiàn)缺粒現(xiàn)象,該怎么辦呢?”從而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課本中將人工輔助授粉安排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講授,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我將其安排在傳粉這一部分來講解。
受精這一部分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我首先利用放大的子房縱剖圖復習前面剛學到的雌蕊的結構,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一個結構上的認識基礎。然后再讓學生觀看受精的過程,首先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它能夠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個理性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在以上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受精的過程,最后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描述受精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在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一部分,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很熟悉,他們可能不能明白展開的花是怎么樣跟果實和種子扯上關系的。因此我主要在大屏幕中放出花和果實種子的對比圖,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fā)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發(fā)育成種子,從而掌握這一知識點。
七、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這節(jié)課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觀察──探索──整合”的教學法,由創(chuàng)設情境入手,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小組互動交流,得到問題的答案,再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整合,讓學生掌握本課的知識,各種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2、不足之處
本課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知識點比較多,活動多,教師需要很好地駕馭課堂,控制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探究時,有些學生喜歡探究,在參與教學中表現(xiàn)得活躍、主動,但有些學生卻不喜歡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小組討論和合作時,總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較難以控制,在這一點上本人做得還不夠。因此,今后要下功夫了解每一個學生,要盡可能為所有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表現(xiàn)的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要善于引導、善于鼓勵。
一、教材分析:
生物教學中,保護生物多樣性是重點內容。本節(jié)內容是上一節(jié)《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后續(xù),目的是讓學生在認識了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去了解許多瀕危動植物的生存現(xiàn)狀,促使學生從內心產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并且知道如何采取措施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本節(jié)內容分兩大部分: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由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不應詳細介紹,故本節(jié)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原因,從而自覺地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中,更注重情感的教育。本節(jié)的內容,通過制成網絡課件,采用目標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學。本節(jié)的學習,以學生自學為主,通過直觀呈現(xiàn)、聯(lián)系實際、應用于實際等方法來完成目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能力目標:
1、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xié)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使命感,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
學習重點、難點:
1、了解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樹立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并能夠落實到行動中。
3、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及合作能力。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上課前,我首先布置各小組學習任務:收集珍稀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收集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文字圖片資料、收集有關生物資源保護的法規(guī)、調查當?shù)刂匾纳镔Y源并提出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的建議等等。學生很容易通過報紙、雜志、網絡等途徑獲得資料,同時,在這節(jié)課中,我也利用了自己曾收集的祖國眾多自然保護區(qū)優(yōu)美圖片的優(yōu)勢,為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上課時就通過取得的這些資料去實現(xiàn)本節(jié)教學目標。通過大屏幕循環(huán)交替播放美麗的自然保護區(qū)圖片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動物被獵殺的圖片,使學生通過視覺對比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油然而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很好地達成了本節(jié)課的情感態(tài)度目標。
在授課當中,將教學任務用大屏幕顯示,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去瀏覽網站,進行異步化和個別化的學習;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既讓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協(xié)作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分組討論和交流。在學習群體中,思維和智慧可以共享,從而使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真正使學生能夠自主開展學習,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四、再教設計
1、做好課前“四準備”
①心理準備:做好心理調節(jié),使情緒飽滿,保持心境的輕松和平靜。
②生理準備:保持大腦清醒和興奮狀態(tài),精力充沛。
③知識準備:熟悉與新課有關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基礎。m.endrikfelipe.com
④物質準備:將課堂上所需要的物品準備齊全。
2、課中“四重視”
①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募睿谡n堂上給學生以持續(xù)的學習動力,學生也要不度的激勵自己,爭取做最好的自己。
②對所學知識多問幾個為什么,爭取當節(jié)課理解所學內容。
③做好課堂筆記,對重點內容、一般規(guī)律尤其是特殊情形要做好記錄,寫的過程也是對知識再整理的過程。
④將本節(jié)課的內容用表格或知識樹樁的形式總結出來,便于整體把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3、課后“四落實”——
①整理。②作業(yè)。③點評。④總結。
總之,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反思,努力樹立“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掌握核心概念。
說課反思
上課前,我首先布置各小組學習任務:收集珍稀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收集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文字圖片資料、收集有關生物資源保護的法規(guī)、調查當?shù)刂匾纳镔Y源并提出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的建議等等。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實際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也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錯綜復雜的關系。對于學生來說,其知識廣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學生之中又普遍存在著差異,課堂時間有限,雖然通過具體、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討論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但不可否認并不是全體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及時引導學生對自己活動進行跟進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在學生出現(xiàn)這些問題時,沒有引導學生及時進行反思跟進,少了一次思維碰撞的經歷,不能不說是本課教學中的一處遺憾。在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證據成為本課教學活動重要的教學目標。科學是要講證據的,科學是可以重復檢驗的,科學的本質之一就是實證,這就是"實證意識"。
