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開心通知您,您所需的"初中語文教案"已經準備好了,我們?yōu)槟鷾蕚淞艘韵沦Y源,供您參考和使用。在課堂上準備好教案和課件非常重要,這是每位老師都需要做的工作。教案是教師進行評價和總結的基礎材料之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愛國情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意識。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jié)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fā)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xiāng)歌曲,創(chuàng)設情境:
導言:同學們,每到周五,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將來你遠離故鄉(xiāng),遠離親人,在遙遠的異地工作生活,最容易產生一種什么感情?
(思鄉(xiāng)之情)
“游子思鄉(xiāng)”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fā)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xiāng)愁的詩,詞,曲。
是??!游子思鄉(xiāng),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xiāng)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xiāng),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xiāng)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xiāng)愁詩也是異彩分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二、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xiāng)愁寄托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復手法(鄉(xiāng)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边@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的詩人呀?最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鼗春佑沙侵写┻^,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五言絕句)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范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籠”是什么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jié))除了季節(jié)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注解。(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fā)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板書:借題發(fā)揮
商女豪門貴族
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五、齊讀并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六、積累:
1、《題臨安邸》。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譯]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湖中的游客皆達官貴人,他們通宵達旦與歌*舞女一起尋歡作樂,紙熏金迷,這種情況不只何時才能罷休?暖洋洋的春風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們忘乎所以,只圖偷安宴樂于西湖,竟把杭州當成了汴州。
[簡析]
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墻壁上的詩。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占。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fā)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茍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傾吐了郁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詩的頭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抓住臨安城的特征: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嘆:“西湖歌舞幾時休?”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斗志的*靡歌舞,什么時候才能罷休?
后兩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fā)自己的感概?!芭L”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靡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坝稳恕辈荒芾斫鉃橐话阌慰?,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tǒng)治階級。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杰作。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注意融會貫通,把握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本精神。
2、善于聯系實例,力求深入理解,靈活運用。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明白課文選的8則,是《創(chuàng)造學思想錄》的核心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重要的意義。
2、形式多樣,表達自由的語錄式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列寧曾經說過“幻想是極其可貴的品質”.可見科學發(fā)展是離不開想象的,怎樣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今天我們學習《創(chuàng)造學思想錄》,學習創(chuàng)造學的一些基本精神。
二、檢查預習(多媒體顯示)
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一籌莫展、靈性、焙燒
三、聽錄音朗讀課文,思考課文闡述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哪幾個重要方面的特征?(多媒體顯示)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答案。
放松的精神狀態(tài);打破習慣性的思維,轉換思維視角;發(fā)揮想象力,“多問幾個假若”;開闊視野,透過現象看本質;順其自然,按規(guī)律辦事。這些記錄下來的思想火花,將點燃我們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四、學習第一節(jié),四人小組討論:
1、課文第一節(jié)用猴子因身上“癢癢”而表情“儼然像聲譽卓著的學者一般的嚴肅”的比喻有何作用?
2、放松的精神狀態(tài)有何作用?你能舉些實例來證明嗎?
3、怎樣才能使自己不嚴肅呢?
明確答案:
1、說明不能“事事都板著臉孔”,換句話說,就是要“放松”
2、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在文藝創(chuàng)作、科學發(fā)明或技術革新等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的所特有的思維過程。它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經常聯系在一起,因而突出的標志是具有社會價值,且新穎獨特。這種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有時需要精神上的放松才能進行。
如:青霉素的發(fā)現、X射線的發(fā)現、“苯胺紫”燃料的發(fā)明等等,都是精神狀態(tài)放松的情況下,捕捉機遇而成功的?!罢媸潜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3、學生自由發(fā)言,沒有固定答案。
五、學習2-6節(jié),四人小組討論:
1、第2節(jié)中作者用“一籌莫展”這個成語有何作用?
2、第三節(jié)中5個句子之間的關系如何?
3、舉例說明“多問幾個假若”對科學發(fā)展的作用。
4、想象力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有何重要作用?
5、第5節(jié)和第6節(jié)都講了什么問題?“從你的箱子里走出來”中的“箱子”指什么?