"科學探究來不得半點馬虎"是嚴謹,實在的探究過程。
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個探究活動成功和失敗的關鍵,那么,舍得花時間對實驗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討就成為極具價值的活動了。強調了"動手之前先動腦"。讓學生先明確每個實驗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收集有效證據。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各小組并沒有按實驗方案制訂中所想到的,嚴謹?shù)剡M行實驗操作,而教師又缺乏及時和必要的指導,影響了部分小組實驗操作的準確性,這是需要引起重視和加以改進的。
這些數(shù)據說明什么"——讓證據說話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
什么是證據,科學事實、科學數(shù)據就是證據??茖W探究要重證據,應通過定量觀察、測量、記錄搜集科學事實和可靠證據。本課中學生要非常嚴謹?shù)刈龊脭?shù)據的記錄和整理,讓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學會尊重數(shù)據(證據),讓證據說話"的科學態(tài)度。一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要認真記錄下自己小組的研究數(shù)據,根據數(shù)據,形成自己的研究結論。二是在向大家匯報交流時能向大家闡述自己證據獲得的經過,依據可靠的數(shù)據來解釋。三是教師匯總各組數(shù)據加以分析,從而得出實驗結果。
問題出在哪里"——在匯報交流中引導反思、質疑的精神。
學生在動手之前對實驗精確操作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實際中還是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研究出現(xiàn)誤差。及時引導學生對自己活動進行跟進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一輪課改強調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體,同時也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要構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基于上述認識,在“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做了一些嘗試,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都離不開環(huán)境對他們的影響。那么,生物又是怎樣適應和影響環(huán)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兩部分編寫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幾幅圖片,試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理解生物對環(huán)境是有影響的。最后總結: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2. 設計思想
一般在設計這樣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往往會考慮用兩節(jié)課的時間完成。第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和圖片,課上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最后總結得出“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第二課時:重點組織學生做“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研究活動。筆者認為,第一課時若能用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相對真實的實物(或標本),讓學生能近距離、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關系,比單純地看圖、找資料、得結論要好得多。所以,我們想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后再利用學校有限的資源,通過“給生物找個家”的活動,讓學生更直接、更親近地去領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方式。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觀察和思考、體驗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認知層次,理解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時生物也影響環(huán)境。
3. 教學目標
(1)結合圖片資料和標本,學會從多角度去觀察和分析“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了解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相適應。
(2)通過觀察圖片資料、標本,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信息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概括和表達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
(3)理解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與環(huán)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4. 課前準備
準備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幾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的生物標本(動物、植物),用布將這些標本罩上并編號;放大鏡;學生分成七八個小組,圍坐在放有標本的實驗桌周圍。
5.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出探究課題。
教師連續(xù)展示精心挑選的美麗的自然風景畫,然后向學生提問:看完這些畫,大家有什么感覺。
教師用語言來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界和諧美的共識;每當人們提到遼闊的草原,就會想到綠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會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動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會想起海洋中斑斕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飛翔的海鷗……但是,如果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著、魚在樹上掛著、鳥在地上躺著,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認為是不和諧的。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學分析
《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節(jié)的內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體系起始階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為下一節(jié)學習“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本節(jié)課是初中生物的第二節(jié),學生對生物學還不甚了解,所以這節(jié)課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從整體上認識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根據《課標》要求,我確立以下三維目標:
1.舉例說出光、水、溫度等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huán)境因素”,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說明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我力求通過設計多個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體會、感悟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難點為: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huán)境因素
由于本活動是初中生物課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教師要告知學生探究的一般過程,幫助學生設計探究方案,引導學生嘗試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試驗,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三、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xiàn)目標,本節(jié)課教師的教以情境啟導為主,學生的學以活動探究為主。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
課前準備
課內教學
課內教學分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二環(huán)節(jié)“活動探究”是本節(jié)課的主體部分,共設計了4個探究活動,其中第二個活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下面我具體說課內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熱情洋溢地對學生說: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件小禮物——《晏子使楚》的視頻片段,你們想看嗎?
視頻導入落點在:使學生認識“生物的生長受一定因素的影響”,結合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長與環(huán)境有關”。不僅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還為后面的活動探究創(chuàng)設了情境。
(二)活動探究,感悟新知
活動一:生物生存依賴一定的環(huán)境
通過精問啟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賴一定的環(huán)境”,然后再去自己尋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生態(tài)因素的概念和分類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二: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
首先具體指導學生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huán)境因素”。指導過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們應該怎么做?
啟發(fā)學生明確,應重新作出假設、設計方案等再次實驗探究。
教科書中的第一個探究實驗,無疑是好奇心極強的初中生愛上生物學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由,同時也是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機。本活動力求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具體指導學生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同時嘗試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學生親身經歷了這個實驗,先操作,再體會感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來獲得知識。
6.活動完成后,我組織學生討論:你打算將鼠婦如何處理?
引導學生認識應該把鼠婦放回大自然,用實際行動愛護動物。
對活動的總結還包括對本次實驗過程的歸納總結,教師有意識地點出進行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
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還有哪些呢?學生邊看資料邊感悟,再請一名學生歸納:
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溫度、空氣、水分、土壤等沒有生命的物體,稱為非生物因素。
活動三: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
在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還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圖片。
學生交流明確:生物間的共生關系、競爭關糸、合作關系、捕食關系會極大程度地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動四: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會影響生物的生活,每一種生物必須依賴一定的環(huán)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動地受生態(tài)因素的影響嗎?
讓學生觀察四組圖片,感悟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等必須適應環(huán)境,同時,生物的活動也影響著環(huán)境。
通過實例讓學生去感悟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及影響。在活動中始終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展示一組人類對環(huán)境破壞的圖片。
讓學生去感受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是人類對環(huán)境的破壞,讓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直面學生,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震撼,強烈意識到環(huán)保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講環(huán)保意識深植學生心中。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梳理總結,形成系統(tǒng)
先由學生自我盤點這節(jié)課的收獲,然后師生共同回顧,梳理板書:
讓學生在掌握“環(huán)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并影響環(huán)境”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得到“生物與環(huán)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這一基本觀點,實現(xiàn)知識樹的建構。
教學環(huán)節(jié)(四)練習鞏固,拓展遷移
1.據圖找出與水稻生長有關的生態(tài)因素。
2.材料分析:
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并將以前因好奇心產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一種理性的學習責任,鞭策學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
3.課外探究:
復習鞏固實驗探究的一般過程,逐漸形成理性認識。
五、優(yōu)化思考
1.本課活動設計避免了過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學觀點的形成。遵循實踐—體驗—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學觀點的認知規(guī)律。
2.本課探究性實驗的過程始終注意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訓練。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多多指教,謝謝!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
依據新課標的設計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wèi)生等學科的編排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為第一節(jié),說明了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同時提高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xiàn)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教材P3—P5的彩圖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學情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么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征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采用的是觀察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讓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2、合作探究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jié)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qū)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真正體現(xiàn)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的觀點,使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于接下來的教學順利進行。
3、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jié)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如人為什么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么?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后在教師適當?shù)闹v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2)小組討論: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么現(xiàn)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