明確答案:
1、作者用“一籌莫展”這個成語,說明采用常規(guī)思維方法揭開“高爾丁死結”之窘態(tài)。而亞歷三大卻能打破常規(guī)思維,“建立我自己的解結原則”,用劍將結劈成兩半。
2、第1句是總說,2-4句是分說,第5句又是總說。全段是典型的總-分-總結構。
3、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把“假設”看作是“科學發(fā)展的先遣兵”.恩格斯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fā)展形式就是假設”.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門捷列夫關于元素周期律的假說等,都是“半成品”,經過反復雕琢、精細加工,才成為“成品”的科學理論。
4、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科學的.發(fā)展離不開想象。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要設法保護孩子們的想象力。
5、這兩節(jié)都是說明“轉換視角”的問題?!澳愕南渥印敝傅氖窃谖覀冾^腦中有許多無形的思維框架,即“常規(guī)思維”,“習慣性思維”.要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要改換思維角度,打破常規(guī),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桎梏,“從你的箱子中走出來”.
六、學習7-8節(jié),四人小組討論:
1、“看到畫面之外”的實質是什么?
2、“順其自然”的實質是什么?你能舉例說明嗎?
明確答案:
1、“看到畫面之外”的實質是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能從大量紛繁復雜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概括出一般性的東西,即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這就是思維的深度。
2、”順其自然“的實質是的實質是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按照其本身的規(guī)律來解決問題。我國古代有則寓言故事,講一個植樹家所植之樹,棵棵成活,而且茁壯旺盛。人家請他介紹經驗,他說,不過是順其自然而已。而有的人在植樹之后,天天去擺弄它,用手摸摸它,搖搖它,這樣的樹怎么能長的好呢?而另有一則事例《揠苗助長》,是從反面說明,違反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去拔苗助長,其結果必然是”苗則槁矣“!這正反事例告訴我們,事物都是有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只有按其規(guī)律辦事,”順其自然“,才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七、小結本課的語言特色。(多媒體顯示)
生動形象,雋永含蓄,發(fā)人深省。具體表現在:
1、運用比喻。如第1則”放松“,運用猴子因”癢癢“而表情”儼然像聲譽卓著的學者一般的嚴肅“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發(fā)揮創(chuàng)造型思維時精神放松的必要性。又如”你的箱子“指的是在我們頭腦中有許多無形的思維框架,即”常規(guī)思維“,”習慣性思維“.要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要改換思維角度,打破常規(guī),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桎梏,”從你的箱子中走出來“.
2、運用小故事來說明。如第2則亞歷三大卻能打破常規(guī)思維,”建立我自己的解結原則“,用劍將結劈成兩半。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富有傳奇色彩。發(fā)人深省。
3、生活實例,典型生動。
如第7則,農民看”鐵路“的實例,第8則”順其自然“”鋪設人行道“的實例,鮮活典型,頗為動人。
4、多引用名人名言。文中引用了畢加索、格奧爾基、懷爾特等名人名言,這些雋語引用恰當,生動形象,富有哲理。
5、多用設問句。如第3則”多問幾個假如“運用了三個設問句;第8則運用了一個設問句。這些設問句,發(fā)人深省,有利于開拓思維。
八、學生質疑。
九、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課后習題
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yǎ()然牡lì()hén()跡一chóu()莫展
2.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攔腰截斷順其自然優(yōu)雅悠閑離奇
⑴這些踩出來的小道自然,人們走在其中自得,樂在其中。
⑵新的觀念常常來自那些經訓練而成的思想疆界。
⑶這部影片情節(jié),懸念迭生,從一開始就抓住了觀眾的心。
3.請從下面的幾則名言中,選擇一則你最喜歡的,談談你的理解。
⑴畢加索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于你長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夠繼續(xù)保持藝術家的靈性?!?/p>
⑵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是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看同樣的事情。
⑶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結規(guī)則。
4.請你在橫線上填上若干個詞語,完成這個接龍游戲。
⑴創(chuàng)造__________想像
⑵踏實__________靈性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是一則既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既要胸懷大志,敢于實踐,才有可能成功。同時,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fā)。
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半的初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注解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教學目標:
1.能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大意,積累文言詞匯。
2.能結合誦讀加深文意的理解,培養(yǎng)文言語感。
3.能結合文本內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判斷力。
教學重點:
1.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通過對情節(jié)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學難點:
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學創(chuàng)意:
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利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形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學生積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學生回顧之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結合這些寓言故事,同學們覺得寓言有哪些特點呢?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寓言是同學們十分熟悉的一種文學體裁,從小到大同學們積累了許多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從回顧此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中國傳統(tǒng)寓言故事,引出學生對寓言故事的特點回顧。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不太準確,老師不多講解,為下面對寓言故事特點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誦讀全篇,讀準課文。