(3)小游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shù)慕忉尩贸鼋Y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最后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由什么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敖逃乃囆g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fā)、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么樣的,學生并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后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小貓掉到水里,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么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shù)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課后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征,教師進行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后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根據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掌握情況,當堂練習,當堂檢測。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落實。
五、說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小游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資料分析、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生物特征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同時使學生更加懂得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的意義,從而學生情感得到了升華。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tǒng)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tǒng)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huán)、排泄系統(tǒng)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里的氣體
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jié)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xiàn)象,有利于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jié)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huán)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yǎng)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jié)的重點。
難點: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xiàn)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lián)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tǒng)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后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tǒng)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于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huán)節(jié)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1、 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tǒng)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fā)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tǒng)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lián)系自己的身體,聯(lián)系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系。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致的特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tǒng)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么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匯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lián)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huán)境溶液濃度的關系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是教學的難點.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xiàn)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有一定的困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tài)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tài)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jié)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采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聯(lián)想,提出探索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引言:俗語導入創(chuàng)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并運輸?shù)綐渖?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么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關于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采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做準備。
2、利用多媒體演示“滲透裝置實驗”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液面會不斷地上升嗎?學生推測: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接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A、半透膜。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么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fā)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教學預測:大多數(shù)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tài)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么物質?為什么?死細胞能否發(fā)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fā)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并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qū)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討論:農業(yè)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xiàn)象?為什么?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tǒng)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
五、效果預測: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fā)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tài)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xiàn)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tǒng)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摘要:新課程改革中倡導生物教學設計是對傳統(tǒng)生物教案備課的發(fā)展和變革,我們往常的教案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所以本文在根據傳統(tǒng)教案與現(xiàn)代教學設計的區(qū)別分析中,優(yōu)化教學設計,討論生物學教學中從傳統(tǒng)教案像現(xiàn)代教學設計轉變的必要性。
關鍵詞:生物學 教案 教學設計