1.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教師點評。
2. 采用指讀、男女生分開讀等方式讀課文,師生交流從而進一步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兩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夯實基礎知識,讀準字音,使學生愛上朗讀,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
三、疏通課文內容。
1.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教師通過結合課文內容提問、學生搶答的形式,適時講解文中關鍵字詞的含義。
所提問題為:
1)北山愚公多少歲?年且九十(講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講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參加移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講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遺男”“始”“齔”)
4)對愚公移山有人反對嗎?愚公是如何反駁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講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雖”“窮匱”“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嗎?操蛇之神聞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講解“懼”“已”“感”“負”“朔”)
3.學生質疑,把課文中不會翻譯的字句說出來,大家一塊探討。
4.再讀課文,復述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jié)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為2個小環(huán)節(jié):①先在小組內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后,推薦優(yōu)秀者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熱情,在耳熟能詳的故事里找到學習的樂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使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閱讀文言文,培養(yǎng)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齊讀課題《愚公移山》,從題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確:人物和事件
2.圍繞“愚”可以組詞。愚公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愚蠢的老人。(板書:愚)
3.老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他愚蠢的內容,并適時回顧重點字詞的含義。
明確: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講解“方”)
2)年邁:年且九十 (講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講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追問幾個人幫助他?四個人)
5)路遙: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追問哪個字最能體現?講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邁、器陋、援寡、路遙
4.真是一個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還有一個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內容體現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確:概括能認清“自身的年邁和山高”(板書:智)
5.智叟說這番話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嘲笑
6.句子哪些內容可以體現出智叟這種嘲笑的態(tài)度?
明確:“笑”神態(tài)描寫直接表現態(tài)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 你太不聰明了,智叟開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問增強嘲笑的語氣;“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嘲笑的態(tài)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學生讀出嘲笑的態(tài)度,老師朗讀指導,互評。
8.智叟為什么會嘲笑愚公?明確:因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結:由此可見,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著眼眼前,認清現實(板書:認清自我 著眼眼前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具體語句圍繞愚公“愚”、智叟“智”兩個方面進行歸納概括,抓住要點分析人物。老師要指導學生圍繞重點字詞和寫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對個性化的人物語言進行朗讀指導。)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稱呼兩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對上了年紀男子的尊稱。叟:年老的男人。從稱呼上明顯感到作者對愚公的態(tài)度更加的尊敬。為什么作者對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內容,勾畫出體現愚公形象特點的語句并加以分析。學生小組交流
明確: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不畏困難)。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敢于實踐)
3)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發(fā)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堅持不懈 敢于實踐)
5)年且九十 (造福大眾)
2.這樣的愚公還愚蠢嗎?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說文解字》形聲字,從知從日,知亦聲。矢,即是箭??诩词强??!爸睘椤罢f的準”、“一語中的”。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
太陽之陰陽者,見之則為陽,不見之則為陰。廣義為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美德不可沒有實用的智慧,而實用的智慧也不可沒有美德。
3.結合“智”的含義,你覺得愚公還愚蠢嗎?學生明確: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文中內容,仿照例句寫下你認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為他召集家人共同謀劃,既發(fā)現移山的困難,又敢于面對困難。
5.這時與智叟“著眼自我 認清現實”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則是?