自從初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后,我們往常的教案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相對應的是生物教學設計已經成為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生物教學效率的一個必要的手段。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在生物學教學的備課中,教師應該大力的彰顯這門學科的個性特征,倡導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出特點不同,風格和個性多樣教學方案,促使教師的自身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而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前進行認真的備課,在教師的備課階段,有很多老師認為教學設計和教案在本質上根本沒有什么區(qū)別,教案即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只是教案的補充版本的概念和想法,這是明顯不正確的,所以樹立教師對教案和教學設計的正確認識,了解它們之間的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才能更好的備課,更好的完善課堂教學。
1.現(xiàn)代教學設計與傳統(tǒng)教案的區(qū)別
1.1 教學設計與教案的概念區(qū)別
教案是教學科學領域的一個基本概念,又叫課時計劃,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實施方案,是教師實施教學的藍本,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案的編寫是依據教學大綱,是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xiàn)。
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1998年)指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的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教學系統(tǒng)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的學習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宗旨在開發(fā)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tǒng)中。”教學設計也被稱作教學系統(tǒng)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tǒng)科學理論的觀點和方法,調查、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目標,建立
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評價其結果,從而優(yōu)化教學效果。[1]教學設計實質上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事先籌劃,是對學生達成教學目標、表現(xiàn)出學業(yè)進步的條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2] 整個教學設計大體應當包括這樣三個基本程序:“我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我怎么實現(xiàn)教學
目標”、“我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了沒有”。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xiàn)性和操作性。
1.2教學設計與教案對應層次不同
教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輔助老師自己上課用的。是教師把某一個課題或者課時作為研究對象兒編寫的,對應的范圍比較集中,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教學設計是把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教學設計包括宏觀設計和微觀設計,宏觀設計的范圍可以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課堂教學設計屬于其中的微觀教學設計。目前的教學組織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所以教學設計中運用的最多的一個層次。雖然課堂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使用最多,但是教學設計的對應范圍是遠遠大于教案的。
1.3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學生、教師的地位不同
在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為學生怎樣學習去做設計和準備,生物教學設計秉持以人為本,基于學生學習和知識的創(chuàng)新的“學習者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充滿生命意識、社會意識和獨立個性的人,教學是師生平等交往和積極互動的過程。因為“任何教學設計理論的基本前提都是為學習者的學習而設計教學”,“教學設計的生命力在于‘學習者中心’,這是現(xiàn)代教學設計最本質、也是最顯著的特征。[3]所以,生物教學設計不僅重視教師的教,還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結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力,給學生充分的空間,使學生學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核心的目的。例如: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在講解八年級上冊“鳥”這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時候。多學生都喜歡鳥,通過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甚至從小就一直保持著觀鳥的習慣,一到周末就會帶著鳥類圖譜外出觀鳥,積累了許多鳥的知識和實地考察的經驗,這就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教師一定要利用起來。課前指導學生從鳥的起源、鳥的習性、鳥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鳥的分類、鳥的趣事、觀鳥的收獲等方面查資料、準備PPT,給學生提供講鳥的機會和平臺。不少同學做了準備,講得很精彩。
傳統(tǒng)教案秉持 “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教師怎樣把教學內容講好。傳統(tǒng)教案則往往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為教師怎樣教做準備,教師大多時候只是在意知識傳授的系統(tǒng)性,而對學生的思考有無并不關心。學生只是教師課堂中的一個聽從者的角色。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生物教學設計中,教師是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并居于課堂的主體地位;而在傳統(tǒng)教案中,教師更多地體現(xiàn)為控制者、解疑者和傳遞者,教師居于課堂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習,傳授教學方法。
1.4教學設計與教案構成不同
生物教學中教案一般包括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分析、教學難點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和步驟(教學進程)以及教學后記等因素構成,還包含了組織教學、復習、新授、練習鞏固、布置作業(yè)等五個大致環(huán)節(jié)。從而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計劃和安排。
而生物教學的教學設計可以包括教學目標的該分析和制定、學習者情況的有關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策略與媒體的運用、教學的評價等構成元素。其中在日常教學中,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代表了教學設計的三個基本程序,也是人們討論最多的主要構成元素。
具體來分析下教學設計和教案構成的具體區(qū)別:
1.4.1教學目標與設計理念的區(qū)別
生物備課設計理念上,教學設計和教案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在知識觀方面,教案認為知識是客觀的`,是可以傳遞給學生的,而教學設計認為知識不是純客觀的,是學生與外在環(huán)境交互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在學生觀上,教案認為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一個容器,而教學設計認為學生是有生命意識的,有社會意識,有潛力和獨立人格的人。在教學觀念上,教案認為教學是課程的傳遞和執(zhí)行,教導學生的過程,而教學設計認為教學觀應該是課程的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師生的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而目標的的制定是教學設計應該重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教案中常稱為教學目的,多來源于大綱要求。在生物備課教學目標上,教案主要以教師為闡述為主體,使學生掌握雙基和培養(yǎng)能力,教學設計則以學生為闡述主體,在雙基、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都得到發(fā)展。
1.4.2教學重難點分析上的區(qū)別
生物教學教學設計在分析教學重難點上,一般會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對學生之前的學習和今后的學習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的分析后得到重點和難點,然后設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往往會具有針對性。而生物學教案,傳統(tǒng)教案對重難點很多時候只是參考教學大綱,大綱上的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就設定為什么,對具體情況沒有做出具體分析,同時這些重難點也成為了教師教學上課時的主要內容,對其它的方面的生物學知識可能就忽略教學。