明確:放眼未來 敢于實踐(板書)
6.小結:與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學生說出:小聰明 (板書)
【PPT出示】小聰明產生于頭腦,大智慧來源于心靈;小聰明體現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內心;小聰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則淡泊寧靜;小聰明多有才無德,大智慧則德才兼?zhèn)洹?/p>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是上一環(huán)節(jié)的深入,是本課的難度所在。通過對“智”中西內涵的講解,讓學生發(fā)現愚公其實是一位智者。讓學生仿寫例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與智叟“智”的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聰明”的不同,從而加深對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課外拓展、老師小結
1.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你還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確:
商鞅是法家代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超前理念;
劉徹變古創(chuàng)新,外儒內法的治理著這個龐大的帝國;
秦始皇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明歷第一個封建集權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創(chuàng)始人,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2.小結:他們用智慧成就了中華文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還能放眼未來”,希望同學們向愚公一樣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現實的束縛找尋夢想,又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使夢想照進現實。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于歷史人物的介紹,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大智慧”,讓學生對“大智慧”的理解從概念化到形象化。
教學目標: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范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jié)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
5.作業(yè):
(1)完成課后作業(yè)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以下是一份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的基本思路: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能夠自主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結構,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的表達方式。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能夠感受到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增強對祖國語言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
1. 朗讀技巧: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容:能夠根據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 閱讀技巧:自主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結構,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難點
1. 朗讀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難點:根據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四、教學方法
1. 講授法:教師通過講解、分析等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
2. 閱讀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結構,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的表達方式。
3. 討論法: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課文內容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教學步驟
1. 導入新課: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導入新課,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背景和作者。
2. 學習新知:教師通過講解、分析等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3. 朗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理解課文: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5. 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課文內容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6. 總結回顧:教師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和收獲,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以上是一份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的基本思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
摘 要:長期以來,說明文教學不受重視,甚至被忽略,這是因為說明文一般平平實實,缺乏形象性。老師上課時,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幾塊骨頭讓學生啃,結果學生只能由被動應付變?yōu)閰拰W說明文。另外,中學寫作教學對說明文的練習也不夠重視,以致不少寫作能手雖能寫出好的記敘文和議論文,卻寫不出像樣的說明文。就目前三種基本文體教學來看,說明文教學是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那么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于是,筆者在說明文教學中,運用下面幾種教法,來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
一、注意課堂教學的生發(fā),要開拓與課文有聯系的知識
因為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學生對學習說明文最厭煩的是老調重彈,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需我們老師喋喋不休!于是筆者就采用了生發(fā)和拓寬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寫作文時,筆者讓學生寫一篇與仿生學有關的科幻式小品文。學生的習作內容豐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寫綠色與偽裝學的,有寫跳蚤與生物戰(zhàn)的,其中有個學生參考了課文《蟬》中蟬的習性,寫了題為《蟬與音響學》,設想了要發(fā)明一種像蟬一樣大小卻能發(fā)出無限大聲音的袖珍放音機。內容雖近乎荒誕,但卻妙趣橫生。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讀寫說明文的興趣,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并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激發(fā)情趣的方法導入課文
倘若每節(jié)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不久前筆者上法布爾的《蟬》,課上介紹了蟬的知識,說蟬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詩中常見的寓體,還是治病的良藥;再由科學家研究蟬的目的,講到人類與昆蟲的關系,介紹了仿生學、鳥兒與飛機、鯨與輪船、蜜蜂與建筑、車輪子與螺旋狀……還介紹了作者之所以被譽為“昆蟲世界的荷馬”,這與他長期對各種昆蟲的觀察研究是分不開的。同時,筆者還介紹了觀察的要求和作法,又舉了習作中不善觀察不作思考而鬧出的種種笑話。這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內容,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在教《蜘蛛》一課時,讓學生猜謎:“南陽諸葛亮,穩(wěn)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單提飛來將?!敝i面有趣簡單,學生很快就猜著了。接著再提兩個問題,蜘蛛以什么為生?它是怎樣吐絲的?因為蜘蛛是學生所熟悉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快地調動起來了,連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也紛紛議論開了,課堂頓時輕松活躍起來了。筆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聯想、列圖、猜謎和成語等較有情趣的方法來導入課文,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三、課內教學與課外研究相結合
比如筆者教《向沙漠進軍》這一課,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為利”的主題,即以此作為點,并印發(fā)《綠化沙漠開發(fā)沙漠》的通訊報道(《文匯報》1994年3月14日)作為參考,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化害為利”的重要性,進而指導學生課后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tài)平衡、治理環(huán)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要求學生聯系本地實際,以《談××公害及治理》為題,著重說明一至二種影響生活和生產的公害以及化害為利的情況。由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學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后來筆者還為此開了專題報告會。
四、結合課文,參照比較,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比如筆者教《死海不死》這篇科技小品,讓學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變遷,使他們對海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筆者趁熱打鐵,印發(fā)了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未來海底世界》(選自《中學生之友》)這篇融科學性、文藝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小品文與課文放在一起閱讀,在內容上與課文互為補充,寫法上又可以參照比較,讓學生在學過的課文知識的基礎上,比較這類文章的異同,這樣不但能了解學生掌握課文知識的情況,而且對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培養(yǎng)能力,啟迪思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因所比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勝,這也就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
上述三點教法可以看出,它們在教學上有著重要的作用,筆者初步概括為下列三點:
第一,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這幾種方法,都是以說明文的知識性、趣味性來激發(fā)學生興趣為著眼點,這要就要求老師對每篇說明文教學給予精心設計,巧妙構思。它在結合講析說明順序―――說明對象―――說明方法的基礎上擴展教學內容。它既能提高學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讀寫的訓練效率,還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創(chuàng)造性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快樂。
第二,有利于養(yǎng)成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這幾種方法是依據說明文的知識性、趣味性的特點而設計施教的,它能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作更好的發(fā)現:或把課內所學的知識用于新環(huán)境,形成能力;或者通過某種變式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既獲得課內知識,又領會怎樣獲得更新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第三,能從學生的心理實際考慮。依照說明文的知識理趣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說明文過程中感到新鮮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據課文的特點適時適度地“點”“面”相聯,以此來吸引學生,讓學生沉浸在求知氛圍中,使課內課外氣氛活躍,使學生精神振奮。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2、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閱讀、討論與教師的總結啟發(fā)相結合。
2、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fā)生的一場小矛盾?!拔摇卑蚜缪蚰镜袼徒o了的朋友萬芳,父母發(fā)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拔摇睂ε笥堰@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是一個“代溝”問題,由于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悄悄的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于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fā)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這篇文章你們看過嗎?)
1、生字、詞的讀音:
怦怦(pēng) 樹杈(chà) 攥(zuàn) 逮捕(dài)
逮著玩(dǎi) 寒顫(zhàn) 顫抖(chàn)
2、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fā)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
⑵讓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⑶爸爸、媽媽、“我”、奶奶、萬芳和萬芳的媽媽。
三、問題探究
語言顯示人物性格,請同學們自由讀,選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讀出人物的個性。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要求:讀準語氣、語調。)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討論。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給了好朋友。我這么做,對嗎?能告訴我你的理由嗎?
3、文章最后說:“這能全怪我嗎?”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處理?
4、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
(附:我國的《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guī)定:18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第十六條則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根據課文內容,“我”的年齡應該是在16歲以下,因此“我”的行為應該得到法定監(jiān)護人(即家長)的同意。)
四、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通過寫這場風波,告誡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處理孩子間的交際行為,尊重他們的友誼,千萬不能重財輕義。也告訴孩子做事應同父母商量。
五、課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你的看法怎樣?
2、你遇到過類似的傷心事嗎?是怎樣處理的?如果是,現在又會怎樣處理?能告訴我們嗎?
六、課后練筆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源于溝通和交流。周末回家與父母分享這個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話寫出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略)。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yè)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fā)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yè)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意義?!笆紫取薄皩τ凇薄斑€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yōu)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傊?,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按蔚凇庇玫梅浅5溲?。“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坝语L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做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傊?,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yōu)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yōu)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yè)有什么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后,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
相關推薦
前輩告訴我們,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杰出的幼兒教學工作者能使孩子們充分的學習吸收到課本知識,所以,很多老師會準備好教案方便教學,教案可以讓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幼兒園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英語初中教案設計通用 ”,我們后續(xù)還...
如果您對這個話題感到困惑可以考慮閱讀一下“初中語文老師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時間如水,即將迎來新一學期的工作,教師們要有新的教學目標和計劃。寫好教學計劃,才可以讓老師更加了解教材的優(yōu)缺點。...
不為明天做好準備的人是沒有未來的,在幼兒園教師的工作中,經常會提前準備一些需要的資料。資料是時代的記錄,它是產生于人類實踐活動。參考資料會讓未來的學習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所以,你是否知曉幼師資料到底是怎樣的形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八下語文教學計劃通用7篇",僅供你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一、教材...
最新更新