1.4.3對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分析上的區(qū)別
教學設計和教案之間兩者的構成元素在大致環(huán)節(jié)和基本程序不同以外,還要值得注意的是,對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有關分析是傳統(tǒng)教案所不具備的,而在教學設計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的生命力在于以學生為中心,在傳統(tǒng)的教案中,教師往往一廂情愿地設計教學,缺少對學生現(xiàn)有知識儲備和能力的考慮,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有助于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的充分了解,這樣教師才能備好一節(jié)課。
1.4.4在教學手段上的區(qū)別
生物教學設計注重現(xiàn)代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擇以及運用,而且在媒體的選擇上都比較先進,隨著技術在不斷的升級,同時教學利用媒體也在不斷的與時俱進和跟新,強調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結合御用,注意使用時候的最佳作用和時機,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師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效果。例如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演示實驗有時候可能在后面的同學觀察實驗并不是很清晰,但是教師利用投影儀技術,可以清晰的將實驗步驟和實驗現(xiàn)象展示給學生。而傳統(tǒng)教案需要的教學工具比較簡單,主要是黑板、粉筆、掛圖、標本、模型等,信息承載和傳遞功能比較有限。
1.4.5教學評價效果上的不同
教案一般在編寫的過程中體現(xiàn)的不明顯,常常有時候內容寬泛,沒有嚴格要求,并且在備課的過程中常常被忽略。而教學設計的教學評價是三個基本程序之一,是有不可缺的比重。教學設計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能力的形成狀況,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做出準確及時的評價,教學設計的教學評價則要同時從三個側面看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強調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要顯示出對價值觀的充分注重。教學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生物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
生物教學要求教學設計前,應該明確本節(jié)課的目的,對生物課程標準的解讀,是指教師對課表相關條目和內容的理解和說明,教學設計雖然有許多教案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盲目使用,也需要特別注意一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一下這幾點:(1)三維教學目標設計要具有準確性和可量性。少用課標中高水平要求的目標動詞,如確立、形成、養(yǎng)成,盡量不用課標中未列出的目標動詞,如培養(yǎng)、提高、發(fā)展等。注意目標的階段性。每一節(jié)課都是有限目標。如“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應改為科學探究的某一環(huán)節(jié)的能力目標。(2)教學過程設計應該更加銜接和完善,導入、展開(包括提問)、總結、等環(huán)節(jié)應各得其所并有機銜接。(3)教學策略設計應該更加開放和多選擇性。生物教學設計是對教學活動的一個預設,但是真正的生物教學課堂是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做到與實際相結合,與學生相結合。(4)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更加凸顯先進性和組合性。(5)在生物教學設計中,應該彰顯個性特色,每個教師都不一樣,每個班級的學生也不同,所以生物教學設計的編寫,應該結合各個方面,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通過這些對教學設計提出的見解和看法希望能夠有效的幫助到教師的發(fā)展,實現(xiàn)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
3.生物教學設計的優(yōu)勢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只有弄清了這兩者的區(qū)別,才能真正的理解并掌握現(xiàn)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備課教學的時候不會將二者混淆。傳統(tǒng)教案作為人們長期以來經驗性教學行為的產物,具有相當?shù)暮侠硇院陀行裕鋵嵤乾F(xiàn)代教學設計賴以產生的必要基礎,但是面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已經表現(xiàn)出顯見的理論性不足和教學理念滯后,必須加以改革。相信大家對于教學方案的編寫一定會有全新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束縛,不再只是把傳遞系統(tǒng)的知識作為方案設計的惟一目標,不再只是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設計,而是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問題”的設計(任務驅動)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媒體工具,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真實的課堂情境,把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起來,是真正的為了學生的“學”而進行設計,既教給了學生基本知識,又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同樣,在新的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梢园l(fā)現(xiàn)現(xiàn)代教學設計比傳統(tǒng)的生物教案設計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在強調目標實現(xiàn)的同時兼顧教學過程,突出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內涵,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因而提議教師在教學中學習運用、改進提高、熟練完善現(xiàn)代教學技術,摒棄原來傳統(tǒng)生物教案的不足之處,使現(xiàn)代教學技術理念走進生物課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盛群力.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裴新寧.現(xiàn)代教學設計的概念與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xx (2).
教學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夠用圖表現(xiàn)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學生觀察水樣:課前請大家從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樣,現(xiàn)在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你帶來的水樣是什么樣的?
2.學生可用放大鏡等進一步觀察水樣并匯報。你是用什么方法觀察到這些結果的?
3.談話:假如讓你進一步對水樣進行觀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顯微鏡)
4.激趣:取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水滴里有什么?這將是怎樣一個世界呢?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1.講述: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2.教師示范使用方法。強調輕拿輕放。
3.使用顯微鏡觀察時,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2)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3)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三、組織學生觀察、實驗
1.談話: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把你的發(fā)現(xiàn)畫在活動記錄上。
2.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回指導他們的觀察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發(fā)現(xiàn),指導他們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
(匯報時教師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觀察記錄,并讓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喜歡《生物的課件11篇》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幼師資料,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生物課件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